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真现状、根源与出路*

2014-03-11 11:22奎,龙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村落民族传统

邓 奎,龙 冲

(南华大学体育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真现状、根源与出路*

邓 奎,龙 冲

(南华大学体育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从社会因素影响、外来文化冲击和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真根源,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生态传承出路: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在民族地区推行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培养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利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真;保护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的不断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和发展非常迅速,加上主流文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正在不断城镇化,许多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正在消失或已消失。因此,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生态传承意义,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及原因,对帮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生态传承、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

1.1 民族政策、法规的保护

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对其进行了修订,其中第四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族人民的体质”。在严格执行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省市和地区还制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法规和执法措施,将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普查、保护和传承、传承人保护措施以及开发与利用机制等方面仍不完善。

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主办、地方承办的每4年举行一届的大型运动会。它的开展有利于挖掘、整理民族体育运动形式,促进民族体育文化交流发展,增强各族人民身体素质,促进各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目前为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举办了九届,承办城市有天津、内蒙古、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数量较多的省。各省、市、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渐趋活跃,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形成制度。在历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上,我们都可以发现,虽然竞赛规则不断健全、赛制不断完善、规模逐渐扩大、项目不断增加,其中最近一届的竞赛项目为16个,表演项目为188个,但这与我国初步调查具有2000多种的民族传统体育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1.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形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的传承形式有:语言和生产劳动传承,如土家族的“摆手舞”;群众性体育活动在继承,如“阳光体育三下乡”活动和当地的体育赛事;宗教传承,如土家族宗教祭祀活动,应神、敬神、送神回山等步骤,有跳摆手舞、打秋千、武术表、打靶、射箭、耍狮子以及舞龙灯等大量的传统项目表演助阵;民俗与传统节日传承,如丧葬舞蹈,赛龙舟等[1]。虽然众多的传承形式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但是我国民间存留着一些主要表现在老龄人身上,没有文字记载只是言语流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濒临消逝。例如,贵州水族地区的水族馆武术目前存在的只有8项,而原来的典籍记录有20多项[2],如何挽救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珍宝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真分析

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构,模式和风格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分化,整合,淘汰的过程中,创新也一直存在。一味的追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追求经济利益所掠夺,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追求功利性工具的一部分,其文化本体功能反被屏蔽,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也在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初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或丢失,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真。

2.2 外来文化的冲击

积极吸收外来体育文化并将其纳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嬗变中是中国文化建设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本质、核心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在体育文化进化和传播相结合的过程缓慢进行的。传统体育文化进化和传播可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亦会失去其部分原生态,这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嬗变的过程中,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诸如武术、摔跤、放风筝、秋千、赛龙舟等则以其独特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成为多国人民共同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一些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苗族的穿花衣裙赛跑、打花棍;土家族的撒尔嗬、板凳龙、舞草把龙等)也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演变、文化的整合而被人们淡化、失真或遗忘[5]。

2.3 文化意识淡薄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落后,当地政府、学校也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组织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教学,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狭小且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不确定,致使我国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经失真或流失。此外在学校体育教学接受的基本是现代体育文化,久而久之,人们对本民族的体育文化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农民外出打工对推动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观念的改变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外出打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却是一种强大的挑战,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外出打工的人所接受的都是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市文化,他们大多背离了故土的传统、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继乏人,其社会根基发生了动摇[6]。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真保护

3.1 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

建立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制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具有整体规定性,可以保护和强化与之相适宜的意识形态。近些年,国家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将部分影响较大、趋于失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当中,并且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个人和团体给予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这些法规政策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保护与促进作用。目前湖南的茅古斯、摆手舞、铜铃舞、鼓舞、椎牛和接龙舞,内蒙古的“那达慕”和“传统曲棍球竞技”,河南的“少林功夫”,河北的“吴桥杂技”,北京的“抖空竹”,新疆维吾尔族“达瓦孜”,湖北的“武当武术”,吉林朝鲜族的“跳板”与“秋千”,山东的“蹴鞠”等已成功地申报了国家文化遗产[7].但是如何将制定的法规政策落实到每个老百姓心目当中去,让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文化意识深入民心从而达到自觉自愿的状态,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它包括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查机制、保护和传承机制、开发与利用机制、生态保护机制、体育教育传承机制、保障措施、以及传承人保护措施等[8]。

3.2 加强对村落体育文化的保护

村落传统体育文化是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本都隐藏在村落体育文化这一资源宝库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失真保护。

调查摸底,造册存档。各级政府与地方必须高度重视我国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摸底,并做好造册登记,以文字的形式完整记载存档,避免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失真。

确定重点,资金扶持。确定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打造传统体育文化品牌。

维护生态,保护元素。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就是一个具体的村落体育文化生态环境,因此,维护村落文化生态环境,降低了原生态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元素的损失是不让传统体育文化失真的关键。

建立平台,传承发展。以乡村、县、地区为立足点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成立村落体育表演队、村落社团等形式开展不同形式的群众体育交流活动,既为民族传统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为村落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发展提供机会。建立平台不仅有利于不让村落体育文化失真,还能促进村落体育文化的传承、繁荣和发展[9]。

3.3 在民族地区推行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在许多民族地区的学校学生接受的是现代体育文化教育,而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慢慢疏远。年轻一代无法认识到本民族的传统体育瑰宝需要传承的重要性,这样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知识就会逐代递减,最终导致民族体育文化的失真或遗忘,因此在民族地区推行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10]。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列入学校教学内容,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课堂能体现体育课的民族化和乡土化。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编入学校教材,可以实现现代体育项目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

3.4 培养村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

选拔出一些有组织能力且有志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青年,对他们进行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普及和传统体育文化技能的培训。成立学校村落体育社团或运动队,从中挑选和培育村落体育的后备人才,鼓励原住地有志于乡土体育工作的大学生返乡服务,培养高层次的乡土体育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3.5 充分利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资源

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在人才、信息和教育传承等方面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研究,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方法。另外,大学生是中国民族的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大学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创新发展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要做到继承、创新与融入相结合。创新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有效机制,任何的创新行为和结果,都需要建立在原有基础上。因此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我们不可否定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简单的用现代文化取代,应该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文化元素,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优秀成果与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有社会影响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民族文化理性思维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将高校教育变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工具,发挥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整理与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赋予其保护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世界,并使之发扬光大。

[1]闫学荣.重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

[2]顾晓艳.中国水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调查分析-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个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0).

[3]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112-115.

[4]刘锋.大学在保护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使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

[5]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J].2005,12(2).

[6]张兴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研究综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

[7]张子伟.探索湘西州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J].民族论坛,2004(11).

[8]吴秋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4).

[9]郭琼珠.社会转型期村落传统体育的生存、保护与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87(2).

[10]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传承[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59(4).

The Status,Causes and the Way Out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Distortion

DENG Kui,LONG Cho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hua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1)

Using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litera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status,influence from the social factors of foreign cultural shock and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in three aspect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root of distortion,points out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culture inheritance way: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villag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minority areas;Culture Villag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eople;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of high school national.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distortion;protection

G85

A

1004-1869(2014)02-0063-03

10.13388/j.cnki.ysajs.2014.02.017

2014-03-17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2011SJT11)

邓 奎(1974-),男,湖北黄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村落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