木公与张志淳的文字交对木氏宗杜诗风形成的影响

2014-03-13 00:49:13卢劲波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丽江

□卢劲波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系,云南 丽江 674100)

木公(1495~1553),明代丽江府第八任世袭知府,因军功授中宪大夫。木公天生颖质,“读书千百言,过目成诵,不假师资,玄言奥义,罔弗洞晤,好为诗……居尝手王、孟、高、岑诸编,枕藉弗去,曰:天壤间有乐于此者耶?”,“所至辄游,游辄诗,以情为母,以境为辅,卒所以得,非境非情,慷慨淋漓,神来天至”。[1]且酷爱交友,于士林颇有声誉。作为丽江木氏土司作家群(“木氏六公”)中诗作成就最高者,其诗专攻近体,取法于杜,诗轨中原而能自抒胸臆。木公一生创作甚富,有六部诗集传世。杨慎选其诗114首编就《雪山诗选》,赞木公“文藻自振,声驰士林。其所为诗,缘情绮靡,怊怅切情,多摹拟垂拱之杰、先天之英,其秀句佳联坌出层叠”[2]。由于杨升庵对木公诗歌的极力肯定,《雪山诗选》后来传播四海之内,木公也成为丽江纳西族第一位享誉全国的诗人。木公诗歌成就的取得关键因素是什么?笔者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木公“尝以诗求正于永昌张司徒(按:张志淳)及其子愈光(张含),又因愈光以质于杨用修”,“希风附响,自比于长卿之盛览,斯可谓豪杰之士”。[3]他与永昌张氏父子(张志淳及其子张含、张合)、大理李元阳及贾文元为文字交。杨慎谪戍永昌,木公虽与之素未谋面,而彼此诗书往来无数,千里神交,成为知音。在这些文友的提携下,木公诗歌创作一路向上,取得了堪与中原诗人相媲美的成就。

木公取法于杜、诗轨中原的创作倾向主要缘于永昌张志淳的指引。张志淳是木公从事诗歌创作的第一位汉人老师。关于张志淳的家世情况,李时《张志淳墓志铭》云:“先世本江宁右族,曾大父杰以诖误谪戍云南之永昌,遂偕其子宗家焉。宗有七子,其六讳昺,以公贵。累赠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郎中,配韦氏,累赠宜人,是生公。”[4]张含《自贻》也提及其家世:“万里故国秣陵郡,百年宦族哀牢城”。[5]此外,张志淳为其祖父写的墓表中也提及:“公讳宗,字胜宗,别号乐逸翁。洪武己酉生江宁县之朱门乡,年十七随父谪此,享年七十,以正统戊午卒。性仁恕多惠。尝曰:心莫若慈,力莫若勤,语莫若实,用莫若俭。故恃是以起家,而为乡曹所好。……公有子七人,先君第六子也。今孙曾甚繁,为百户者一人,举乡荐者六人。而志淳、志宁皆出先君,含与合皆出志淳,志淳与合又同以第一人举,则所谓郡望者,不其谅乎?”[6]

明代金昌(今云南保山)为犯事者谪戍目的地。张氏一族本江左名门,谪戍金昌几十载后又跻身保山望族。“三张”文章、举业并显,名声享誉全滇。因涉正德年间政争,张志淳于正德六年南京户部右侍郎任上被勒令致仕。卸任归里之后,以著述为事,诗文书画无所不精,“论道德于文章,畅性情于诗律,海内宗之。其子愈光亦善诗而工,时人于所著述比之谈迁”。[7]

据现有资料可知木公与张志淳的交往开始于正德十一年(1516),张志淳时年59岁,木公22岁,两人得以成为忘年交始于张应约为木公所著《木氏宦谱》作序。序中提及:

木生公,今丽江世守木君之家嗣也,与鹤庆高生友,两人者相得甚欢,盖高亦世官者之介弟也。其为欢偕欲刊落故习,称述文义,有砥行饬躬变而之道之懿焉。吾初未知也,盖得之杨君用章。用章者,两为御史,非其道,辄复去。吾雅愧服之。其为人,慎许可甚,独于高生有揄扬焉。吾既接高生而信,又因高生之信而悉得木生之贤,其益信也。[8]

杨用章即云南邓川杨南金,弘治已未进士,为官不畏强暴,颇重气节。“为泰和令有‘三不动’之谣:谓刁诈胁不动、财利惑不动、权豪挠不动也。擢监察御史时,逆瑾威震中外,都御史其党也,凌辱属官,南金不为屈。一日叱,欲缚之,南金解冠带曰:‘不作此官便了,岂可屈于权奸乎!’即日出都,行二百里,瑾使人捕,不及,除其名。……性严重,不茍言笑,至于扶良善、?孀寡,竭力为之。”[9]杨南金以节义称,加之二人气味相投,张敬重之,后经由杨南金结识鹤庆高生。高生与木公为友,张志淳理当从高生那里对木公略知一二。

嘉靖六年(1527),木公袭土司职位。之前的一段时光,木公隐居于玉龙雪山之下读书涵泳、纵情山水、哦松咏月。由于与张志淳已成文字交,其间木公屡屡向张氏讨教诗艺,并且把自己的诗作寄给张氏求其指正。嘉靖二年(1523年),木公的诗集《雪山始音》成书,张志淳为之作序,并且亲为评点诗作。这也是纳西作家第一部诗集。序文见证了木公与张志淳的文字交:

初,丽阳木恕卿以书来,其称说文义甚雅,意其地殊俗异,而假诸人也。然固已多之。暨再来,则知其皆自出矣;犹意其缘饰辞翰而已。然益多之! 暨又再来,而访其行,则有符于辞矣,而尚意其过。暨又再来,而询其素,则信乎内朗而外昭者也 。盖其幼已嗜学,比长,于其俗之树惇则欲文之、沓贪则欲正之。事亲能外不违令、内不违义。室无靡曼玩弄之娱,而惟图书琴瑟是御。所礼必角犀丰盈,方修博洽。……殆其质性然也。[10]

木公多次寄诗求教诗艺,在张志淳的精心指教下,木公诗歌开始模拟,继而自出,由华而不实进而归于质朴尚意,最终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张志淳认为木公诗歌之所以能够短期内克服缺陷并取得惊人成就是由于“内朗而外昭”“殆其质性然也”。这里道出了学诗与修养的关系——木公本人立身谨慎,勤奋好学,知书守礼,发为诗,自然文如其人。出于对木公人品及禀赋的赏识,张志淳对木公的指导仁至义尽,毫无保留地把诗之三昧传授给这位纳西后生。

张志淳诗歌主张接近前七子的李、何,以杜甫为学诗标的:即取法于上、入门要正。诚如后七子的谢榛所言:作诗“譬诸行长安大道,不由狭斜小径,以正为主,则通于四海,略无阻滞。若太白、子美,行皆大步,其飘逸沉重之不同,子美可法,而太白未易法也”。[11]他认为应先从杜甫近体诗开始,然后可“持循以入”。木公成功实践了张氏的诗论主张,张志淳赞其“良有似杜在也。询其使,盖服吾言而静专不渝,纯乎其用心故也。” 张志淳宗杜诗学观点虽近于七子,却又较七子的拟人声口更为高明。他特别强调学诗以意为先、情辞兼具,砥砺人格,主张文品与人品统一:

嗟乎!吾论诗所以必先于杜者,以其心出于忧时爱国,其辞善于体物昭采,其义剀切而于时事无所蔽,其情幽潜而实,是故乐道之也。今观二百篇之作,虽未能闯斯境,然射的行归,已不迷其始发矣。是故,由其忧时则忠,由其爱国则仁,由其昭采则文,由其剀切无蔽则公,由其广厚则大,由其幽潜以上沂骚雅则贞。夫忠以体国、仁以育民、文以昭治,而公以临之、大以廓之、贞以守之。张氏既向木公指明学诗宗杜路径,又不主张只求其形似。正是遵守这样的诗法,木公才能写出独具性灵的诗篇,不至于堕入七子派摹拟形式的深渊。

木公专攻近体,诗作感情浓郁,具有难以言说的沧桑感,题材广泛,或讴歌美丽自然,或抒写闲情逸趣,或爱国忧民,或感叹身世、感伤病老。

忧国忧民、感叹身世是木公诗歌思想精华所在。如其早期创作的《辛巳岁书怀》:

难将补衮竭嘉猷,驽马青刍只自羞。

各以身谋衣食足,谁能死谏乘舆游。

黄昏野哭闻征战,白屋书声起叹忧。

极目长安万余里,何时吹尽乱云浮。

辛巳(1521)年正德皇帝去世,嘉靖帝即位,形势复杂多变。诗人身处边徼而心系宫阙,虽还未袭职,木公对时局的认识却极为清醒:朝中朋党林立,各为己私,贪利自保者多,忠心为国者少。诗人看在眼里,伤在心里。然而面对国家的颓势,他希望新君能够力挽狂澜,使国家归于清明。再如他在知府任上抒写军旅生活的《述怀》:

丽江西迩西戎地,四郡齐名一姓和。

权镇铁桥垂法远,兵威铜柱赐恩多。

胸中恒运平蛮策,阃外长开捍虏戈。

忧国不忘驽马志,赤心千古壮山河。

此诗是木公作为丽江土司忠心为国的见证,完全是心声的自然流露。诗人为国事殚精竭虑,经历无数戎马生涯,“胸中恒运平蛮策,阃外长开捍虏戈”,为西南边境安宁而拼杀疆场。因为军功卓著,嘉靖皇帝特恩赐“辑宁边境”四字以彰其功。又如哀悯百姓生活艰辛穷苦的《秋行谋统》:

谋统川流泄漾工,民无肆业且多穷。

秋林叶尽空巢露,晚径人稀废宅通。

屋敝黄茅哀寡妪,门颓白板卧孱翁。

此来南地荒凉甚,旧马长鸣瑟瑟风。

诗人所经之处,万物萧条,人烟稀少,民生凋敝,房屋成为废墟,破败景象让人触目惊心。木公颇有老杜忧国忧民情怀,眼前景即心中情,毫无牵强造作,虽宗于杜诗忧时爱国,然是自家声口。

木公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以情为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杜诗多情的影响。如《寄友人莫静夫》:

沈痼无聊久废诗,羞将短发乱还吹。

鸿归故泽晚何急,雨滴空阶秋正悲。

放浪形骸唯独往,强移栖息岂多枝。

萧然老我无佳慰,鸡黍近来谁共期?

老病孤独,思念友人是全诗的情感基调。张志淳对此诗评价甚高,称其“尽有杜机轴,非今日诗家所能!”诚然,诗起得自然,收得利落,中间对仗工整,颔联“鸿归故泽晚何急,雨滴空阶秋正悲”可称绝对。诗人以浓郁的怀友之情贯串全篇(缺乏杜诗顿挫感而稍显平淡是其不足),同时隐隐透露出一种孤独情怀。他写给挚友张含的诗更是直抒胸臆:“千里神交谊契深,云泥异域苦难寻”“可怜怀抱终难罄,且寄征鸿一札音”(《遁痴堂寄题愈光》),同样表达出对契友情深的忆念,诗人希望“一简通消息,故人知此心”(《冬日简答谭明府》)。

张志淳评点木公诗作,认为木诗“良有似杜在”。他是以杜甫为参照系评点木公诗作的,从结构章法到命题立意,无不以杜甫为宗。如他评《九日东篱叙饮》:

令属重阳久雨开,西风几杖尽君陪。

白衣去后无人问,黄菊开时有客来。

赞其诗句“自在可喜”、“不失杜意”;他认为《兵旋怀友人》“似杜”:

老别伤悲羽檄飞,废诗辍饮惊乱归。

梦春瑶草自怀想,落日金戈愁指挥。

张氏特别欣赏木公写景入题的“五月玉龙山雪光,柴门晚闭月苍苍”(《遯痴堂寄愈光二首》其二)句,认为“起承尽有杜意”, 无不以杜诗为师法对象。

总之,木公一生嗜好诗书,并以大量精力投入汉文诗歌创作。当时学杜宗唐的时代复古文艺思潮对木氏影响明显,最先对木公施加这种影响的正是与之有忘年之交、既是良师又为文友的张志淳。张志淳的诗论主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木公的诗歌创作方向。

[1]冯时可.明丽江知府木氏六公传,木府风云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38.

[2]赵联元辑.丽江诗征(卷一),云南丛书,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1994.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56.

[4][6]保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保山碑刻》,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8:110.

[5]张含.张禺山戊己吟(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7]陈沂.叙春园,张愈光诗文选(附录),丛书集成续编本.

[8]木氏宦谱(甲)序,木府风云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5.

[9]谢肇浙.滇略(卷六),四库全书本.

[10]木公.雪山始音,明嘉靖2年(1523年)刊本,云南省图书馆藏。后凡引木公诗集者,不再注出.

[11]谢榛,王夫之.四溟诗话 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74.

猜你喜欢
丽江
丽江正年轻
壹读(2023年12期)2023-11-11 02:32:16
丽江古城
壹读(2023年10期)2023-09-27 07:15:14
丽江三朵节
云南画报(2021年4期)2021-07-22 06:17:16
丽江的荒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2
叫一声丽江
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 03:24:29
美丽的丽江,我来了
绽放的丽江
民族音乐(2017年6期)2017-04-19 02:18:21
丽江摇篮曲
民族音乐(2017年1期)2017-03-31 02:37:17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我的丽江谣
民族音乐(2016年2期)2016-07-05 11: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