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红剑
最近听了两节《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的课,两节课有许多相同点,比如都介绍了作家作品;都简略地讲了《红楼梦》前几回的内容;都以贾府的环境为切入点,然后再将人物放在特定时代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两节课的不同之处及课堂状况,概述如下。
第一位教师在梳理了《林黛玉进贾府》后,又让学生梳理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然后让学生围绕林黛玉的行踪,去找描写环境的语句。接着,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贾府是怎样的府第?你能否发现许多隐含的信息?”值得关注的是:这位教师在所有教学安排之前,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了指导——“读书窃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想让学生运用读书方法自己去发现语言文字中所传达出来的丰富意味。而高一学生面对《红楼梦》这样的经典著作的语言确实显得不够敏感,发现的过程显得很困难。学生回答时,人数不多,且不够积极。于是,教师在讲解时点拨出一些值得品味的词句。这节课还需要关注的细节是这位教师制作了关于《林黛玉进贾府》的重要环境描写语段的幻灯片,但是所有语句都是同种颜色。
而第二位教师则将课文中所有描写环境的语段分成五个部分并告知学生,且将这些语言文字也制成幻灯片。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标注红色的字句加以鉴赏品味。学生在明确的任务下与教师展开热烈的分析、品味。
课后点评时,大家非常赞赏第二位教师的课堂设计,认为细化了教学任务,使课堂高效,学生学习任务明确,学会了学习。并指出第一节课教师想让学生站起来讲,但只有少数学生发现了值得品味的语言,所以是“湿柴烧火”的做法,“烧”不开这堂课。
但是,笔者想到的是:教师在预设时给学生的生成开放程度是否恰当?很明显,第一位教师的预设给了学生较大的生成空间,学生在找到描写环境语段后能较自由地发现自己认为值得揣摩品味的字句。如: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在鉴赏以上描写贾政、王夫人居住环境的语段时,第一位教师的两个学生在滞涩的师生互动中,一个发现“猩红”、“大红”、“石青”、“秋香色”等形容陈设的色彩词语非常丰富,显示出贾府的富贵;另一个找到陈设上绘有“蟒”纹,即龙纹,显示出贾府与皇家的亲密关系。
而第二位教师用红色字让学生鉴赏了“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中“书籍茶具”和“半旧”两处,分析出贵妇的雅致生活、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气息”以及“低调”。
那么,我们就要反思学生在不同开放程度的生成空间中形成的阅读能力是否一样。第一位教师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阅读中的发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个过程较为困难,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中学生在教师指定下的生成会有阅读能力成长,但必定是有限的,而在自我发现过程中的生成却能更广泛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成长。还应认识到对于那些语言敏感度较低的学生,教师应给以阅读能力成长的机会,给以阅读经验激活的时间。在教学生成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发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语言的敏感度,正是生成的价值体现和美妙之处。在教学生成观下,应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对教师教的配合对象。
细化教学任务没有错,但应该有个度。这个度应考虑预设的限制度和生成的开放度。不能以课堂是否有滞涩、短暂的沉寂作为评判的标准,也就是说热闹、流畅的课堂不一定就是高效的课堂,高效的课堂不一定就不容许滞涩。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关注有没有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没有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
当然,第一位教师也应考虑尽量缩短课堂上师生的滞涩。可以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提前思考,以加快课堂的高效推进,可以考虑在课堂上将五处环境描写分解给各小组完成。总之,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最佳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