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014-03-12 06:13:37邱祖晖
语文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性原则心理健康

邱祖晖

在时代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人们面临着无数的社会和心理困扰。特别是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成绩不理想、升学择校压力巨大等原因,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出暂时性的心理异常,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甚至患上心理疾病,所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4.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相通的,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挖掘教材资源,健全学生心理

语文教材中,汇聚了古今中外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可以说是篇篇精华,字字珠玑。它们不仅是进行美育与德育的好教材,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与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走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而不退缩,笑对人生,坦然面对死亡的坚韧意志与品质;吟诵食指的《相信未来》,聆听马丁·路得·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可以帮助学生走出痛苦的泥淖,走出失败阴影,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欣赏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感悟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可以体味到人性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学会互相帮助。

2.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但在全体中是有差异存在的。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允许部分学生有疑问,允许部分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比别人慢半拍,这是对学生自尊心的呵护,也是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一种做法。教师应该设计个性化的问题,分层次布置作业;在教学中应多一些期许,多一些赏识。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不谋而合。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亲近文本,探求道理,习得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烈,信心更坚定,心理更健康。

4.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活动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契机。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还可以组织课本剧表演。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学生乐于参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课本的理解,更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磨练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呵护学生的心理,培养出健康向上的有用之材。

猜你喜欢
教育性原则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研究
开启学科教学的多元功能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新闻传播(2016年18期)2016-07-19 10:12:06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浅议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