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在每章各节篇首都安排了“探索”活动,全书共有10个,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分属实验操作类(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侧重指导、评价与总结)、阅读探究类(以学生阅读漫画或文字材料,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为主,教师侧重引导阅读,启发思考)、观察分析类(以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图片、地图和图表,探索地理问题为主,教师侧重提示、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分析、解决问题)三种类型。“探索”活动能将探究式学习的观念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提升地理课堂品质。
一、实验操作类“探索”活动——激发兴趣、提升课堂魅力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对于教师讲授的理性抽象的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可见、可动手操作的实验,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操作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探索”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验前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思考问题的关键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由学生自己动手,合作讨论探究,通过不断尝试和战胜困难,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后教师给予评价、总结。本教材的“探索”活动设计了2个实验操作类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消失的图片(见图1)。
通过图1可知,由于实验大多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次很好的自主学习机会,同时又树立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而且地理实验能将原来直接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发现、思考进而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实验,原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也能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地理课堂的魅力。
二、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引发思考、提升教学效率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众多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新课标中也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关系所做极为精辟的论述。
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较强的漫画或文字材料、数据材料等,教师主要是引导阅读、启迪思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材料中提取地理、分析和运用地理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有些材料较为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适当拓展材料中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收获“成功”的喜悦。本教材总共设计了3个阅读探究类的“探索”活动,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教学效率,例如,这是怎么回事(见图2)。
■
图2的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还可以结合当前国家“单独二胎”政策作进一步探究,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单独二胎”,让学生体会到国策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眼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转换角色,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并补充关于“单独二胎”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探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等获取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诱发想象、提升课堂品质
地理思维即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其中“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指地理思维。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能很好地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运用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向学生提供直观的地图和图表等,要求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探索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对图像、图表等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此类探索活动教师应侧重提示、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隐含的地理信息,通过设疑激趣方式诱发想象,帮助学生探究并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探索活动“倒淌河”(见图3),在学生观察前,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链: ①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怎样判断一条河流的流向?②联系生活,说说我们城市主要河流的流向。③从河流的流向可以知道我们城市地势高低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④观察图A,说说图中沿河流地区,地势高低的情况?在此问题链引导下,学生不仅能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而且还能掌握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学会观察、学会学习,锤炼地理思维能力。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在每章各节篇首都安排了“探索”活动,全书共有10个,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分属实验操作类(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侧重指导、评价与总结)、阅读探究类(以学生阅读漫画或文字材料,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为主,教师侧重引导阅读,启发思考)、观察分析类(以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图片、地图和图表,探索地理问题为主,教师侧重提示、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分析、解决问题)三种类型。“探索”活动能将探究式学习的观念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提升地理课堂品质。
一、实验操作类“探索”活动——激发兴趣、提升课堂魅力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对于教师讲授的理性抽象的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可见、可动手操作的实验,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操作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探索”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验前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思考问题的关键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由学生自己动手,合作讨论探究,通过不断尝试和战胜困难,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后教师给予评价、总结。本教材的“探索”活动设计了2个实验操作类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消失的图片(见图1)。
通过图1可知,由于实验大多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次很好的自主学习机会,同时又树立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而且地理实验能将原来直接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发现、思考进而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实验,原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也能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地理课堂的魅力。
二、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引发思考、提升教学效率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众多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新课标中也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关系所做极为精辟的论述。
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较强的漫画或文字材料、数据材料等,教师主要是引导阅读、启迪思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材料中提取地理、分析和运用地理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有些材料较为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适当拓展材料中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收获“成功”的喜悦。本教材总共设计了3个阅读探究类的“探索”活动,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教学效率,例如,这是怎么回事(见图2)。
■
图2的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还可以结合当前国家“单独二胎”政策作进一步探究,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单独二胎”,让学生体会到国策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眼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转换角色,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并补充关于“单独二胎”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探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等获取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诱发想象、提升课堂品质
地理思维即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其中“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指地理思维。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能很好地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运用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向学生提供直观的地图和图表等,要求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探索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对图像、图表等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此类探索活动教师应侧重提示、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隐含的地理信息,通过设疑激趣方式诱发想象,帮助学生探究并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探索活动“倒淌河”(见图3),在学生观察前,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链: ①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怎样判断一条河流的流向?②联系生活,说说我们城市主要河流的流向。③从河流的流向可以知道我们城市地势高低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④观察图A,说说图中沿河流地区,地势高低的情况?在此问题链引导下,学生不仅能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而且还能掌握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学会观察、学会学习,锤炼地理思维能力。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在每章各节篇首都安排了“探索”活动,全书共有10个,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分属实验操作类(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侧重指导、评价与总结)、阅读探究类(以学生阅读漫画或文字材料,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为主,教师侧重引导阅读,启发思考)、观察分析类(以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图片、地图和图表,探索地理问题为主,教师侧重提示、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分析、解决问题)三种类型。“探索”活动能将探究式学习的观念和方法贯穿于整个教材,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提升地理课堂品质。
一、实验操作类“探索”活动——激发兴趣、提升课堂魅力
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是影响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对于教师讲授的理性抽象的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对于可见、可动手操作的实验,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实验操作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课堂魅力。
“探索”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验前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思考问题的关键点和必要的补充知识,由学生自己动手,合作讨论探究,通过不断尝试和战胜困难,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实验后教师给予评价、总结。本教材的“探索”活动设计了2个实验操作类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消失的图片(见图1)。
通过图1可知,由于实验大多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次很好的自主学习机会,同时又树立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观念,而且地理实验能将原来直接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发现、思考进而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实验,原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也能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地理课堂的魅力。
二、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引发思考、提升教学效率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已成为众多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新课标中也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关系所做极为精辟的论述。
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较强的漫画或文字材料、数据材料等,教师主要是引导阅读、启迪思考、激发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材料中提取地理、分析和运用地理信息,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有些材料较为浅显易懂,趣味性强,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适当拓展材料中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收获“成功”的喜悦。本教材总共设计了3个阅读探究类的“探索”活动,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教学效率,例如,这是怎么回事(见图2)。
■
图2的阅读探究类“探索”活动还可以结合当前国家“单独二胎”政策作进一步探究,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单独二胎”,让学生体会到国策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眼光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转换角色,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并补充关于“单独二胎”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探讨,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等获取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诱发想象、提升课堂品质
地理思维即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地理新课标强调: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其中“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指地理思维。学生通过完成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能很好地通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运用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观察分析类“探索”活动向学生提供直观的地图和图表等,要求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探索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对图像、图表等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此类探索活动教师应侧重提示、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隐含的地理信息,通过设疑激趣方式诱发想象,帮助学生探究并解决地理问题。
例如,探索活动“倒淌河”(见图3),在学生观察前,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链: ①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怎样判断一条河流的流向?②联系生活,说说我们城市主要河流的流向。③从河流的流向可以知道我们城市地势高低的总体趋势是怎样的?④观察图A,说说图中沿河流地区,地势高低的情况?在此问题链引导下,学生不仅能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而且还能掌握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学会观察、学会学习,锤炼地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