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梅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最直接最关键因素。为了能够完成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前提
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二、师生关系的转变是基础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近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的教育。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用自己的真心和学生相处,让学生对自己更加信任,彼此间的互相信任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学生只有感应到你是以真心和他相处,他才会拿出自己的真心对待你,才会无条件地相信你,这样教师所说的话才会有号召的作用,才能完成你心中的目标。学生在对待朋友时,就会敞开心扉,将内心的想法全部说出来,这样,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才会一针见血直达要点。要真正做到这样,我觉得应该从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只有尊重了他们,他们才会对你有好感,其次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不歧视。公平地对待不仅是教师自己对学生的看法,他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异常重要,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应一碗水端平。
2.在课下,教师若是有空余时间,需要跟学生做一下互动活动。有些学生特别爱上某些教师的课,而这些教师大都是年轻教师。这主要是归结于,年轻教师在课余时间喜欢跟学生做互动游戏,有的甚至和学生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学生能把教师当做朋友,自然会喜欢上他的课。另外就是,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一定的辅导,因材施教,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高效课堂的实施。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是核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国外的一些学校进行学习。国外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优于中国的学生,主要的原因是国外的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回答问题可以自由地说。在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经验,取之所长,补我之短。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无论是错对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哪怕是一个眼神或一句话。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活跃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1.课堂的主体就是学生,所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很有必要。在授课的时候可以采用眼神、动作、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绪。当然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让学生的情绪激发出来即可,让这种情绪带动学生去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样,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可千篇一律,这样容易造成视觉、听觉的疲劳,降低课堂效率。
2.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主要是讲课节奏。在教授之后要教会学生自己联系巩固知识重点以及难点。因为单凭教师的讲授,学生只能是对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不能很好地掌握。整个课堂,教师需要作出详细的时间规划,这也就是让教师备课的原因。
3.学生的学习要有主动性,不可死板地学习,故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多给学生设定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寻求答案,最后教师再来公布结果,谁对谁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维。这也就要求教师落实好高效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总之,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责任编辑黄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