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宿影
——王维新诗歌艺术研究之一

2014-03-13 00:49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容县东南水墨画

□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水墨画·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宿影
——王维新诗歌艺术研究之一

□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王维新,广西文学大家,我国清代重要诗人之一。他人生的前期,主要生活在广西桂东南农村,诗作多取材于农村生活。他叙写桂东南乡村田园生活、农村民俗现象、村中名胜古迹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常常以白描的手法绘制一幅幅水墨画,真实、形象地反映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既具有浓郁的艺术性,又具有翔实的历史价值,是人们研究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村生活历史变迁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特别是其中的诗歌水墨画艺术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王维新;诗歌艺术;水墨画;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宿影

王维新,广西容县石寨人,清代广西文学大家,在诗、词、曲、赋、文、乐律、志书等方面都有涉足,著作丰硕,并都有所建树,仅诗作,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有《菉猗园初草》、《峤音》、《丛溪集》、《十省游草》、《宦草》等五个诗集共七百多首,其中被民国国学大家陈柱辑录在《粤西十四家诗钞》中的就有四百六十二首之多,堪称我国清代重要诗人之一。[1]

作为诗人的王维新,有别于清代其他的诗人。他虽然出身于世代家境较为殷实的家族,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家境已经明显衰落,他父亲只是蒙馆的一个塾师,生活已经落到了农村的社会底层。王维新自蒙童起至42岁到桂西北任教授执掌教职时止,基本是生活在广西容县,活动于桂东南地区,他是一位生活于农村的诗人,诗作大多是反映桂东南农村生活和他的经历、情感。取材于农村生活的诗作,往往是以白描手法,一行诗句就是一个画面,一首诗以多个画面构建成一幅硕大的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水墨画,形象反映桂东南农村生活,给人一种静谧、和谐、清新的感受。所以说,王维新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就是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一幅幅取材简洁、线条细腻、笔墨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是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的宿影,既具有浓郁的艺术性,又具有翔实的历史价值,是人们研究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村生活历史变迁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王维新以水墨画方式给我们留下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宿影的诗作,主要有三类:

一是清代桂东南乡村田园生活水墨画

王维新生于清乾隆乙巳年(公元1785年),终于道光戊申年(公元1848年),主要活动在清中叶期间。这一时期,正是清代统治者肆无忌惮地实施残酷的政治压迫和文化专制时候,文字狱大行其道,稍不注意就会因文字获罪,因此,许多文人学士为避祸全身,精力都转入到对古籍的考订、诠释上,搞诗歌创作的诗人们则把目光聚焦到自然山水上,描摹景物、叙写风光、吟唱山水、咏叹田园、感伤古迹,成为当时诗人们喜爱的题材。王维新虽然生活在西南边疆的桂东南地区,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的诗作特别是他生活早年的诗篇,大多是取材于桂东南的乡村田园生活,以水墨画的方式,描摹静谧的乡村,反映朴实、恬静、闲适、和睦、清新的乡村生活,给我们留下难得的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画卷。

典型的篇章如他早期创作的《菉猗园初草·田家杂兴》:

桑竹互掩映,茅茨烟欲迷。

疏篱近路侧,菜甲青连畦。

儿童引耕牛,主伯尚锄犁。

斜阳恋村坞,隔林闻暮鸡。

夕膳笑相呼,室处无勃谿。[2]这是一幅描摹清中叶桂东南农村中一座村落傍晚时分景象的水墨画:远远望去,西下夕阳的余辉映照之下,相互掩映的茂盛桑树、浓密修竹包围着一座小村庄,茅屋上升起袅袅的炊烟;走在进村的路上,两边是蓠芭围住的菜园,一畦畦的蔬菜正在长出嫩绿的叶子;远处的田野上,牧童们正牵赶着牛儿往村里走去,而他们的父老兄长们仍然在田里辛勤地劳作;走近村庄,夕阳正把它最后的一抹余光洒向整个村寨,村子里的喔喔鸡啼透过茂密的桑树、竹林传了出来;走进村寨,劳作刚刚归来的人们摆出晚饭,准备用餐,大家相互间正满面笑容地亲切招呼入席共进晚餐。这幅图画由五组画面组成,诗人撷取农村最普通、最平常的生活场景,以由远而近的视角,运用白描手法,采取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技巧,既表现出清中叶远离社会纷争的桂东南农村的朴实自然、恬淡平和、闲适和睦,又给人一种溢满情感、充满律韵的诗歌之美。

又如《丛溪集·山村》:

桐花乱点径东西,插水秧针处处齐。

黄鸟独当村舍畔,憩阴穿绿尽情啼。[3]

这是一首叙写暮春时节诗人家乡广西容县石寨山村的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暮色时分的山村景色水墨画。这幅水墨画由三组画面构成:山路两旁,挂满桐树的花朵随着微微的春风纷纷扬扬地飘落;田野里,整齐的片片稻田禾苗碧绿如茵,生意盎然;村舍茅屋边的树丛中,一只黄莺时而穿飞在绿荫之间,时而又停留在屋檩之上,发出欢快清脆悦耳的叫声。王维新在这里以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勾划了一幅桂东南山村暮春时节静谧恬适而又生机勃勃的幽美的田园风光水墨画。

王维新诗歌中以白描手法勾勒清代桂东南乡村生活水墨画的还有不少的篇章。《西城晚望》“菜圃接眢井,人家依曲隈。青山峭拔隔林出,一水荡漾穿云来。天高燕子故不下,渡头鸦鹊争先回。轻罗小扇拂秋草,暂与落日同低徊。井西老人笔应搁,浮岚暖翠天边开。”[4]构建的是一幅清代桂东南地区城郊乡村秋日黄昏山水素描水墨画。《田庄》“税完无剥啄,日永课桑麻。晓出雨犹湿,夕归阳始斜。菜花黄白蕊,茅屋两三家。相约秋成后,同来醉菊花。”[5]描摹的是清代桂东南农村地区农家闲逸、宁静、温馨的田园生活水墨画。《村西》“策杖出回溪,荒村正暮鸡。高卑茅屋见,径便爨烟迷。簫鼓枌榆社,牛羊稻麦畦。百年谁记取,东坞作幽栖。”[6]描绘的是诗人“幽栖”的家乡——清代桂东南一乡村仲春时节日暮黄昏时自然淳朴的田园风物水墨画。

二是清代桂东南农村民俗水墨画

王维新的诗歌中,还有不少是以简洁、明快的线条构建清代桂东南农村民俗风情水墨画,再现清代桂东南农村现状,这类诗歌也是清代桂东南农村宿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典型的篇章如《菉猗园初草·村社即事》:

明月四山照,陶然粥共餐。

数株松出汉,几个竹当栏。

灯谜猜来好,秧歌唱到欢。

归途一回首,树色隐空壇。[7]

自古以来,桂东南农村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一年祭祀两次,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天举行,立春之后的祭祀称为春社,立秋之后的祭祀称为秋社。王维新这一首诗叙写的应该是秋社祭祀民俗风情活动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全诗通过四个画面勾勒出一幅清代桂东南农村举行秋社活动的水墨画,如实记录了清代桂东南农村秋社活动中的一些主要环节:清朗的空中,一轮明晃透亮的月光朗朗照映着秋社祭祀场地四周的山野,祭祀社公仪式结束之后,村民们高高兴兴地聚集到神庙的场地上,畅快地共享着用刚刚收获的新稻米熬制的香粥;神庙四周,几棵高大粗壮的苍松直插云宵,两边数量不多的竹子俨然是祭祀场地天然的栏杆;娱乐活动开始了,村民们有深思默想猜着灯谜的,有高声欢快地表演秧歌的,全都融在祭祀后欢乐的氛围中,直到夜阑更深还不愿意离去;夜已经很深了,村民们才不舍地各自回家,走在山路上,回首遥望刚才热闹非凡的神庙广场,一座孤独、空落的神庙祭坛已经渐渐隐没在朦胧的树荫和夜色之中。这幅由四个画面组成的水墨画,不只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研究清代桂东南农村民俗活动的参考价值。

又如《丛溪集·容邑田家月词》:

户户红黏利市钱,果盘茶盒供新年。

四时力作今才暇,锣鼓纷将故事传。

社鼓声停桑拓烟,春分无处不犁田。

稻盘浸种应无冷,静听鸣蛙数亩连。

买诡声声过野溪,绣塍新搭别东西。

月中上冢期难定,尚有余秧插未齐。

短垣付与绿阴遮,踏遍平畴水几洼。

行饁东菑归来晚,槿篱园角数新瓜。

麻丝粽解满盘金,共庆端阳节候临。

禾稼低头称早熟,尝新当系老农心。

赤米新炊满土铏,黄昏蹂簸汗无停。

阴阳占候从何取,共望天南宝鸭星。

橄榄树边耙耢忙,早禾初罢又分秧。

夜深一阵秋霖滴,人与新苗并喜凉。

瓜藤豆蔓缀空棚,细芋调为玉糁羹。

夜半月明从伴侣,共看田水到三更。

朔雁来时木叶黄,霜风重送稻花香。

绘图正合豳风句,随地皆知早筑场。

板备连枷报晚收,野田一片起清讴。

叉禾积稿微分别,半作铺床半饲牛。

零落人家谨盖藏,御冬旨蓄或分尝。

雪晴闲出东皋路,油菜花开万点黄。

农务新休岁遇傩,黄冠草服社前过。

米盐怎作穷冬计,旧债催收估客多。[8]

这是一首叙写广西容县地域一年十二个月节令变化、农事物候、民俗习惯、乡村境况的长篇诗作。诗歌按一年时令顺序为线,逐月铺写农村节令、物候、农事、民俗活动,勾勒出一幅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的农事、风物、民俗水墨画长卷:正月新年,户户黏红,供奉神明,敲锣打鼓,舞狮舞龙;二月祭祀社公,耕地犁田,植桑种烟,浸种育秧,蛙鸣连连;三月清明,杜鹃声声,修塍插秧,上坟扫墓,祭祀祖先;四月暖阳,田地遍绿,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瓜菜满园;五月端午,粽子飘香,早稻成熟,新粮进厨,老农品尝;六月开鎌,望占晴雨,挥汗碾簸,米满粮仓,新炊祭祀;七月耙耢,抢种晚稻,迎来秋霖,新苗茁壮,人心欢畅;八月瓜豆,缀满藤蔓,细芋调羹,伴月三更,守望秋粮;九月秋霜,雁来叶黄,霜冻遍地,田飘稻香,农夫筑场;十月秋收,板备连枷,满野山歌,收藏稻草,铺床饲牛;十一月到,处处农家,储藏御冬,山坡遍野,油菜花黄;十二月来,岁末年终,农事暂歇,黄冠草服,演傩驱邪,祈祷来年。这幅水墨长卷,如实地为我们留下了清代桂东南地区农村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民俗习惯、风物景况等的安排和场景,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又有诗歌高度概括生活、充满节奏韵律、给人阔大想象空间的美感。

王维新诗歌中以水墨画方式再现清代桂东南农村民俗活动的这类诗虽然不多,所占比例也不高,但价值却不小,可以说弥足珍贵,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研究价值,还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三是清代桂东南农村名胜古迹水墨画

对桂东南农村中保存下来的名胜古迹,王维新也能以诗歌形式、白描的手法、水墨画的方式描摹出来,给我们留下清代桂东南农村中名胜古迹的原貌,这也是王维新留下的清代桂东南农村生活宿影之一。这类诗歌除了具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之外,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如《菉猗园初草·郡东吕仙亭》:

宿莽笼朝雾,平林敞曙晖。

青萍留佩久,黄叶到春稀。

扫径苔犹积,寻巢燕自飞。

乾坤此可乐,无向洞庭归。[9]

吕仙亭,位于广西容县县城东边,是明清时的建筑物,属于道教建筑。相传是容县人民崇尚道教、为纪念民间八仙传说中的道教人物吕洞宾而建。但现在这一亭台已不复存在。王维新此诗题为吕仙亭,诗中却没有直接描绘吕仙亭,而是别出心裁地通过吕仙亭所在地的春天景色的三组画面组成一幅硕大的水墨画来衬托表现吕仙亭:春季的清晨,经冬不衰、勃勃生机的翠草笼罩着茫茫的潮湿晨雾,东方的曙光渐渐映照在树林的上方;池沼水面上飘浮着葱绿的青萍,池边树上枯黄的叶子随着春风已经被鲜嫩的绿叶所代替;刚刚清扫干净的小径,仍然布满着斑驳的青苔,伴着春风飞回来的燕子闪烁穿梭寻找着自己去年的窝巢。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看见吕仙亭,但座落在三组画面组成的春色盎然水墨画中的远离渲嚣尘市、淡泊清幽的吕仙亭已经清晰地在我们心中。阅读此诗,我们又看到了已经不存于世的容城东边的吕仙亭。王维新此诗给我们留下了桂东南农村中已经消失了的明清时代的古迹。

又如《菉猗园初草·容江读书台》:

是谁夜诵出江头,名系空台枕碧流。

隔岸灯檠长自照,当年渔父杳无留。

桃花隐接迷人洞,竹叶闲乘钓客舟。

倚棹壇边难逐去,微花月色冷沙洲。[10]

这首诗前面有一小序:“县志谓与灯檠岭对,渔父夜闻仙人读书。”从序中交代和诗中所写可见,诗歌所咏是容江读书台古迹。容江读书台,明清时代容州八景之一,又名“书台朗诵”,位于容县城东十五里的绣江河边。清光绪版《容县志·舆地志》载:“读书台在县东十五里江北,峭石拥溪东下,旧传渔者夜闻山巅琅琅,有弦诵声,因名。”[11]灯檠岭是与读书台隔江相望的山岭。全诗八句,以诗人春夜游历容江读书台的视角,粗犷地勾勒出两组画面,构建成一幅表现空旷的春夜月色下凄清、冷寂、默然的读书台的水墨画:月色濛濛的春夜,远远望去,传说夜间山巅有琅琅读书之声传出的读书台,空荡、孤寂地静静躺在长流不息的绣江河边,隔江相望的灯檠山也在月亮的辉映照耀下静默无语,当年渔父听闻的琅琅诵读之声已经无迹可循;荡舟读书台下的绣江上,扑入眼帘的是江边一直绵延至隐暗、幽深的自然岩洞口周边的闪闪灼灼的桃花和江面上飘浮着的三三两两闲适夜钓的细小扁舟。王维新写作这首诗虽然是借游历容江读书台古迹引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世事绵茫如烟、自然江山永恒,寄寓自己的无限感慨,但这首诗所绘制的水墨画却客观地给我们留下了清代时期容县八景之一容江读书台的情状,发挥着一定的文化传承作用,使我们能了解和掌握清代时桂东南农村生活中的一些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痕迹。

王维新诗中还有不少篇章是以桂东南农村中一些古迹、景点作为写作对象,通过摹写一幅幅水墨画的方式来引发情感抒发,或直接咏叹农村名胜古迹的,如《菉猗园初草·山有泠然阁》“城南十里山态浓,水光东北萦奇峰。藤蔓挂谿绿共色,树梢留阁飞清钟。泠然善也风堪御,石上低徊几能去。刘郎挥手谢世间,林壑千年不知曙。”[12]以诗人登临容县都峤山中泠然阁时所见景物风光和身心感受为对象,构建一幅高凌、奇幻、清虚、超然世俗的泠然阁的水墨画,给人留下清代时期都峤山泠然阁的状貌。又如《菉猗园初草·都峤山二首》其二“岩壑嵚崎落照侵,平分秋色恋寒林。潭龙禁绝香炉顶,山鸟啼残茂柏阴。草近空壇多妙药,钟敲灵境有殊音。松涛月色分明照。不是高人那许寻。”[13]以都峤山中夕照群山、山鸟残啼、灵境钟敲和松涛月色四幅画面勾勒出一幅充满幽寂空灵、神秘肃穆宗教氛围的都峤山的水墨画,突出佛、道、儒三教共处的历史悠久的都峤山。特别是《峤音》、《丛溪集》两个诗集中,不少诗篇都是直接描摹诗人家乡都峤山、丛溪等名山、溪流的水墨画,给我们留下清代时期桂东南农村里古迹、名山的原貌。王维新这些诗歌中的那一幅幅充满地方风味的水墨画,在给我们浓郁的诗歌艺术美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是我们研究桂东南农村变迁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材料之一。 ■

[1]黄蝶红.王维新诗选注[M].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8.

[2][4][5][6][7][9][10][12][13]陈柱编.菉猗园初草[M].容县博物馆藏,民国二十三年钞本.

[3][8]陈柱编.粤西十四家诗钞[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11]容县志·舆地志[M].容县博物馆藏,清光绪版.

【责任编辑 吴庆丰】

Ink Painting· Microcosm of Rural Life in the Southeast of Guangxi in Qing Dynasty——A Study On The Poetry Art of Wang Weixin

YANG Ding-you
(College of Literature &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Wang Weixin, a litterateur of Guangxi. H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in Qing dynasty. In his early life, he mainly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in the southeast of Guangxi and his poems mostly are based on rural life. His poems are mainly about rural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folk customs, and famous historic and cultural sites. His poems are just like ink paintings, reflect the life in the southeast of Guangxi in Qing dynasty. The poems are both artistic and valuable. They ar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documentation for the study to the life of the southeast of Guangxi in Qing dynasty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countryside. The style of art in his poems is especially worth learning and drawing.

Wang Weixin; poetry art; ink painting; microcosm of rural life in the southeast of Guangxi in Qing dynasty

I222

A

1004-4671(2014)03-0019-04

2014-03-06

杨丁友(1957~),广西贵港人,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写作学。

猜你喜欢
容县东南水墨画
牡 丹 (水墨画)
优秀小画家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安静的水墨画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如何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以广西容县为例
学习用品(一)教学设计
广西:玉林“容县沙田柚”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