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儒学的历史演化及其发展峰期

2014-03-12 12:26:53张树俊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王艮太谷泰州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泰州儒学的历史演化及其发展峰期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历史上的泰州是一个学术思想活跃的地区。古代泰州儒释道思想都非常丰富,名贤众多,名师辈出,尤其是泰州儒学思想影响很大。自南唐以后,泰州儒学一直在发展,并在宋、明、清三个时期形成三次儒学思想发展峰期。以胡瑗为首的理学思想、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平民哲学思想、以黄葆年为首的圣功儒学思想,在海内外都有较大影响。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仍热衷于泰州儒学的研究,泰州儒学的魅力一直兴盛不衰。

泰州儒学;历史演化;发展峰期

泰州儒学是对泰州历史上儒家学者思想的总体你谓。历史上的泰州曾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佛教都城,宗教文化非常发达,在海内外也有较大影响。然而,从学术思想的影响力来看,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则是泰州儒学。泰州具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各朝各代都有许多名人名贤,在这些名人名贤中有不少饱儒之士。泰州儒学究竟产生于何时?目前还没有什么资料可以佐证,但泰州建州是从南唐开始的,所以研究泰州儒学,可以从南唐开始探讨。纵观泰州儒学的发展状况,南唐以后,泰州儒学一直处于发展期(当然,元代泰州儒学的发展相对弱一些),且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日本、韩国、德国、美国以及我国港澳台湾地区,学者们对泰州儒学的研究也一直未间断过,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大学的不少学者时常到泰州来对泰州儒学进行调研,兴趣十分浓厚。

关于泰州儒学的发展情况,可以从1993年2 月6日赵朴初在泰州考察时所写的《踏莎行》一词看出端倪。其词的上阙是这样写的:“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月华如练旧亭台,清词范晏人争诵。”泰州西汉时置县,南唐时建州。泰州建州一方面是由于泰州的盐业发达以及盐税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地,另一方面也由于泰州文化发达,尤其是泰州儒学从南唐时就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如著名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既是一名艺术家,也是一个著名的儒家学者。其“不遭明主,以展其材;不遇知音,以扬其业”和“识贵行藏,行忌明洁,至人晦迹,其可尽知?”等慨叹及其思想的表述,便是儒家“出”与“处”思想的反映。赵朴初说“文昌北宋”,是说北宋时,泰州文化非常繁荣。北宋泰州“名宦”非常多,比如曾任泰州西溪盐监的晏殊、范仲淹、随父来泰就读的富弼、曾知扬州的韩琦、曾任海陵郡从事的滕子京、曾任泰州知州的周孟阳,以及时在泰州讲学的胡瑗等等。据史料记载,北宋天圣年间,泰州建有文会堂,在泰州的儒学大师们经常唱和其中,由于这些儒者们的推动与影响,使得北宋时期泰州儒风大盛。北宋以后,泰州儒学一直持续发展。比如元代诗人马玉麟、“昭阳诗派”鼻祖成廷珪等;明代如泰州“神童”储巏、吏部尚书翟善、内阁首辅李春芳、礼部尚书李思诚、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平民诗人吴嘉纪等等,尤其是明代泰州学派的创立与发展以及王艮、王栋、王襞“淮南三王”的影响,使得泰州成为全国儒学思想创新的活跃之地。清代泰州的名儒也很多,如史学家李清、著名天文历算家陈厚耀、扬州八怪郑板桥与李鱓、扬州学派任大椿和李详、著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刘熙载等等。在清代,儒学史上泰州最引人注意的是太谷学派集大成者黄葆年,其圣功儒学在全国也有较大的影响。

综合起来看,泰州儒学的发展最兴盛时期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即宋代以胡瑗为首的义理易学,明代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平民哲学,清代以黄葆年为首的圣功儒学。这三大儒学充满了创新成份,构成了泰州儒学的主体,彰显了泰州儒学的魅力。

一、泰州儒学的第一峰期

泰州儒学的第一峰期是以宋代胡瑗的理学思想为标志的。有关研究指出,理学的兴起与儒学本身的发展关系是极大的,而中国的儒学又是在理学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成的。至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胡瑗的思想属于宋明理学。宋代理学所普遍重视的儒经主要是《周易》和《春秋》。易学作为讲天人之道即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讲万物变易法则的学问,作为治理天下、处理得失、进行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人生指南,是通过对《周易》占筮体例及其原理的解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对易学的解释中,从春秋《易说》开始,到战国《易传》,就存在着取象说和取义说的对立。汉代以后,这两种说法逐渐发展成为象数和义理两大对立的学派。象数学派着重从阴阳奇偶之数和卦象以及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说《周易》经、传文义。义理学派则主要从卦名的意义和卦的性质解释《周易》经、传文义,致力于阐发其中的义理。

宋代胡瑗可以说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解易之人,他开宋义理易学之先河,与孙复、石介三人被人们共称为“宋初三先生”,影响深远。胡瑗的理学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在哲学方面,他首开天人、性命学说之先声,成为宋代义理易学的先驱。胡瑗强调“变易”,把“变易之道”看作是天然之理、社会运行的规律和治乱的关键。他认为,《周易》是古人作的专讲变化的书,易是变易、变更、变换、变化的意思。以人事论,得失变易,才有所谓吉和凶、真实和虚假的换位,便造成利和害的不同后果;有德才的人与庸人、坏人在位的变化,就产生了兴旺发达和混乱落后不同的局面[1]。胡瑗解易的目的就是为了“治事以通今”。他除对《周易》进行义理阐释外,还对《洪范》进行了详解。《洪范》是商末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治国平天下的各项政治经济原则的“天地之大法”[2]。胡瑗以其深邃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对《周易》、《洪范》的丰富内涵发表了系统的、独到的、精辟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在管理方面,胡瑗强调以德化民,希望统治者实施仁政,并努力做到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和不忘战,一切行为都合大中之道。在教育方面,胡瑗除了倡导“明体达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发挥自身的影响作用之外,还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人才类型和人才需要分开进行,所以他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把教学分为二斋,一是“经义斋”,二是“治事斋”(又叫“治道斋”)。经义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主要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授《六经》经义;治事斋意在造就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事实上,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及其分斋教学的改革实践,也是其理学思想的反映。

对于胡瑗的理学思想,史学评价甚高。王安石誉胡瑗为“天下豪杰魁”[1]。北宋洛学领袖之一的程颐对胡瑗礼敬甚备,非安定先生不称。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著《宋元学案》列《胡安定学案》于首卷,突出其在宋代理学中的开山地位。台湾学者封思毅先生在《中国历代思想家》一书中称胡瑗是在教育界终身尽力,完成了开创风气、维护学术、培养人才多种使命的先生。

二、泰州儒学的第二峰期

泰州儒学发展的第二峰期是以明代泰州学派的创立与发展为标志的。明嘉靖、万历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社会风尚的变迁,思想领域也起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程朱理学已显出陈腐僵化,逐渐失去笼络和控制思想界的力量。生动活泼、不以圣贤经书和理学教条为是非善恶标准的王学,冲破了朱学的思想禁锢。王阳明的“心学”崛起并很快风靡全国,结束了昔日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王学在客观上为某些进步的思想家反对圣贤偶像和封建礼教束缚的“异端”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料。王守仁去世后,王学就开始分化。其弟子中有的是固守王学正传,有的则返归朱学,有的则修正王学。然而更多的则是流入王学末流,将王学禅化,致使谈空说玄之风弥漫于学术思想界,造成了晚明严重的空虚学风。而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儒学则以其独特的学术思想走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学派——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诞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消亡于明万历三十——三十二年间(1602-1604年),前后持续七十六年左右。泰州学派是一个遍布全国的大学派。在它的后继发展中,从一个地方、区域,逐步扩大到全国。诚如清末袁承业在编定《明儒王心斋先生弟子师承表》序言中所说:“心斋先生毅然崛起于草莽鱼盐之中,以道统自任,一时天下之士率翕然从之,风动宇内,绵绵数百年不绝。”[3]这说明泰州学派的传播地区和对象十分广泛,并非限于某一地区的地方性学派。据记载,在泰州学派五传中,泰州学派弟子除江苏外,遍布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山东、四川、北直(河北)、河南、陕西、广东等地,当然,其传播对象还是以长江三角洲与赣水流域的商品经济发达区域为主。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是王阳明的学生,他三十八岁时,从吉安籍塾师黄文刚处了解到王阳明的学说,便不远千里,趋舟赴南昌向江西巡抚王阳明求教。王艮就学于王阳明大致八年时间,在此期间,王艮除尊师好学,“侍朝夕”于老师外,坚持学术研究。王阳明去世,他开始自立门户讲学,也开启了泰州学派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王艮先后著有《格物要旨》、《勉仁方》、《大成歌》、《与南都诸友》、《均分草荡议》、《王道论》、《管徐子直书》等重要文章。王艮的儒学思想很有新意,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目睹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感受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所以他热切地希望彻底改变这种社会,以实现所谓“列坐歌咏”、自由自在的“羲皇”世界。他承继王学传统思想的同时,从“身与国家,一物也”的万物一体的本质论出发,提出了以身为本、百姓日用是道、致中和、尚自然、讲平等等一系列新的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他的“万物一体之政”的命题,表明的是“天地位而万物育”之志。其“四民异业而同道”思想也反映了新的市民阶层的心理要求,是对平等社会的追求和和谐社会的向往。

王艮之后,泰州学派的弟子们其斗争精神也“一代高似一代”。王艮的思想通过王襞、王栋、徐樾、颜钧等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王襞是王艮的次子,他对家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在继承和传播家学说、扩大泰州学派思想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栋是王艮的族弟,他在阐发王艮学说的基础上,大胆地对王艮的一些学说进行了修正与补充,并创造了“可以质之千古”的主意说。王栋、王襞是王艮的左右手,与王艮一起被人们称为“淮南王氏三贤”或“淮南三王”。王襞的后学们也对泰州学派的思想进行了很好的传承,比如韩贞不仅在农村宣传泰州学派的良知之学、百姓日用之学,而且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在化育纯朴、善良、憨厚的民风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王士纬在《东厓学述》中也说,泰州“门人中最著者为兴化韩贞”[4]。

泰州学派冲破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束缚,在其学者身上体现着强烈的追求个性解放和发展自由的要求,特别是他们“身本”、“百姓日用是道”的思想充满了时代气息,也使泰州儒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泰州儒学的第三峰期

泰州儒学的第三峰期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太谷学派。太谷学派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朝,一直到民国建立以后,赓续不断,鼎盛时期,徒众万余人,因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为安徽池州石埭人周太谷,故后来学者称之为“太谷学派”。“由于其活动中心是泰州地区,在明代王艮之后,故又称为新泰州学派”[5]。太谷学派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一支暗流”[6]。其活动中心在泰州、扬州地区,南至福建,北至山东,东至海滨,西至皖西,学派的学术活动极盛,得到各阶层人民的拥护,著述甚丰。

太谷学派自称其学为“圣学”或“圣功”,弟子自称“圣功”弟子。其实“太谷学派”是后人给学派取的名字,正如有人称之为“泰州教”、“大成教”、“崆峒教”等等一样,还因为其活动中心是泰州地区,在明代王艮之后,故又被称为“新泰州学派”。太谷学派是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学派,也是一个宗教意味很浓的民间秘密社团或民间学派。创始人周太谷殁后,其徒张积中、李光继承衣钵,分任南北宗领袖,各自“还道于北”、“传道于南”,光大师学。咸丰六年(1856年),张积中于山东长清黄崖山一带传播太谷之学,建立教养一体的自治实体,创学派北宗。在山东近代民间军事化环境下,引发清政府猜疑,遂酿同治五年(1866年)的“黄崖山事件”,学派之名也自此扬名天下[7]。

太谷学派所强调的“圣功”的意思是指宇宙与人都是自然产生、发展和作用的结果。所以太谷学派,看似神秘,实重自然之功。他们继承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能够养得其正者,就可以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共明”,达到了这一效果,便是有了所谓“圣功”。太谷学派强调仁民爱众、教养合一,并提出了“心息相依,始为大成”的学术思想。这一思想的传播,主要得益于泰州黄葆年等人。黄葆年是泰州姜堰人。他在太谷学派活动中,得到李光炘的教育,决心先求取功名,再扩大太谷学派的影响。1877年,黄葆年赴京考试,下第后途经宛平县。太谷学派门人王仲杰时任宛平县令,挽留衙署中半年多。1880年,黄葆年再次赴京应试,没有考中,但他并不灰心。1883年黄葆年第三次赴京,终得中进士,授职知县。黄葆年考中进士以后,先后任山东朝城、福山、莱阳、藤县、滋阳、泗水等县知县近20年,所到之地,皆能整饬吏治关心民间疾苦,颇具政声。在他任职朝城期间,以工代赈,修筑了朝城的城廓。他初到朝城时,发现“城廓倾圮”,但他“不敢轻议修筑,惧厉民也”。后来,“雨水为灾,民食无所,恐遂致流离”,他才决定以工代赈,先“浚河”,后“筑城”,终于 “河工成”、“城工成”,农民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民鲜流亡”。即使如此,他在《新修朝城碑记》中仍告诫人们“力役之不可以轻举”[8]。光绪二十八年黄葆年辞官后,在苏州十全街创办归群草堂,聚众传道讲学。黄葆年继承并发展了周太谷、李光炘学说,但不谈先天象数、因果报因,而是明确提出了要以儒学学说为主,兼收释道学说之长的主张,这也成为太谷学派“圣功之学”的根本。由于黄葆年思想影响扩大,后来太谷学派的弟子们,不谈太谷,皆称“黄门”了。所以太谷学派创始人不在泰州,而其思想的主要传播在泰州,最有影响的传承辫子在泰州,因而太谷学派也就成了泰州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太谷学派中助黄葆年讲学的重要人物是蒋文田。蒋文田(1843-1909),字子明,姜堰人,他是太谷学派中少有的思想家和诗人。蒋文田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拜李光炘为师,接受太谷学派思想。在太谷学派中,“心息相依”和“转识成智”是学派中人的口头禅和习惯语。蒋文田把“心息相依”看成圣功“真诀”,把“转识成智”视为成为“真师”的关键。他认为,学才是懂得“心息相依”的道理,就可以“转识成智”,触类旁通。蒋文田还高度重视“志”和“气”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只有立志,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只有懂得养气,才能掌握自然规律,达到“知道”、“见性”的目的。此外,蒋文田还从道家的“清净无为”出发,倡导“行所无事”,无为而治,反对扰民害民。蒋文田与黄葆年自幼相识,黄氏称其为“总角论交第一人”[9]。黄葆年“贫乏不能自存”,常得蒋文田资助。黄诗有云:“二十年来鲍叔情,青溪万里碧湖心。丹心寸意吾谁与,独有平生蒋子明”[9]。

客观地说,尽管太谷学派宗教色彩较浓,但其理论的创新还是不可否认的。太谷学派的宗旨在于加强自身修养,走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在于一生为民众做有益的事,以达到“祈天永命”之目的。此外,太谷学派对儒学的研究多有创新。从泰州的黄葆年、蒋文田等人的主要活动和思想来看,太谷学派确实提出了许多新的东西。比如,太谷学派研究天人关系,主张发挥人体与宇宙相应的潜能。他们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客观、是物质,只要有生命,就有存在,所以要接近自然,“慎终追远”,以沟通天地山川神灵,感应天人相应的能量,启发人体内涵的“耳诚”“目诚”“强诚”的功能,提高人的智慧能力。再比如,太谷学派虽然宗教色彩很浓,但他们不信神。在太谷学派的学者们看来,宇宙间只有能量的聚散,没有鬼神的存在。事实上,太谷学派后期已经淡化了宗教色彩。“黄崖事件”之后,除蒋文田等人仍在泰州从事讲学“内圣”外,其余不少人外出为官,作“外王”的体验,尤其是黄葆年在山东泗水等县为县令十多年,直到1902年方回苏州讲学。这时的太谷学派已经毫无宗教可言。所以总体来说,太谷学派也是泰州重要的儒学创新学派,其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古代泰州是重儒之地,也是儒学思想发展的重要区域。当然,从泰州儒学的发展及其主旨思想来看,泰州重儒,重的并非传统儒学,而是经过泰州历代儒人改造了的儒学,也可以说泰州人重儒,重的是后儒,在泰州儒学中明显增加了重入世、重人性、重安身、重实用的启蒙文化,这也是泰州儒学发展的动力和可贵之处。

[1]徐建平.胡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2]石介.泰山书院记引[G]//徂徕集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王士纬.心斋学谱[M].袁承业辑.明刻清修本.泰州馆藏.(古本,无页码)

[4]陈祝生.王心斋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陆学松.太谷学派主导思想及学派之演变[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3):6-9.

[6]刘蕙孙.太谷学派政治思想探略[N].文汇报.1962-10-11.3 版.

[7]朱季康.清季社会转型期太谷学派的处世与义利观[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6-71.

[8]佚名.黄葆年与“新泰州学派”[EB/OL].[2013-01-21].http:// www.t56.net/2013/0121/414965.html.

[9]方宝川.太谷学派遗书第二辑(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责任编校:张广宇)

History Evolution and Peak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Taizhou

ZHANG Shu-jun

(The School of CPC Taizhou Commission,Taizhou,Jiangsu 225300)

Taizhou was a district where academic thoughts prevails in history.since ancient times,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were rich in Taizhou,numerous wise man and top teachers appeared, these man influenced Confucianism significantly.Confucianism had been developing since NanTang,it reached the peak in Song,Ming and Qing.Headed by Huyuan,the Neo-confucianism and Wanggen who represented for civilian philosophy thoughts,by Huang baonian's work Confucianism,they had great influen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still keened to Taizhou Confucianism studies,that was why the charm of Taizhou Confucianism still thrives.

Taizhou Confucianism;historical evolution;peak development

B 222

A

1672-738X(2014)01-0085-05

2013-09-29

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政治学教授,历史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王艮太谷泰州
Taizhou Stinky Tofu泰州臭干
泰州行吟
中华诗词(2023年7期)2023-02-06 09:00:10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幸福水天堂——泰州
华人时刊(2022年1期)2022-04-26 13:39:32
太谷任村乡:小萝卜做成大产业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鑫炳记太谷饼:老字号焕发新生机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成功举办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18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06
论王艮的主体精神及其理论支撑体系
王艮身本语意及其自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