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娜
(烟台南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5713)
论汉语谚语英译中的文化要素与英译策略
张娜娜
(烟台南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5713)
汉语谚语与英语文化有较大差异,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分析了汉语谚语英译时需注意的社会、历史、宗教等方面文化要素,针对不同情况提出直译、意译及套译的翻译策略,并对如何做好汉语谚语的英译提出建议:保持口语化和民族特色,忌望文生义。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好汉语谚语的英译。
谚语;直译;意译;套译
“谚语是人类千百年来口耳相传、言简意赅的箴言。”[1]谚语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对社会和经验的总结,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社会现象、历史、地理等的认识,表达人的心态、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来源于民间宝库,是人类智慧的升华,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丰富的谚语,承载着其共同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一种文化的谚语在另一种文化中会有完全不同的表达,这就需要谚语的翻译。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2],如何翻译谚语,才能让目标语读者看懂,取决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汉语谚语英译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甚至会导致交流的失败。
地理文化差异,是指由不同的地理坏境和生活方式造成的文化差异。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记载自己的风土人情。例如,中国地处内陆,是个农业大国,谚语多与农田耕织相关;而英国是个岛国,其谚语有很多是和海上生活有关的。形容一个人奢侈时,汉语用“挥金如土”,而相应的英文却是这样表达的: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还有些与土地和农耕相关的谚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语来翻译。如“桑梓之情”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用来比喻家乡。姑且译为the friendship of fellow countrymen,但外国读者是难以理解这其中的深刻含义的。
历史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差异。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由历史故事而来的谚语不胜枚举。如“暗度陈仓”:do a thing in secret;“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join the Liangshan Mountain rebels—be compelled to do something against one’s will;“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Sima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考虑到英语读者对中国的谚语来源不太了解,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此类典故应多加解释说明。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宗教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教的中国人大多数信奉佛教或是道教。汉语中很多谚语源于这两种宗教,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中国虽是佛教大国,但信教人数的比例却一直不高。多数人只是在遇到不顺事情的时候才想起来消灾祈福。中国神话传说较多,玉皇王母为仙人,白娘子属妖界,还有阎王爷代表的地域。相比之下,英美人士十分重视宗教的力量,宗教色彩浓厚,有很多关于上帝的谚语,例如: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It’s good to have friends both in heaven and hell(天堂和地狱都有朋友是好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总之,两种文化都反应了人们的精神寄托,都希望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
(一)直译法
直译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能够较好地保留原文的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采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保留原文的字词,又能保证其内容未被改变。译者需遵循通顺的准则,使译文丰满而且还能够保持其原汁原味。只要谚语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就要尽可能直译,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去,努力减少翻译的损失。例如:
有其父,必有其子:Like father,like son.
失败是成功之母: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A fire on the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这种没有强烈民族文化色彩、仅凭字面意义和生活经验便可以理解的谚语,应采用直译法,充分保留汉语谚语的色彩和形象。对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谚语,可以直译为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但是如果译为“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就会使这句话失去原有特色,体现不出汉语谚语的意味。
(二)意译法
有的谚语出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缘故,无法让译文读者理解或易引起误会,则用意译。意译不等同于天马行空地乱译,而是在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下,对原文的内容加以翻译,但要尽量贴近原文,并使读者明了。例如:
杀鸡用牛刀: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
天有不测风云:Any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这些谚语适合意译,字面意义和喻义相去甚远,直译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把汉语谚语翻译成英语,要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直译的话,就是“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如此直译,需给对“塞翁”进行解释说明,即使这样,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是塞翁失马,而不是别人?增加的补充说明使译文显得冗长,译者应该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舍弃原文的形象,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意义表述出来[3]。所以这种具有特色的典故适合意译:“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三)套译
有些谚语在英语和汉语中对等或基本对等,可以套译。例如:
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龙生龙凤生凤:Like begets like.
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渔翁得利:When shepherds quarrel,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
谚语是文化的产物,要想把一种文化翻译成另一种文化,必须照顾到不同文化的习惯和特点。
以上三种方法,归纳起来就是能直译最好直译,不能直译的就采用意译,如果有对等的谚语,则可以套译。当然,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要根据上下文语境,采取最通顺的译法。翻译谚语的方法是多样的,不能强求一致,也不可能一致。但在翻译过程中,应当以信、达、雅为追求目标。
(一)口语化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具有简单精练以及口语化的特点,译成英语时要注意保持其原有特点,通俗易懂的谚语更受欢迎,更容易为外国读者接受。如:百闻不如一见:Seeing is believing;拆东墙补西墙:Rob Peter to pay Paul;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饱汉不知饿汉饥:The well-fed don’t know how the starving suffer.只有具有生活气息的谚语才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
(二)保持民族特色
汉语谚语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有的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合适的翻译,不要盲目追求对应,以免失去原有风格,影响表达效果。鲁迅先生曾强调过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要保留原作的风姿[5]。在此基础上,还要让英语读者明白谚语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例如,“伴君如伴虎”,译为To accompany the emperor is to be in the accompany of the tiger.由于皇帝是中国古代的最高统治者,握有生杀大权,朝中大臣后宫嫔妃、下人都对皇帝毕恭毕敬,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脑袋,甚至连累九族。这些人每天都担惊受怕、诚惶诚恐,故有“伴君如伴虎”之说。他们的职责是殚精竭虑地伺候主子,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陪伴。因此,将“伴君”简单地直译为accompany the emperor显示不出来原有的恐怖气氛,改译为escorting the emperor比较适合。此外,将“伴虎”译为be in the accompany of the tiger,也不够妥当。这个短语译为中文后,就成了“在老虎的陪伴之下”,这就同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因此,可将该谚语译为:Escorting the emperor is like keeping company with a tiger.。
(三)切忌望文生义
有一些汉语谚语的实际意思和表面意思相去甚远,一定要弄清真正含义后再翻译。切忌望文生义,从而产生误解甚至造成笑话。例如:“一文不名”容易被理解成“不出名”的意思,译为“well-known”就大错特错了。该词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形容非常贫困。所以正确译文是stony-broke或者penniless。
汉语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从实践生活中浓缩出来的语言精华,它之所以能够流传,是因为有自身的优点,同时还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被广泛使用。对翻译工作者来说,把汉语谚语译成英语谚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文学翻译是“带着枷锁跳舞”,谚语的翻译更是如此,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原语的风格和精神时,才可以是成功的翻译。”[6]因此,译者既要熟悉中西方文化,又要有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地把谚语翻译得传神、到位。
[1]彭兆荣,陈向秦.东西方文化解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87:52.
[2]易安银.基于关联理论的英汉谚语翻译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1(2):86-88.
[3]黄粉保.英汉成语翻译漫谈[J].云梦学刊,1992,2(2):31-32. [4]鄂雅娜.满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1):121-124.
[5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C]//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79-280.
[6]王春娜.英语谚语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研究[J].语文学刊,2012,(2):50-51,72.
(责任编校:马余平)
Cultural Elements and Strategy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roverbs
ZHANG Na-na
(Foreign Language School,Yantai Nanshan College,Yantai,Shandong 26571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proverbs and English culture will have big influence o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f dealt with improperly.This article tried to analyze such elements as social culture, historic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culture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translating.Depending o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ke 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Besides,it also came up with some sugges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roverbs:to describe colloquially,to maintain Chinese specific features,and not to misinterpret words' meaning.Therefore,translators can be qualified for the job only after the master of both English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Proverb;literal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H 315.9
A
1672-738X(2014)01-0099-03
2013-09-29
张娜娜(1985—),女,山东烟台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