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信,辞欲巧

2014-03-12 19:01曹家麟
新闻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广播节目

曹家麟

【摘 要】播音主持既是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她与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心理学等专业渗透、交融。那么作为播音员主持人要想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哪个交叉点可以作为学习的突破口、应用的指南针?笔者认为语言学当中的修辞学知识必须加以重视。尤其作为广播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是手中的利器。

【关键词】播音主持 广播节目 语言修辞

一、广播人要善用修辞

1、善用修辞,规范语言

要当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就要下功夫学习语言,特别是语法和修辞的基本规则,只有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把好采、编、播的关口,在广大听众和观众中起示范作用。

2、善用修辞,增强效果

善用修辞,可以使简单的播读内容听起来形象生动,品起来韵味无穷。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新闻节目中有如下一则内容——“爷爷教材该换换了,教育部要求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爷爷教材”,指的是使用时间很长,未能反映出当今世界先进水平,不能适应国内社会实际需要和发展形势的过时教材。标题没有用“陈旧”、“过时”一类的词语,而用“爷爷教材”的说法,简单通俗并有揶揄之意。

3、善用修辞,提高美感

古代诗词歌赋有严格的修辞模式,精确到每一个字的音、韵等,我们的广播播音语言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汉语本身便是富有高度听觉美感的语言。它的音节结构简洁凝练,阴阳上去四声分明,保持一字一音的原则,组合成语句给人感觉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独具音乐美。”

二、修辞在广播口语节目中的应用

1、书面语中很常用,广播实践更添彩的口语修辞

广播播音口语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生动活泼并富有感染力,就要求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和编辑具备一些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从常用的一些书面语修辞中汲取营养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以下就书面语中最常用的比喻、排比、对偶、顶真、移就等常见修辞在广播口语中的应用简举几例。

(1)比喻。“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从而说明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描绘甲事物的特征和外形。这种修辞格,就是比喻。”比喻贵在有新意,这点在广播口语运用上是更应注意的,例如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内容上除了要有新闻价值之外,我们也必须追求语言上的创新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以此实现节目内容的有效传播。那么广播口语修辞中的比喻手法又该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本体喻体间的关联点和相似点,让听众心领神会。

(2)对偶。对偶就是用字数相同、结构相似或相同的一对词语,来表达两个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格,也有人称作“对子”。对偶的修辞格在古文以及现代广播文稿中都很常见,从对偶句相对立、相对称的形式看,有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之分。从广播中使用对偶的情况来看,则以宽式对偶为主,或者说这种形式比较常见。分析其中原因,一是书面语体运用对偶,主要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广播语体运用对偶主要追求听觉上的美感。严式对偶要求句子结构相同、词类相同,而且词语中的细目也要求相对。如名词中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时令对时令等。同时要求平仄声相对,不得用同一个字、词。所有这些,对广播口语表达是一种约束和限制。因为广播语言强调口语化,语言自然流畅,播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二是广播稍纵即逝,要求广播内容通俗直白,听众一听就懂,来不及咀嚼和思索。所以,它总是把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放在首位。这样,宽式对偶则更适合广播语体。

(3)排比。“所谓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近、语气一致和谐的语句依顺序排列开来使用,用以表达情感、描述事物、阐明道理。”①这种修辞格用在广播中可以增强语气、深刻表意、透彻说理。而且较之对偶,排比更显得灵活,不要求字数相等,更不要求字数相对、平仄相间。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广播节目中常用的修辞格。

(4)仿拟。我们的广播播出节目,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为了说话更具风趣性,往往采取模仿现有格式的方法,临时新创造一种与原来语言格式、语调相仿的语句。这种修辞方式,在现代汉语中被称为仿拟。比如:妇男节(妇女节)贤外柱(贤内柱)肥水就留外人田(肥水不流外人田)作“假”协会(作家协会)。

仿拟这种修辞形式用在我们主持节目中是很容易尝试并出彩的。因为所仿拟的语言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忽然变化一个词格,就会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听觉注意。值得一提的是,仿拟这种修辞形式在国内评选主持人最高水准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中,优秀选手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往往都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2、书面语中不多虑,广播修辞要留心的修辞

书面语是用来看的,看不懂还可以再回头多看几眼。但我们广播人学习修辞知识时要树立一切为听觉服务的意识,有的修辞手法在书面语使用中毫无问题,但转化为声音符号后却会出现一定的“变异”,不利于听众的理解,我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慎之又慎!

(1)反语。在广播中说出来的话与其要表示的本義正好相反,这种修辞方式叫反语。这种修辞方式在广播节目中并不多见,这和广播的特点有关。“由于广播作品大多要通过主持人、播音员来表达。由于主持人、播音员理解文稿有差异、播音艺术有高低,而反语常常需要重音表达,稍微把握不好,容易让听众把意思理解反了。”②另外,收听广播节目不像阅读报纸,读不明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广播的特点是声音稍纵即逝,来不及咀嚼和过多的思考。在一线工作实践中,有经验的老编辑大多会在文稿中有“反语”的地方标示符号加以说明,但也担心被马虎的播音员播错意思,可播音员如果备稿不充分就会因此而“中招”,所以笔者认为我们要功夫下在直播前,在文稿的准备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反语。

(2)摹声。摹声,顾名思义,就是对客观事物所发声音的摹仿。摹声在实际运用中,常用象声词。象声词不是对客观事物声音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客观事物声音的提炼、加工和升华的结果。这种“结果”也是约定俗成的,进而被人们所承认并加以运用。摹声的修辞方式形成比较早,《诗经·伐木》便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写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广播语言运用摹声,一是为了达到真实亲切的感染效果,二是为了渲染气氛,加深印象。这方面以使用两个音节象声词或四个音节象声词为多,也有使用一个音节象声词和三个音节象声词的。

(3)音节(节拍)。广播语言中的音节节拍是指音节组合中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虽不同于音乐中的节奏感,但运用得好却也可以收到与音乐节拍相类似的美感。王希杰先生在《汉语修辞学》中指出:“所谓节拍,就是由一定数量的音节构成的音律单位。调配节拍,是造成节奏美的一种方法。”

在实际播音或主持节目中,只要播音员、主持人稍加注意,就能感悟出语言的节拍来。而有了这种感悟,就可以充分发挥出广播语言的节拍性来。如果照这样分析,广播文稿在播出时就可以完全节拍化(当然是在把握播音文稿的整体基调的基础上和不影响内容表达的前提下)。由此可见,广播的稿子,不仅用词用语注意表现出标点符号上的节拍性,而且在每一个短句中也要讲究用词用语的节拍性。

3、书面语中不考虑,播音实践新挑战的特殊修辞类型

(1)各种“音响的修辞”随之而来。音响是广播录音报道中最能体现广播听觉特性的元素之一,典型音响尤其是能够紧抓细节的音响,能向听众还原新闻现场,起到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给听众以遐想空间和艺术震撼力。因此,典型音响的使用能帮助广播口语表达传情达意,起到修辞的效果,我们也暂且称它为“音響修辞”,使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传播效果倍增。

(2)“音乐修辞”的倾情加盟。音乐目前已经是广播节目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了,也有人说广播的根本就是“播好新闻,讲好故事,放好音乐”,我们甚至发现如今除了部分严肃的时政新闻类节目不允许放音乐之外,很难再找到没有配乐的节目了。例如杭州人民广播电台整点新闻节目《飞讯时刻》,是一档2到3分钟左右的快节奏新闻播报,为了配合主持人的语速和塑造节目明快的风格,主持人选用了一段3/4节拍的音乐,音乐调式上扬,音强有力度,音乐类型接近吹响“战斗的号角”,给人以昂扬之感,也能反过来带动主持人的语言节奏,并且符合杭州这个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老百姓充满活力的审美追求。

不过反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整半点的《央广新闻》,节目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就差强人意了。先是一段三连拍的重音,庄重大气,符合国家新闻广播的身份定位,可随后的音乐便失去了节奏感,音乐偏低偏软,旋律性不佳,从不影响主持人播报的角度上考虑是合适的,但从带动主持人语言节奏,给听众听觉享受的角度上讲就欠缺不少。相比之下,整半点报时之后的标版音乐是改编自古琴曲《梅花三弄》,旋律本就有悠远的历史感,配合改编后节奏的变化和力度的加强,非常符合中央电台庄重大气的定位并负有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①孙际垠,《论公文写作中修辞方法的运用与调控》[J].《秘书之友》,2006(6)

②宗延虎,《〈广播语体修辞学〉序》[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4)

(作者: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师)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广播节目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艺术性特质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播音发声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矫正方法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试析戏剧广播节目的创新之路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