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郝红霞
传媒业态的变化,不仅给新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闻人才带来新课题。
与此同时,我国的传媒人才培养仍处于专业化、细分化状态,不同媒介类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专业区分和差异,从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门类”特征,编辑、出版、新闻、传播等不同的专业按照“学科”门类进行划分与设置。①这样的教育思路与“多元一体化”的传媒业态相去甚远。同时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与新闻业界的岗位技能需求有较大差距。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修炼“内功”寻找新突破。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积极应对传媒业态变革的历史趋势,从2010年开始,围绕高职高专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特性,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建立起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的“五位一体”的新闻采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便直接参与全媒体采、写、摄、录、编等新闻业务,初步具备全媒体新闻记者所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和媒介素养。该种教学方法,不仅深得学生及家长高度认可,同时还得到了同行及业界关注和好评。
为推进新闻实践教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全体教师先后创办了校报、电子杂志、学院网络电视台、学院及专业网站、学院手机报等“五大媒体”,同时成立了全媒体新闻实训中心。与其他高校校园媒体的运作方式不同的是,这些媒体全部由新闻采编专业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院职能科室和专业划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采访条线,进行线索搜集和新闻采写。之后统一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信息的二次编辑,并以文字、图片、视频、信息、专题等不同形式,通过校报、电子杂志、网络电视台、网站、手机报等媒介,分层次向全院教职工(受众)进行发送。全媒体实训平台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生全媒体采编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全媒体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全媒体流程的认知程度,尤其在全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上,得到了强有力的巩固,为未来的全媒体新闻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为提高学生的新闻采编技能,我们围绕校内五大媒体,开设《媒体实训》课程。与常规课程不同的是,这里的课堂其实就是新闻采编业务例会。任课教师根据媒体岗位特征,将学生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校报编辑、通联编辑、发行人员、摄像、剪辑、电子杂志编辑、手机报编辑、主编等10个工作岗位,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的分工进行业务实践。课堂上,学生记者向教师汇报线索,编辑汇报选题策划,教师对学生汇报的新闻线索给予指导,对已经完成的新闻报道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再通过采编流程,将新闻报道的内容分别通告校内五大媒体,发送给全院教职工及相关人员。
在考核方法上,采取“以件计绩”,对学生发表的新闻报道、新闻图片、新闻版面、视频新闻的数量进行统计,譬如在媒体上发表1篇文字稿件,计10分;发表1张新闻照片,计5分;拍摄1个新闻视频,计10分;编辑1个报纸版面,计10分,等等。每个学期完成60分为及格分。“以件计绩”的方式,主要借鉴了新闻单位对采编人员业绩的量化考核办法,其优点在于,考核标准量化,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从考核结果看,每位学生对这门功课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新闻敏感、职业伦理得到实质性强化,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其一是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即由原来“一专”到“多能”,由掌握基本的采编技能到掌握采、写、编、拍、摄、录等全方位技能,由满足传统媒体需求到满足全媒体需求的应用型新闻采编人才。
其二是在课程体系上,完善了融会贯通的技能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有三大部分(也是三个层次)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部分,它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第二部分是全媒体应用技能课程,包括报纸编辑、电视新闻编辑与节目制作、网络编辑与专题策划、杂志编辑与制作、手机报编辑与制作等媒介应用型课程;第三部分是应用技能实训课程,包括媒体实训、毕业综合训练。为提高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设置上精简了理论课程教学比重,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生比例。
其三是结合传媒变化对新闻职业道德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将德育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我们利用学院“德育五分钟”的时间,在学生中大力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将德育教育贯彻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手机报编辑与制作》课程在期末考核的时候,任课教师让学生做一期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手机报,发送到父母手机上,结果学生家长好评如潮,学生也从中体会出了感恩的重要性和懂得感恩的快乐。
在探索“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注重根据时代、行业、学校的发展要求,努力打造与传统新闻人才培养方法不同特色。经过课程论证与调整、学生教学实验与成果检验、社会用人实践与反馈等多个环节的总结,通过与传统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其他院校培养方法的对比,可以发现“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创新特征。
首先,针对高职高专应用型新闻人才的要求,创建了差异化、特色化的“五位一体”媒体实训平台,为学生全媒体采编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与国内同类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相比具有一定创新性。在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中,相关院校除了进行基础理论与技能的教学外,大多依据本院校擅长的媒介类型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结果便是有的院校以报刊采编见长,而有的院校以广电新闻见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符合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克服这一状况,我们紧跟业界变化,投入大量精力搭建起校内“五大媒体”,通过全媒体采编平台发布新闻作品。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人才培养方案,构成一个重点突出、布局全面的多元媒介技能融合培育的系统性框架,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全面的传媒技能,这种综合性也得到了最终教学成果的验证。
其次,根据新闻专业岗位群的特性,开展“定员定岗”的媒体实训,并辅之以“以件计绩”的考核办法,在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上独具特色。“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定员定岗”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非常精准地认识到自己在实践中的学习目标和技能要求,并能够自觉按照岗位要求达到专业水准。“以件计绩”的考核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学院乃至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重点、热点事件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并且多次在大型活动、论坛报道中表现出了很强的专业素 质。
再次,遵照中央文件精神的要求,将新闻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新闻敏感和媒介素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新闻职业道德,提升了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在教学中,除了开设新闻职业道德专业课程之外,还注重把思想道德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落实到课堂与实践中的细节,比如灵活运用“五分钟德育”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针对专业课、实践课当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道德、心理、文化辅导,使学生能够更加成熟、从容地预见和面对新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对虚假新闻、网络谣言的及时跟踪、分析,提升他们对新闻价值及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并进一步锤炼他们作为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
全媒体时代,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高素质新闻人才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②虽然每年都有大量新闻专业毕业生涌入传媒行业,但是根据业界反馈,真正能够适应岗位综合需求的人才还是少数。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专业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总结、提炼,形成了应用型采编人才“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实训方式、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并且取得了比传统培养模式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在当前传媒行业快速发展和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相对滞后的今天,“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有着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当然,应用型新闻采编人才“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培养模式。我们将根据传媒业界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和推广,为我国传媒人才的培养及新闻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注释】
①朱金平.时代呼唤全媒体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访谈录[J] 军事记者,2010(3):15-18
②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J] .科技传播,2010(2):81—87(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