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南社先贤于右任

2014-03-27 06:57袁嘉刚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于右任孙中山大陆

袁嘉刚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南社先贤中,大师林立,精英荟萃。于右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为民众而呼的革命者。其草书艺术也早为国人熟知,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艺术大家。不仅如此,他还精通诗文,一生创作诗词千余首,青年时就写了不少忧国忧民、抨击时政的诗篇,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发行。于老早年即与柳亚子同隶南社精英,他洋溢着一身正气的南社精神,充满爱国主义激情,被柳亚子称为国民党诗人之“最高”。

1949年他被迫追随国民党退居台湾,晚年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未能如愿。于是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诗词《望大陆》,文曰: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就是于老在1962年1月24日抱病辗转反侧,彻夜未眠,凌晨写下饱含深情的遗歌,世人将它代为遗嘱。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三原自古就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要地,闻名关内外的学古、宏道、正谊三大书院都设在三原。于右任自小家庭贫寒,刚满两岁,生母年仅23岁不幸病逝,被托付给了他的二伯母房太夫人抚养。房太夫人是一位善良勤劳而聪明的女性,她送于右任到私塾读书,对他管教有方,要求非常严格。于右任在《怀恩记》中写到:“伯母督课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过失,或听到我在学校嬉戏,常数日不欢。”她还常以古代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教育于右任,让他学习更加勤奋努力。

就这样,得益于卓有远见的家庭教育,于右任17岁成为秀才,25岁中举人,他才思敏捷,志存高远,被誉为“西北才子”。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于右任认清了清王朝的腐朽面目,开始走上了反清道路。他在诗里大呼“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不久,他因“昌言革命,大逆不道”遭到通缉,逃到上海结识了胡汉民、陈英士、邵力子、马相伯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于右任尝试着办学校、办报纸,开展了一系列更为激进的活动。

1906年于右任赴日本考察,结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孙中山任命于右任为长江大都督,负责上海一带的同盟会活动。回国后,于右任创办《神州日报》,任社长。报纸公开表明“与清王朝势不两立”,被人们称作“炸弹”。后因邻居失火,报社被烧毁被迫停刊。1909年5月,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呼日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抨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一个月后,清政府捏造罪名,将于右任逮捕入狱,报纸被查封。后来,当局迫于压力,将他释放,但《民呼日报》执照被吊销。1909年8月,于右任又创办《民吁日报》,改“呼”为“吁”是他精心设计的。显然,“民不敢呼,唯有吁耳”的报纸,清政府绝对是容不下的。不久,于右任再次被逮捕,《民吁日报》也被查封。1910年重阳节,在革命党人的大力支持下,于右任创办的第四份报纸《民立报》出版。毛泽东曾回忆说,他在长沙第一次看到的报纸就是《民立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充满激动人心的材料”。当时人们称“于右任的一支笔胜过十万横魔剑”,《民立报》是于右任创办的最后一份,也是当时国内影响最大的报纸。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右任出任交通次长。其间,他首创了国内火车夜行的先例。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1912年8月,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于右任也辞职。1918年,他奉孙中山之命,回陕西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支持孙中山二次革命。于右任也是最早拥护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力倡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元老之一,他对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竭诚拥护。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右任参与起草《总理遗嘱》。1931年,他就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并担任此职直至逝世,长达34年。

于老擅长书法,是我国近代知名的书法大家。他在1958年撰写的《标准草书》序言中说:“文字为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书法为中国特有艺术亦为我国古今教育要科,关系国家民族之前途至大不可以小技视也。”其首创“于右任标准手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1937年,于右任应周恩来、朱德之邀,为《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于右任设家宴款待。周恩来评价他“为人正直,有民族气节”。

于右任首创“标准草书”,此文为1958年于右任撰写的《标准草书》序言

重庆谈判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于右任曾为国共两党和谈多次奔走呼号,终不能如愿。1949年11月27日,71岁的他被迫撇下家人去了台湾,开始了孤苦的漂泊生活。

在台湾,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生活简朴。他没有豪宅,住的房子很旧,蒋介石提出要给他换房子,被他婉言谢绝。家里更是简单,除了文房四宝,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平日里他吃的是稀饭、咸菜和烤馒头片,穿的是土布袍子,鞋袜也是土布做的。他说:“我平生没有钱,年轻时以教书为生,现在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收。口袋里从不带钱,身上只有一个褡裢袋,别人的袋子是放金条银子的,我的袋子里只放两枚图章,参加任何文酒之会,或者有人馈赠文物,我别无长物为报,只好当场挥毫,盖上两个印就算了。”

1948年3月,国民党当局举行国民大会。根据1946年制定的“宪法”,大会要选举总统、副总统。于右任在国民党内威望甚高,加上为人正直,许多人希望他出来竞选。竞选期间,一些人公开用钱买选票,在各大酒楼开流水席,轮番宴请各地代表。于右任没有钱,决定给每位“国大代表”送一条幅。他用一星期的时间,写了近两千幅“为万世开太平”的字画,另备2000张签名照片,放在家中的客厅里,给来看望他的“国大代表”人手一套。有人问他:“于院长,人家送金条,你用什么打发我们啊?”他听了幽默地说:“我也用条子(字画)打发你们。”有人又问:“你这条子抵得上金条吗?”他说:“为万世开太平几个字,肯定比金子值钱。”

因为没有请客送礼,于右任最终落选。1964年,他从蒋介石的人事布局中,看出蒋经国要接班。一天,蒋经国来看于右任,并对他说:“许多人有于老的条幅,我却没有,可否题赠一条幅给我作纪念?”于右任给蒋经国书写了“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条幅。蒋经国很高兴,当即表示要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很多人看到条幅后,都佩服于右任的文字功力及良苦用心。

于右任离开大陆后,发妻高仲林及长女留在西安。海峡两岸亲人的血脉紧密相连,思乡念亲之煎熬何时了!1961年3月中旬,81岁的于老给一位老朋友写信说:“今年是我妻80岁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落,不会有人理睬她的。想到这点,我十分伤心。”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委派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于右任女婿)等人专程到西安为老人祝寿。祝寿的信件和照片转到于老手中,老人感动得热泪横溢,写下多首诗词寄托情感:“夜夜梦中原,白首泪频滴。”“昨夜梦入中原路,马首祥云照庶民。”……

1962年,84岁的于老体弱多病,心中悲苦,他自知今生已不可能重返大陆,但又割舍不下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放不下结发妻子和亲朋故友。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最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1月24日,于老辗转反侧,彻夜未眠,在凌晨写下了饱含深情的《望大陆》。此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64年11月10日晚8时与世长辞于台湾荣民总医院,享年86岁。于老住院期间,每日前往探望问病者络绎于道。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曾两度探视,宋美龄并亲自选送食品。于老长子望德一直住院陪侍,次子于彭亦于10月4日从牙买加赶回侍疾。11月10日,于老弥留之际,蒋经国代表其父视疾,傍晚,于老溘然长逝。当是时,亲友僚属闻耗而来者均泣不成声。岛内媒体竞相传告,一片哀悼。

于老曾在台湾银行存有一自用的保险柜,偶尔去看看,却从不让步,让他人前往,亲友们都认为里面放着贵重物品。于老逝世后,其亲友僚属们会同开启了这柜,谁料,里面竟是于老生前的日记书笺及为三公子中令出国留学筹集旅费向他人所出之借据,除此之外并无任何珍贵物品及财产契券,在场人士目睹遗物,无不心酸,钦敬不已。于老之清操雅度人所共仰,先后致力革命60余载,历任党政军要职50余年,平生不事治产,两袖清风。

于老仙逝后,蒋介石也表示了至深哀悼,并指派张群、严家淦、谷凤翔、李嗣璁、王宝山五位大员为治丧委员。蒋还题颂“耆德之勋”挽匾一方,用表追崇元勋之意。治丧委员会决定:公推张群为召集人,李崇实任总干事,右老墓表由张群撰书。

于老遗体大殓之日,蒋介石夫妇亦亲临吊祭。先行家祭,随即公祭,沿途民众夹道肃立无不悲怆。遗体埋葬在台北最高嵎的观音山上。台湾登山协会及各界还在宝岛第一峰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竖起了一座于右任半身铜像。铜像立于高山之巅,面向大陆,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一群群海鸥,向大陆方向飞翔。大陆可见兮,不再有痛哭。老人未了的心愿,也算完成了吧。

今年国庆前夕,习近平主席深情呼唤台湾回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正如习主席所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两岸同胞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把它一道维护好、建设好,使其花团锦簇,“花好总有月圆时”,于老定会含笑圆梦的。

猜你喜欢
于右任孙中山大陆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望我大陆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于右任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