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社会学视角下构建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2014-03-11 15:2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政党机制群众

胡 珺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一、从政党社会学视角思考政党的功能定位

政党是政治组织,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政党既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政党的社会支持和领导地位经常依赖于它与社会发生的联系、对社会做出的反应、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恩格斯认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的,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P523)也就是说执政党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这是它的政治职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在1956年党的八大作修改党章报告时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P218)这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科学判断:政党是社会的工具,只有政党的服务功能得到最大彰显,政党为社会所需要时,作为政治组织的政党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支持。换句话说,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其履行社会职能的水平。

执政党履行社会职能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形态是政党与社会融为一体,政党即社会、社会即政党,强权态势的政党试图从思想、组织等方面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施加控制性影响。另一种形态是政党和社会相分离、相对独立,政党有意识收缩其绝对权力的触角,通过国家建设、社会整合、政策供给、价值分配、利益协调、全局调控等途径与社会有机互动,回归社会,从而实现政党的社会化。

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党,由于社会生态的变化、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其履行社会职能的表现形态也不一样。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为巩固国家政权、尽快实现现代化,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其履行社会职能表现为第一种形态。第二次是推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后,社会拥有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活动空间,中国共产党开始从全能型政党向服务型政党转变,其履行社会职能表现为第二种形态。

服务型政党并不是在与社会妥协中削弱党的领导,而是在向社会回归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因为世情变了、国情变了、党情变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找准新的时代坐标并依据之履行社会职能。新形势下,以传统手段和方式体现自己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相反,回归社会,以非权力方式体现领导核心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路径。邓小平早在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指出:“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3](P121)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都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服务功能,因为服务是人民群众最看好的非权力性权威。

二、发挥好服务功能需要在坚持群众路线上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就需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需要坚守群众路线――党的生命线,因为群众路线的灵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4]党在新时期要成功地应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发挥好服务功能,还需要与时俱进地践行群众路线。

(一)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这是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观点的发展,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存在于人民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利益上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还要坚持人民群众参与的主体性。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群众参与热情不断增长,保证人民群众特别是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决策的主体性,既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也能减少政策执行的阻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坚持人民群众表达的主体性。拓宽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构筑党和政府与人民互动交流的平台,充分关注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是主动化解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有效途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还要坚持人民群众监督的主体性。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最大动力,并虚心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

(二)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到“服务群众,为群众造福”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新时期群众路线更加强调“在服务群众上当好表率,在造福群众上务求成效”,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看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不是一句空话,才能增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公信力。习近平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5]中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真正“服务群众、为群众造福”,就要“不务虚名、多做实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6]

(三)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到“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上升为党的主张”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上升为党的主张”是对群众路线根本目的“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发展。毛泽东早就说过,“党和群众的关系的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7](P13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我们践行群众路线,就要深入群众中,充分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制定出既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又顺应人民意愿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上升为党的主张,实现人民意志同党的意志有机统一。这样,广大人民群众就会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自觉而不是强制地、积极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党的主张,并在实践中形成巨大创造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8]

三、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构建并完善长效机制

邓小平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9](P333)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因此,要守护好党的生命线,必须着眼于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的建设、执行和完善。靠长效机制来治本,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科学、规范、稳定的制度体系;二是要有管用、有约束力、使制度体系运行有效的“动力体系”,最终形成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成果。

(一)建立并完善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体系

增强党性修养,构建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只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使党员干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树立正确的职权观,才会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此,我们要分层次建立起党员干部经常性的教育引导机制,通过完善“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党员活动制度,把群众路线转化为内在自觉的思想学习。要善于利用网络党校、网上支部、网络课堂、学习微博、共产党员微信群、共产党员QQ群等新平台,创新引导模式,使理想信念、道德品行的教育方法变“唯书、唯上、唯经验”的灌输为时常时新的学习。

明晰工作职责,构建切实的为民服务机制是关键。毛泽东早就说过,“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0](P138)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建设服务型政党,就要树立正确的职权观:职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就要明晰各部门的工作职责,防止推诿扯皮,切实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此,我们“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通过领导干部党群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定期下基层蹲点制度、各级机关干部走访入户座谈制度等,提高干部为民服务的效果。通过打造公开透明的网上信访系统等改革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健全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动力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严格的领导责任机制。要使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就必须领导带头,一级带动一级、一级抓住一级、层层传递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积极配合的践行群众路线的常态化的工作格局。各级组织各部门要解决好职责范围内的问题,明确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体系中的责任方,细化目标、要求、任务,便于督察和考核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来管事管人,权力一旦触犯到制度的底线,就应毫不迟疑地加以追究问责,从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提升制度运行的刚性。

重视激励作用,构建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是破解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服务各项制度“落地难题”的一把钥匙。通过构建党内民主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党外监督的制度体系,来保证权为民所用。坚持开门搞建章立制,制度的制定一定要让群众知情和参与,制度的执行也要让群众来评判和监督。建立基层群众代表议事会、党员代表议事会等监督机构,通过明察暗访机制、例会研判分析机制、公开承诺机制、工作情况通报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目标公示机制、评比表彰机制、网上评议机制、巡视督查机制等,定期检查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质量与效果,用抓落实是否有力、服务是否到位、办事是否实效、矛盾是否化解等来检验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绩效。对不兑现不落实的进行追查和处理,对群众口碑好、群众工作成效不错的领导干部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为民服务、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的积极性。

扩大群众参与,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就应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使民众成为政绩考核的主体。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把群众口碑放在重要位置,采取述职测评、网络和实地评议相结合、设置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真正使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干部得以重用。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要加大践行群众路线实绩的比重。改变以往的“唯GDP论英雄”政绩考核“指挥棒”,把群众认可度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的主要依据。在对各部门单位考核中,增加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及社会和谐指数等,这些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对群众工作的关注度,有助于促进党员干部扎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建立并完善教育引导机制、为民服务机制、领导责任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通过高度的执行力来保证制度有效落地,把做好群众工作纳入到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的轨道,才能有效杜绝做群众工作表面化、短期化、形式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E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1/138438303.html.

[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总结讲话[EB/OL].http://www.zzdjw.com/GB/165248/178465/14227668. html.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EB/OL].http://www.mod.gov.cn/leader/2013-01/02/content_4425347.htm.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政党机制群众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