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字形式的活用现象很多,成语在广告等媒体中的使用尤为广泛,成语活用就成为广告语创作中的宠儿,那么两者的最优结合点在哪里呢?
1.成语能满足广告语朗朗上口的要求。成语在选词用字上,一般都去除了过于粗俗的字眼,其字词组合形式以四字为主,这种选词用字和字词组合的特点,使它在古朴典雅、整齐、对称的同时具有节奏明快、声调铿锵的韵律,从而体现了人们所追求的话语美感。在广告语中恰当运用成语,让人对它看起来觉得匀称均衡,念起来感到朗朗上口,听起来觉得和谐悦耳,有助于适应人们对广告语言的审美要求,增强它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易记性,让它能令人过目成诵、过耳入心。
2.成语能满足广告语新颖醒目的要求。广告语具有强化受众印象的作用,必须能引人关注,这就要求它新颖、巧妙、醒目。如果使用的是陈旧平庸的语言,就会导致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所以,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吸引眼球,向受众传达更多的信息,用约定俗成的成语或“变体”入题,可以使人耳目一新,富有吸引力,顺应受众的探知心理。
3.成语能满足广告语直观可感的要求。我们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直观的、可用的感官感知的具体事物现象入手,通过直觉体悟和类比推理去认知客观事物。成语的陈述方式符合民族语言习惯。成语中采用的多为取象表意、借类达情的方式,这正是上述思维和陈述方式的一种体现,可见它既是这种思维和陈述方式的产物之一,又是被用来作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思维陈述的工具之一。广告语中使用成语,自然符合我们的民族思维习惯。
4.成语能满足广告语言简意赅的要求。广告是一种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以支付一定的费用为代价,通过一定的媒体来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广告语有时空的限制,使用成语既可使广告语言简意赅,又可以呈现信息内容,既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简约原则,又符合广告运作的经济性原则。
5.成语能满足广告语表意丰富的要求。成语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历史积淀物,它历史悠久,广泛传播,广告中引用成语,可以借助原成语的知名度。同时,成语语义丰富,不仅可以让受众把握广告主体的“产品”信息,还能增强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玩味文字”,透过文字本身的内涵可以加深产品的思想深度,使受众读之有物,思之合理。
直接引用成语的广告语只是少数,大多数则是对成语进行了修辞手法的变异加工。在特定的语境中,处于修辞的目的,成语也可以灵活运用。“变异不是对现有语言材料的精心选择,而是对现有的某一语言材料进行变格的运用,这是跟选择出于同样地位的一种修辞现象。”成语活用正是修辞变格的一种。成语在广告语中通过变异会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所谓本义返源是指偏离其通用的比喻义、引申义,返回到成语的字面意义。如某MP3广告语“有声有色看音乐”,很明显这则广告语是想说明该MP3既可听音乐又可看美丽画面,而“有声有色”本义就是指“既有声音,又有色彩”,但我们常用的是其引申义“形容叙述、描绘或表演具体、生动”。所以这则广告语的新意就在于回归了成语的本义,并很好的与自身产品的特点结合了起来。类似的例子如“一触即发”(指纹识别商务笔记本)、“辞旧迎新”(旧机换新机)、“不同凡响”(手机铃声)等等。
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词意的联系,故意使语言关联到两种事物,是语句构成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又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作为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在运用中给人第一印象是语音。如果语音要素运用得好,就会形成优美的韵律,特别是利用语音特征造成的变异,则更能有效地运用人的听觉感知传递信息,使语音要素在广告语中发挥更大作用。所谓谐音双关,就是利用词语的谐音(音同或音近)所构成的双关。如某电脑产品为了突出其娱乐功能,用了“自由自在,随心所娱”的广告语,这则广告语既保留了“随心所欲”的本义,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符合其产品功能的新义,真可谓一举两得,让受众既能很快领会成语义又能发现其中的新意。类似的例子还有“钱程万里”(游戏财富预言)、“闻机起舞”、“骑乐无穷”等等。
2.语义双关。这是利用词语的多个义项构成的。如某网购广告“一网打尽”中的“网”就是利用了“网”的多义达到了语义双关的效果,但有些广告所用的语义双关就显得有些差强人意了,如某广告“不三不四的中间地带”(MP3,MP4,数码伴侣功能相通,难以界定),虽然看完广告观众也能明白其用意,但“不三不四”作为一个贬义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用在这里不仅没有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反而显得很别扭。这也是我们后面要强调的,不要因为滥用成语而破坏了语言美。
即保留成语的基本框架,只改动其中某个字,从而造成新成语,但两者之间没有谐音关系。如某防木马病毒广告“狡马三窟”就是巧妙地把“狡兔三窟”里的“兔”改成“马”,让人对其产品和功能过目不忘。类似的还有“繁机似锦”、“一举多得”、“会声会影”等等。
即巧妙地将商品牌号嵌入成语之中。如魅族的广告“魅力四射”、七喜电脑“喜从天降”、致铭主板“一铭惊人”等等。这种活用类型的优点就在于将品牌的名称与成语完美嵌合,也可以说达到一种谐音加双关的效果。
广告中成语运用在形式上的变异主要指成语扩展、节缩、易序以及改变结构关系的变异运用。
1.成语扩展。指的是在成语语素间插入别的词语,使成语结构放松,形体扩大的一中成语活用。如某广告语标题“牌照入土,手机未安”就是对成语“入土未安”的扩展,这种活用比例较小,这里就不详述。
2.节缩简化。成语节缩指的是将成语中的一两个字或一部分缩略。如某电脑广告“唯我是瞻”是由“唯我马首是瞻”简缩而来;又如某处理器广告“相煎何急”是由俗语“相煎何太急”而来。由于成语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将其减缩我们仍能领会其意,这也是这种用法能够存在的原因。
3.改变语序。易序指的是变易成语语素先后顺序的一种成语活用。成语虽然具有结构的凝固性,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可以对其语素顺序进行改变。如某广告“连城价值,弹指间重归完好”就是颠倒了成语“价值连城”的顺序以符合其语境。
4.改变结构关系类型。如某极品醉车广告“众人皆醒我独醉”就是改变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结构。总之,结构改造都是把成语改头换面为我所用,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将形容人的成语用于形容物。如形容某双模卡“咄咄逼人”、把“款款而来”用在电脑身上、用“镇定自若”形容电脑系统,把“返老还童”用在手机身上等等。不用多说拟人的手法会让物体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用在商品身上也激发了商品的活力,从而吸引了顾客的眼球。
以上根据收集的语料分类并举例分析了成语在广告中的活用,人们冲破了成语结构的凝固性和语义的整体性束缚,结合成语文字本身的特点和广告需求,创造出成语活用这种语言表达形式。
在广告语的创作中,为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广告语创作者根据广告语和成语这种文字载体的特点,大胆运用语言变异,对语言的适宜性和得体性的重视甚至重于语言的规范性。
典故、成语在各类媒体作品中使用,运用成语这种穿越古今的文字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知名度”,在使人耳目一新的同时,有效传达出宣传主体的“产品”信息,既广而告之,又易于传播,以达到有效地宣传作用,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还颇具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
[1]刘钦荣.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2]赵君.广告语成语使用探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闵毅,向此梁.广告语中仿拟成语的利弊分析[J].才智,2012(29).
[4]朱立新.刍议广告中成语的活用[N].语文学习中国工商报,20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