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中国近代粮食问题研究综述

2014-03-13 00:49:13李文兵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抗日战争

□李文兵,余 涛

(1.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2.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古国。作为农业中的一个主要行业——粮食产业,无论从行业规模,还是从行业人数看,它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近二十年来,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粮食问题研究,既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以下先对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一、研究现状

(一)从全国范围看,著作有李全根的《中国粮食经济史》[1],记述了夏商周至民国时期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许宗仁主编的《中国近代粮食经济史》[2],第七至十二章记述了粮食生产与消费、粮食流通与市场,粮食外贸与外国粮食倾销,国民政府的粮食机构与粮食政策。章伯锋、庄建平主编的《抗日战争:国民政府与大后方经济》[3],客观评价了国民政府的战时经济政策,包括农业中的粮食征集与供应等。张培刚、廖丹清的《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4],从20世纪初期开始,对中国粮食问题进行长期广泛深入细致地调查和研究,全面分析和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粮食的生产、消费、运销和进出口的情况,以及有关的经济问题。

论文有金普森、李分建的《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5],对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罗玉明的《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粮食危机及其原因》[6],认为从1940年开始到1941年,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粮食危机。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统区粮食产量的大量减产、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和投机者囤积居奇所致。罗玉明、李勇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粮食仓储制度述论》[7],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修建为数庞大的粮食仓库,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及时入仓贮藏,减少了粮食因霉烂变质造成的损失,而且对于抑制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保证军需民食的供应起到积极作用。陈雷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8],认为抗战时期,为了保障军粮民食的供应,国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统制,国民政府实行的粮食统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保障了抗战后期军粮民食的供应,稳定了后方社会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为坚持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蔡胜的《20世纪30年代粮食流通问题探析》[9],认为粮食流通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大问题,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徐畅的《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10],认为近代中国粮食战略应该是在粮食生产基本上满足国内需求,不会受制于人的前提下,灵活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粮食。

(二)从局部区域看,学者们开始关注一些特定地区。如著作有傅荣寿等编著的《广西粮食生产史》[11],第五章略述民国时期的粮食生产。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广西通志·粮食志》[12],重点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广西粮食商业。论文有侯宣杰、陈炜的《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农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13],认为广西作为大后方的重要省区,为满足战时军粮民食之需,对农业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开发,使战时广西的农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涉及到粮食问题。陈炜,秦彬的《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的粮食经济政策》[14],认为战时广西政府颁布实施的一系列粮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需和民需,对坚持和支援抗战胜利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张晓明的《抗战时期广西农事试验场的科研活动》[15],认为由于一批高水平的农学专家和科研人员从事科学试验和成果推广工作,其科研水平代表了广西甚至全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对广西的农学、农业发展和抗战时期的粮食供给做出重要贡献。涂耀军、张晓春、熊琴的《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节点探析》[16],认为民国时期的广西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地位,但其粮食流通却是层次分明,颇为顺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时广西构建了相对完备的粮食流通网络,在抗战中,广西虽为贫瘠之区,但却很好地发挥了后方的保障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粮食流通功不可没。还有两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别是2005年王荣环的学位论文《民国时期广西粮食价格研究》[17]和涂耀军的《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网络探析》(1930-1945)[18],对广西粮价和粮食流通作一分析。

其它地区粮食问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有:曾伟的《民国时期的广东粮食状况》[19]、李新春的《20世纪30年代广东的粮食调节政策》[20]和霍新宾的《抗战前夕广东的粮食市场及其管理》[21],认为广东粮食机构在稳定粮食价格和促进粮食流通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因产米区出省手续繁杂,地区封锁严重,交通设施落后,粤省不能有效得到国米的支持。李俊的《抗战时期大后方粮食增产措施及其成效分析—以四川为例》[22],认为抗战时期四川省政府积极响应国民政府的粮食增产运动,使战时四川粮食作物栽培面积确实较战前扩大不少,各种粮食作物产量与战前比较也有了较大增加,粮食生产总体上获得了较大发展。此外还有汤梓军的《抗战时期四川粮食动员研究》[23]、李圣菊的《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24]和谢丽的《民国时期新疆和阗地区粮食减产与农业垦荒研究》[25]都针对特定区域作过类似的探讨。

二、思考和建议

中国近代粮食危机频繁发生,粮食问题屡屡出现。对中国近代粮食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现在研究者关注的内容。但从以上的研究内容看,对这一问题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比如薄弱的研究基础,有限的研究成果、狭窄的研究范围。中国近代粮食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学术价值的重要课题。对此课题进一步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多角度把握近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轨迹,从而推动中国农业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如何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从微观上看,研究成果与研究力量不平衡,部分地区因史料挖掘不充分,对相关问题研究不够具体、深入,研究成果不丰富。特别是一些产粮主要省区,研究力量和成果不足。如粮食作物在广西农业生产中占极重要地位,其栽培面积占总栽培面积的94%,其产值占总产值93%,可以说广西粮食生产问题就是整个农业生产问题。但广西粮食问题的研究明显薄弱,缺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看,还没有一部反映近代中国粮食问题全貌的著作,对一些与课题有关的宏观问题的研究,如粮食的调控、储存、运销、救济、灾害损失等,还缺乏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应该把发掘整理第一手资料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首要工作,组织力量整理相关档案、口述史料,在深化微观研究的前提下,加强宏观研究。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关于中国近代粮食问题研究,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采用定量分析,但从总体上看,大部分还属于定性研究。一部分定量研究,由于资料本身统计不准确,缺乏必要的修正,导致结论不一,有较大分歧。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应更注意准确性和科学性。比如对中国近代粮食播种面积,因灾损失面积、受灾人数、救济数额、外粮输入对本地粮食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还需要有准确的数据,而不能泛泛而谈或随意地下结论。

(三)专门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当前关于粮食领域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法学、科技、社会等诸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既有分工,也要加强协作,应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研究,从而能全面、系统地认识近代中国粮食基本问题。

(四)历史与现实研究相结合。中国近代粮食问题研究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异常重要。在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系统研究这一课题,可以促进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的深入,进一步细化近代中国农业史的研究。为其它社会经济领域有关问题的研究提供新视角。此外,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选取粮食问题作为研究和考察对象,试图从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当前农业部门发展粮食生产、制订粮食政策、确保粮食安全等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历史经验。

[1]李全根.中国粮食经济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2]许宗仁.中国近代粮食经济史[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3]章伯锋,庄建平.抗日战争:国民政府与大后方经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4]张培刚、廖丹清.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5]金普森、李分建.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管理政策[J].抗日战争研究,1996,(2).

[6]罗玉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粮食危机及其原因[J].安徽史学,2008,(1).

[7]罗玉明,李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粮食仓储制度述论[J].怀化学院学报,2008,(10).

[8]陈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粮食统制[J].抗日战争研究,2010,(1).

[9]蔡胜.20世纪30年代粮食流通问题探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10]徐畅.近代中国粮食进口中的阶段和影响[J].史学月刊,2010,(6).

[11]傅荣寿.广西粮食生产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12]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粮食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3]侯宣杰、陈炜.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农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J]. 广西地方志,2005,(4).

[14]陈炜,秦彬.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的粮食经济政策[J].柳州师专学报,2007,(3).

[15]张晓明.抗战时期广西农事试验场的科研活动[J]. 沧桑,2010,(10).

[16]涂耀军,张晓春,熊琴.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节点探析[J]. 广西地方志,2011,(3).

[17]王荣环.民国时期广西粮食价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8]涂耀军.民国时期广西粮食流通网络探析(1930-1945)[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9]曾伟.民国时期的广东粮食状况[J].广东史志,1999,(4).

[20]李新春.20世纪30年代广东的粮食调节政策[J]. 广东史志,2002,(2).

[21]霍新宾.抗战前夕广东的粮食市场及其管理[J]. 广东史志,2002,(4).

[22]李俊.抗战时期大后方粮食增产措施及其成效分析—以四川为例[J]. 求索,2011,(5).

[23]汤梓军.抗战时期四川粮食动员研究[J].求索,2005,(10).

[24]李圣菊.论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品种的改良与推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5]谢丽.民国时期新疆和阗地区粮食减产与农业垦荒研究[J].西域研究.2006,(1).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都市生命统计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4:54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国民政府的直接税改革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2:18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近代史学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18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抗日战争(第一卷)
学习月刊(2015年15期)2015-02-27 00:53:26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42
国民政府内特大间谍集团破获记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