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选红 马团国
作文教学历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难点,所以关于作文教学的方法研究层出不穷,但多如牛毛的研究文章并没有改变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以最便捷的路径从教材资源入手改变当前的作文教学呢?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多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佳作,有极高的思想、文学、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学生最丰富、最直接的写作资源。但我们却发现教材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往往“学过无痕”,写作时搜肠刮肚,舍近求远,很少联系和恰当使用教材上的素材。为此,围绕如何指导学生用好教材上的写作资源,探讨如何积累和消化教材,笔者总结了写作中指导运用教材资源的十种方法。
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菊花飘香的时节》、《琵琶行之父母有情》、《永远的苏武》、《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牵手》等高考满分作文,思考这些作文与教材的联系,结果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熟视无睹的课文素材在别人文章里被用得出神入化。教师趁机告诉他们,有专家对近年满分作文做过分析,发现大多都成功运用了课本素材。学生从此对教材另眼相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发现它确实是写作最近又最易忽视的源头活水。
这四种写法都要求在领会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缩写,可浓缩原文的精华;扩写,可丰富原文的血肉;续写,可延伸原文的血脉;改写,是对原文的再创。
教师要特别重视课本剧的编写和排演。比如指导学生将《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祝福》等编成课本剧。这些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激发了学习兴趣,唤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管是原汁原味的古典诗歌佳句,还是与文章语境水乳交融的间接引用或化用,都能使人在吟咏之间口吐珠玉之言,感受浓浓的文化气息。例如,学生作文《只因那份坚守》这样写道:
为梦坚守。只因坚守,礼崩乐坏的时局阻挡不了他讲学的步伐,轻抚瑶琴依旧,漫谈礼乐之治。只因坚守,他与瘦马为伴,周游列国,宣传道义,屡次受困,却“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只因坚守,虽箪瓢屡空,却曲肱而枕,自得其乐。风起云落,时光蚕食了书简,却挥不尽杳杳书香;流水汩汩,逝者如斯,但抹不掉那灼灼光芒。孔子——乱世中的守望者!
这段有直接和间接引用,衔接十分自然,把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精神表现得极为充分。
正反对比论证能够增强说服力。如学生习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这样一段:
遥望五千年的长流,有多少英雄折戟沉沙,多少国家在安逸中灭亡:秦末农民起义,富贵后的陈涉忘记少年报负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三国时期阿斗沉迷莺歌燕舞,导致国破家亡;后唐庄宗金戈铁马为父报仇,建国后宠幸伶人,不久身死国灭。
对两面性材料,可多做辩证分析,避免片面性,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从正反两面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有因果关系的素材,可进行因果分析,如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从三方面分别阐释了为什么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的苦难;对陈述现象的素材,可做由表及里的剖析,如《韩非子喻老篇》记载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会导致亡国的分析。此外,还可对材料做假设推理,常会推出新意。学生在《坚守自我》一文中写道:
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学者,如孔子、老子、荀子、韩非子等,如果这些学者不坚守自己的主张,今天孔子说要“克己复礼”,好,大家都按照西周的礼乐制度来做事;明天老子讲无为而治,好,大家都学老子无所为,那又何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好的素材,其内涵和外延都应是十分宽广的,思维角度不同,从同一材料中会有不同的发现。换角度运用,常能打开思路,出奇制胜。如《烛之武退秦师》从烛之武角度可概括出“爱国”、“胆识”、“说话艺术”、“化干戈为玉帛”、“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器晚成”等话题;从郑伯角度,可提炼出“知错能改”、“以诚待人,化解怨气”、“大胆任用贤才”等话题;从佚之狐角度可看出“伯乐的重要性”、“察人之明”等;从晋文公角度,可提出“审时度势”、“忍让”等话题。多向思考,能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为了增强论证力量,把几个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共同阐释一个统一的话题。例如:
什么是气节呢?气节是陶潜宁可弃官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不屈傲骨;气节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满身正气;气节是谭嗣同在法场上那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气节是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族骨气;气节是江姐走出牢房时整整衣襟的淡定从容。
学习《论语》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己之所欲”能否“滥施于人”为话题作文,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再如,为了认识杜甫的伟大人格,可以引导学生将杜甫的忧国忧民与陶渊明的隐逸、李白的飘逸做比较,明确杜甫与一般文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再引用鲁迅的话来加深学生认识:“文士可以是民族的灵魂和良知,却难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教材中名篇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特色等都是写作的范例,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教材范文揣摩、化用,使其得到启示。高考中涌现的优秀作文,不乏模仿教材之作。平时写作也可指导学生适当模仿课文,如指点学生模仿朱自清的《春》写《冬》,模仿郁达夫《故都的秋》结构写北方的秋,学陆蠡《囚绿记》用象征手法写散文。
利用新课改契机,指导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阅资料,探究事理,最后写成小论文。比如在教师指导下,写《唐朝田园山水诗》、《〈诗经〉中的景物描写》、《我眼中的诸葛亮》、《中学生读名著的必要性》、《〈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的探讨》等论文,学生会受益匪浅。
教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只有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活学活用,才能让教材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才能为作文教学开拓出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