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与高校统战工作的新问题及应对思考

2014-03-11 15:20杨艳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想

杨艳东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日渐成为信息传播、舆论交互领域中影响巨大、同时也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介工具。与传统媒体相区别,新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交互式传播媒介,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户外等传统媒体的“第五媒体”。在高校的思想宣传和舆论传播阵地,传统媒体受众正急速向新媒体“移民”,很多党外人士已成为新媒体受众。高校聚集了大批党外优秀知识分子,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舆论精英和网络意见领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统一战线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乃至政治认同挑战,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党外民主人士思想引导,凝聚力量、创新高校统战工作,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发展及其对思想传播领域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用户的迅速增长,新媒体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交往、政治发展的新力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实现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而且变革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并将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一)新媒体概念的提出

“新媒体”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1959年3月全美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会议上,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发表了题目为《电子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的演讲,其所指的是新开发的媒介品种。“新媒体”概念的首创者被认为是CBS(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他于1967 年在其发表的一份计划书中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New media)。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简称“罗斯托报告”)中,多处使用new media 概念。[1]自此激发起“新媒体”用语在美国乃至其他西方国家的迅速流行。

近年来,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在我国的广泛普及,“新媒体”一词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和传媒业界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媒体、探讨新媒体。但是,对于什么是新媒体,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并未形成占主流地位的统一认识。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媒体的定义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

其一,相对论的角度。以清华大学熊澄宇为代表的观点认为,新媒体的“新”相对于“旧”而言,是继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其二,数字论的角度。王斌等人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媒体形态都是新媒体。其三,多媒体论的角度。高金萍等新闻界学者认为,新媒体就是多媒体,由文字、语言、音乐、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产品或服务。其四,交互论的角度。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其五,规模论的角度。传媒界人士梅剑平等认为,从传播规模角度看,当新的传媒形态形成规模就成了新媒体。

综合来讲,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数字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互动信息传播的新形态媒体。

(二)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基础平台,形式多样的新媒体产品不断涌现,新媒体用户快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数的83.4%,手机已经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新媒体用户已经超过12亿[2]。近两年来,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大数据、社交媒体、物联网、三网融合等门类的突破和普及应用是新媒体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

与传统的信息沟通和社交媒介相比,新媒体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多媒体性和交互性,而且越来越多地显现出颠覆社交旧格局的社会性特点。它消解了电视、广播、报刊、通信之间的边界,将平面媒体和视听媒体的优点集于一身,它轻易打破了国家、社群、产业之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交流沟通能够随意地在多个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传递,并且显著降低了通信费用,QQ、微博、微信等免费媒体的开发,让普通用户的信息交流可以零成本实现。

(三)新媒体对思想传播的影响

信息传播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必然会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和重新“洗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同样掀起了一场舆情传播的革命,给社会思想交流带来超乎想象的剧烈催化。

目前,中国拥有全世界数量最庞大的新兴媒体用户,成为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琳琅满目的新媒体产品不仅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也裹挟着各种社会思潮对传统一元意识形态的洇浸。新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等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思潮和舆论的生成模式,使思想交流具有新的形态。新媒体环境给政治思想传播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深刻影响。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传播更加快捷方便。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极大丰富了思想舆论传播的内容,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需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信息的发布和思想的传播能够在瞬间得到扩散,看法的提出、观念的沟通随着移动终端的输送能够随时随地、全时空领域进行。舆情的传播速度,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靠开会、报告、报刊发表等传统思想宣传、政策动员方式实施的思想舆论引导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显得单调、滞后。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传播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在传统介质的思想宣传方式中,信息的输出是自上而下单向流动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观念引导和教育。新媒体独特的传播介质和信息处理方式,使发布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地位趋于平等,传受双方可以实现实时的信息反馈。传播节点中每个参与者的思想观念能够实现瞬时交流、多点互动,各种意见在信息流中任意碰撞,从而激发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观点,思想认识高度统一的传统环境被改变。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传播更加平等和去中心化。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传播是多点对多点的,每个参与者既能够接收到多个方向传递的多元理念,又可以作为主导者建立起自己的中心节点,思想发布者的权威角色日益淡化,思想交流沟通的双方地位更加平等。并且,新媒体对信息的更新是实时的,不可能像传统媒体一样存在长久居于“头版头条”的主流宣传。每一个信息的接收者同时还可以是新思想的创造者、发布者,可以自主创造,自由交流,发表意见,打破了传统媒介单一中心、上传下达的传播模式。

第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传播变得庞杂和隐蔽。新媒体用户数量庞大,网络平台成为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各种流派的思想意识观点纷繁,参与者身份复杂,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应用新媒体进行的思想传播中,传者和受者在传播关系中发生重新定义和角色转化,——从读者、听众、观众到网民,从现实到虚拟,从公开到隐蔽。网络提供了隐身的便利,同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发表的思想观点,与他伪装后在虚拟世界中发布的见解可能截然不同、甚至相反。新媒体打破了一元价值观主导社会的格局,主流价值观的汇集和铸造变得不再容易。

可以清晰地预见,在政治思想传播和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新媒体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为舆论自由和百家争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也使以往的统一战线工作方式面临到严峻的考验。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统战工作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历来是统一战线各个领域代表人士的重要来源,是统一战线的人才库。高校汇集了统一战线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除了有影响的无党派知识分子外,还有民主党派成员及其负责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归国华侨及其眷属等。这些党外人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影响力,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他们不仅代表和反映着高校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其影响往往还波及到社会各个方面。

相比于其他行业或组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他们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等各类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统战工作承担着团结高校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光荣任务,掌握他们的情况,反映他们的呼声,做好他们的政治安排,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加强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

当前,高校统战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高校的自身特点,围绕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多出科研成果,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为培养和选拔新一代党外代表人物,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服务;为促进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随着新媒体平台对思想传播方式的变革,党外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对统一战线的政治认同和理念共识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干扰甚至冲击,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政治派别和成分的复杂化,也使高校统战工作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首先,高校海外留学人员回归数量的增多,加速了西化思想的引入。近年来,高校加大了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引进力度,吸纳了大量优秀的海外回归人才,这些知识或技术精英与海外有着密切的学术关系,一方面充实了学校的科研力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校统战工作对象的数量。海外归国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是新媒体的高端受众,他们更擅长运用新媒体开展学术交流和思想沟通。长期的海外生活使他们对国内的统一战线思想不甚了解,高校传统的统战工作方式不易为他们所知,既往的统战宣传形式很难被他们习惯和接受,这给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一些挑战。

其次,民主党派成员身份的复杂化,加剧了政治意识的多元化。近年来,随着各民主党派发展界别限制的逐渐打破,多数参政党出现“新人政党”化,党派成员结构更加复杂,新成员对党派的界别认知淡化,对统一战线历史不够了解,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笃信不深。新媒体让多元价值观有了四处传播的通道,民主党派成员在参政理念认识方面不像过去那么易于达成统一,高校统战工作亟需了解和掌握各党派思想建设的新动态,适时做出工作调整以应对新的局面。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统战工作的应对思考

高校统战工作必须直面的现实是,在新媒体兴起的传播革命背景下,传统媒体受众急速向新媒体“移民”,很多统战工作对象已经成为新媒体受众,以往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方式已经无法保持强大的统战效果。对高校统战工作而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是今后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发挥新媒体思想传播优势,加快高校统一战线新媒体平台建设

高校统战部门应当充分重视新媒体浪潮即将引发的时代变革,做好融入其中的理念准备。新媒体技术为高校统战部门更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高校统战提高工作水平、扩大统一战线号召力的重要契机。高校统战部门除了应继续完善已有的门户网站以外,还应加快借力其它新媒体工具:如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短信、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构建多形式的理论宣传及思想交流平台。高校统战部门可以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长处,适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工作信息、宣传统战思想、促进党外人士交流,调动统战对象利用新媒体平台沟通思想的热情,打破时空限制,开辟凝聚思想、统一认识的新渠道。

(二)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媒体应用人才建设

对于高校统战部门来说,新媒体的开发利用急需有专长的人才。高校汇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技术人才,是统战工作可以借力的资源后备。目前,新媒体接入高校统战工作的技术不是难题,新媒体平台的内容更新和系统维护是关键,决定了统战新媒体工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现实条件下,高校要尽快建设好一支素质精良的新媒体统战政治工作队伍。一方面,高校统战部门需加强新媒体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逐步建立具备理论素养、擅长新媒体技术、具有较高媒介道德的新型专职统战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校内各基层党派组织、党外社团也要注重培养网络信息员、舆情观察员、媒介联络员等兼职或志愿者队伍。

(三)培养高校统战网络“意见领袖”,增强高校统一战线的政治认同

高校的统战对象多数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优秀知识分子、高层次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影响力,有条件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高校统战工作中,应当将那些政治可靠、群众认可、业绩突出、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及时纳入培养视野,在推进高校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和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他们在新媒体思想传播空间的积极作用,倡导“同舟共济”的价值取向,弘扬和谐民主的正能量价值观,为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2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4-7-21.

猜你喜欢
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递推思想及其应用
学思想 悟思想 用思想
把握转化三要素 有效渗透转化思想
聚焦补集思想的应用
论杨时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