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哲学
——解读弗洛姆《爱的艺术》

2014-03-11 05:38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弗洛姆上海译文出版社弗洛伊德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在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一书的开篇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爱是艺术吗?如果爱是艺术,那说明爱有其自身的理论和技艺,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如若不是艺术,那么爱就只是一种偶然产生的非理性感觉,可遇而不可求。其实,从《爱的艺术》的书名就可以看出,弗洛姆选择的是第一种对爱的态度,他坚信通过全面地学习和运用是可以培养出大众对爱的正确认识的,并坚信爱是改变人们当前受压抑的生活状态的。弗洛姆在这本书中,通过对爱的理论、爱的实践和爱的意义的分析,阐释了其爱的哲学。爱的哲学有助于人们摆脱孤独和恐惧,摆脱资本主义对人的压迫和人自身发生的异化现象,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他人的存在,进而步入到弗洛姆的理想——“健全的世界”之中。

1 爱的理论

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得出了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并且认为爱中的每一个理论都必须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才可以被掌握①。这种说法充分展现出了弗洛姆浓厚的人本主义情怀,时刻以人境况和发展为中心。他分析道,人一生下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充满变数、不确定的环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得不从母亲温暖怀抱中脱离的经历,人逐渐认识到在这个不确定的环境中除了死亡是可预知的之外,其他什么都是不可知的。独自面对这些未知的可能性时,人类感受到了深深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并且强烈意识到了身不由己和与世隔绝。所以,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努力的驱赶这种恐惧感和孤独感。有的人采取了纵欲的方式,例如酗酒、毒品、挥霍金钱等。这些方式虽然刚开始时效果强烈,但是持续时间短,很快又让人跌回到起始,以至循环往复、越陷越深。还有的人选择和一组人保持一致来克服孤独感,这一组人可能是一个政治体、国家或者宗教。这种方式看似长久地消除了孤独和恐惧,但是与此同时也消除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特殊性。和他人达到的“同一”,虽然有自主选择的成分,但是在无意中破坏了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妄图消灭一切与我不同的思想和实体。这种虚假的和谐其实是对人性的压迫,不足以缓和孤独的恐惧感。弗洛姆指出,这些方式都不是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最好办法,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②。

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③。成熟的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十分强大,强大到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矗立的高墙,从而克服孤独和寂寞。同时又不会丢失自己的个性、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成熟的爱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给”。“给”就是给予、付出,与一味的索取相反。“给”是弗洛姆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可以说爱在本质上就是给予。这种给予不是被他人掠夺而拿去,也不是商人之间以交换为基础的给予,而是一种心甘情愿、毫无目的的给予。这种“给”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机与活力,展现了其充裕的内心。他愿意把自己内心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例如兴奋、激动、知识、幽默以及悲伤,与别人共享。这种给予是平等的和无条件的,它不分民族、国家和阶级,真心施与、不求回报。能够真心有所给予的人就是“富裕”的,无论他在财物上是否富足。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的“给”,那么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一定会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好形式。爱的要素除了“给”之外,还有其他的基本要素,那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④。关心是爱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没有关心就无从谈起爱。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且愿意向别人做出回应,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尽量提供帮助并且指明方向。只有有了尊重后,责任才不会偏离成控制和奴役他人的借口。因为尊重就是要能够做到平等的对待他人的人格与行为,不肆意干涉他人。了解,只有以对对方全面的了解为向导才不会使爱变成盲目的,或者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弗洛姆认为,以上爱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只具备上述的理论对于掌握爱的艺术是不够的,还需加入亲身的实践。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才能使理论融会贯通,从而掌握艺术的灵魂。

2 爱的实践

弗洛姆指出,爱在当代西方社会的实践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有衰亡的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西方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分不开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就是以市场作为调节一切的杠杆,凡是市场上受欢迎的就大批量生产,凡是无人问津的就弃置一旁。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工作使得人们随时准备好执行任务,完全卷入到工厂机器中去。工人在不断旋转的齿轮运作中自身发生着严重异化。与此同时,机械性的工作让人们丧失了对自身的超越和追求。再加上,整齐划一的宣传和娱乐,人们变得单一化、逐渐丧失了本应该具有的生机和丰富多样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就决定了西方社会的爱也是畸形的、压抑的。以婚姻为例,“结伴”的思想已变成了主导思想,人们对美满婚姻的预想已经不是精神和肉体的完美交流,而变为像抹上一层油一样的毫无磨擦。在所谓的“幸福”婚姻中,夫妻二人要从不吵架,迎合对方的喜好,满足彼此的需要,处事原则也是受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指导。而实际上,这样的“相敬如宾”其实是对对方的漠视,不愿花费过多时间精力深入了解另一半的内心,因为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大大压抑了他们的精神和肉体从而使他们没有空闲和心力去感受生活、感受爱,从而变得内心麻木、精神荒凉。弗洛姆无情地批判道,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异化,把生命体验成是一种商品。人的主要目标就是把他的技能、知识和人格同他人进行有力交换,而那些人则与他一样行事。生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活下去,准则就有一个,那就是做一笔好买卖,满足消费的要求⑤。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着重论述了爱的实践形式。一般的艺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具备纪律、集中、耐心和兴趣这四个要素,当然这在爱的艺术实践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纪律是实践的保障,如果做事仅凭一时兴起且毫无规范,那永远也不可能有所成就。集中是我们这个时代欠缺的成功因素,太多的选择性已经使人养成了同时做几件事的习惯。集中可以使我们拥有清醒的头脑和高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现代的工业体系追求的是快,交通运输要快、机器运转要快,因而耐心成为了被快所牺牲掉的东西,在爱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重新找回耐心。没有兴趣,对艺术的实践顶多能让一个人成为能手。可是有了兴趣,则可以使他成为大师。除了以上几点,爱的艺术的实践还需要做到以下:首先,要克服自恋。自恋倾向是人对自己的内心态度,往往产生于自身的贪婪和恐惧。对有自恋倾向的人来说,和自己无关的事情都是不现实的,只有和自身利益相关或者威胁自身利益的事物才有意义。在实践中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不断培养起来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的程度。后者是克服前者的关键,只有克服了前者,做到公正地看待他人与自己才可以实现对爱的掌握。其次,要有信仰。这里的信仰指的不是宗教信仰,或者服从一种非理性的权威或个人。而是指起源于自己的理智和感情的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组成了思想的一部分。在科学的历史上,为信仰理智和理性的灵感而奋斗的例子不胜枚举。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充满着对智慧的不可动摇的信念⑥。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信仰也是真正的爱所不能缺少的。信任他人就是了解这个人基本的处事态度和原则、他的关切点和他的爱。信任自己就是意识到自身的现实存在以及行为的正当性、意识到自己人格和精神的核心。爱就是要相信自己的爱并且相信这种爱会引起他人的爱,还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和持续性。再次,爱的实践还需要积极的活动。积极的活动指的不是具体的某个活动,而是指人内在的积极性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积极能量。如果一个人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是采取被动或者慵懒的态度,那么他也将会逐渐退化,丧失人的活力。爱的实践要求人全力以赴地去爱,充分发挥自身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自身能量的最大化。

3 爱的意义

弗洛姆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经济危机、革命、冷战,还亲眼目睹过人类生存面临的新困难:人性的异化、自我的丧失、生活的无意义等。亲身经历过这么多悲剧之后,弗洛姆直面资本主义对人的压抑和人的生存困境,意识到人是被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奴役和压迫的。因此,他提出了宛如“救世”般的爱的哲学,想构建一个由爱组成的“健全的社会”,使人摆脱畸形的生活状态。对爱的艺术的掌握是开启这个新社会的钥匙,是人类重获新生的关键。他的爱的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因此,有不少人称弗洛姆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弗洛姆与弗洛伊德还是有不同点的。他非常反感弗洛伊德把一切都看做是力多比的结果,把爱等同于性从而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性决定的。弗洛姆在不同层面上对爱作了解释,不仅把爱分为成熟的和不成熟的,还从爱的五种不同形式上对爱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在这一点上,他对爱的理解要远远超越了弗洛伊德。在马克思那里,异化指的是劳动的异化,主要指人的劳动产品同人相分离,且逐渐变成奴役人、压迫人的力量。弗洛姆对异化范畴加以扩大,深入到了人的心理方面,把异化变成了一种存在于生产过程中、消费过程中、政治生活中和社会关系中的“全面的异化”⑦。由此,弗洛姆创造性地提出了他自己的爱的哲学,试图使之成为指导人们摆脱现存社会压榨的途径,成为与自己、他人和谐相处的良方。在爱别人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另一个丰满的自己。一份真正的爱能够增强人们爱的能力和为他人奉献的能力。而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通过对一个具体对象的爱可以展现出他对全世界的爱。弗洛姆的爱是乐观的、积极的,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解答。唯有在保持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做到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的人,才能真正克服在生存中遇到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把爱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种问题,才能步入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

弗洛姆的初衷和构想都是美好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他的理论存在的局限性。他想通过对爱的理论的宣扬,对爱的艺术的实践,达到全人类的和谐统一,从此过上拥有爱、拥有自由、按照本质生存的生活⑧。可是弗洛姆对没有异化和压迫的“健全的社会”构想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爱之上的。而仅仅通过彼此间的爱去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存在的一切问题是不可能,因为他没有从实际的以人的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忽略了从生产地位和阶级地位来阐述人性的重要差异,也忽略了实际存在的经济发展条件、社会制度、必然的规律和人的精神素质等因素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他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的修正,也只是从个体层面走到了群体层面,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弗洛姆没有看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相信人世间存在一些共同的爱(慈母之爱、男女之爱、信仰之爱等),可是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不同的阶级,因此他们的爱也具有阶级性。没有一种爱是可以使敌对的阶级亲如一家、超越所有阶级的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结构的改良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矛盾的缓解最终还是应该回到经济基础中去找解决办法。只有正确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才能更好消除异化,消除社会上的压迫和剥削,引领人们走进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因此可以看出,弗洛姆爱的哲学表现出了乌托邦的性质,没有深入探索造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人的异化存在的深层社会根源。

【注释】

①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第9页.

②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21页.

③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28页.

④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32页.

⑤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128页.

⑥弗洛姆.爱的艺术[M].李健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149页.

⑦张丽慧.为爱而爱——弗洛姆爱的哲学的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1.

⑧张丽慧.为爱而爱——弗洛姆爱的哲学的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1.

⑨欧力同,张伟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弗洛姆上海译文出版社弗洛伊德
一个人的好天气
走过独木桥
一个人的好天气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The Study on Cultural Conflict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from th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不乐多冤
Brief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Deviation in Oliver Twist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