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绂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三教”之一,教材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从上世纪50年代《汉语教科书》正式出版至今,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与研究工作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的教材编写历经了多次的变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面对今天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热潮不断升温的形势,要想使我们的教材真正适应汉语国际传播这一新的需求,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使海外汉语教材更具国别性就是其中之一。
从2005年年末到2008年年初,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的带领下,针对美国AP中文课程的特点,编写了一部名为《加油》的汉语教材。这是一套典型的国别化教材,作为长期在国内大学教授汉语的教师,要为那些生活、学习在美国的中学生编写“美国的”汉语教材,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教材编写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对有关教材编写的诸多问题认真思考、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了编写国别化教材的困难,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所谓海外教材的“国别性”,就是在教材中突出地显示出其使用国的特色,使教材符合使用国的实际情况,从而让使用者觉得合适、好用,让教材真正起到有效地辅助教学的作用。
就编写AP教材而言,由于这部教材是为在美国本土学习汉语,尤其是学习汉语AP课程的美国中学生编写的,针对性极强,因而对教材国别性的要求也极高,是否符合美国高中汉语教学实际和AP课程的要求就成了教材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编写教材之前,我们已经意识到,与中国大陆的汉语教学相比,美国的汉语教学,尤其是美国中学的汉语教学会有很大的不同,如何使我们的教材真正符合美国汉语课程、特别是AP中文课程的实际需要,是我们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为了使这套教材能够满足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的实际要求,我们组成了由中方人员和美方人员共同参加的编写小组。小组的中方人员还前后三次赴美实地考察,真正走进了美国的中学课堂,以听课、座谈、组织学生活动等方式和美国的中学生与教师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通过这些考察,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美国中学教学、特别是汉语教学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大陆的汉语教学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在我们所了解到的差异之中,有三个问题最为突出:
美国的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非常紧密,在保证基本学科的前提下,大多数课程是以选修的形式出现的,汉语课就是众多选修课之一。选修课的设置是自下而上的,由学生家长或学生本人提出选修的愿望,最后由学校视选修人数决定开设与否,因此,课程本身的受欢迎程度就成为该课程是否可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课不仅面临着严格的筛选,也存在着与其他选修课、尤其是外语类选修课的激烈竞争。要想争取到学生并把他们留住,只能靠有效的课堂教学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美国的中学,选修课基本都是采取“走班”式的上课形式,汉语课也不例外。学生们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之间也并不熟悉,用目的语进行实际交流的机会绝大部分集中在每日的课堂学习中。而汉语课一般是每周4—5节,一节课50分钟左右,这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够接触到汉语的时间,每周不超过5个小时。AP中文课的性质、授课时间与普通汉语课基本一致。
这些情况充分说明,美国的汉语教学与中国大陆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有着根本的差异,因此,在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上,在中国大陆使用的教材都无法适应美国本土的汉语教学。如果我们选择给留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授在美国本土学习汉语的高中生,那么,汉语课很可能在开设之前就被淘汰出局了。
在编写国别化教材时,还必须考虑到课程的性质,这也是我们编写AP中文教材的体会之一。
“AP中文”是开设在中学的、相当于大学程度的预修课程,是学完了应该掌握的高中课程内容之后才能继续学习的课程,所以它是“精英学生”学习能力乃至整体素质的一种有效的证明和标志。每一门AP课程都有一个针对性极强的AP测试,由美国大学理事会统一举办,如果一个学生在AP测试中成绩合格、乃至优秀,则不仅有机会升入好的大学,还可以直接获取学分而不用再选修这门课程。
由此看出,这既是一门正常开设的中学课程,又是一门应试色彩极浓的特殊课程。学生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通过学习,参加AP测试并取得好的成绩。这样的一门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复杂性:在一年的时间里,既要像其他课程一样,使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按照原有计划学习到新的知识,又要把这种学习纳入到AP中文的“轨道”上来,使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达到AP测试的要求。
这是美国AP中文课程的主要特色,这与我们所熟悉的汉语课程的性质差异很大,要编写这种极具国别特色、课程特色的汉语课编写教材,就必须紧密切合这一实际情况。
通过编写AP中文教材,我们体会到,汉语课在各个国家,甚至各个学校都会显现出自己的性质与特点,在动手编写教材之前,对这一问题了解清楚并设法将其体现于教材之中,就能有效地提高教材的国别性。
同样是汉语课,即使在同一个国家,课程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一点我们在编写AP中文教材的过程中同样感受颇多。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美国的中学五花八门,情况很不统一,在课程安排、学生水平、师资状况、教材使用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这些状况迥异的学校由于各自的特点,对教材的要求当然也各不相同。为了适用于各种类型学校的需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与伸缩性,只有这样,教材才有可能得到认可,真正走进美国中学的汉语课堂。而这“一定的灵活性与伸缩性”,同样是提高国别性的因素之一。
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我们意识到,对于美国中学的汉语教学、特别是课程本身与中国大陆的汉语教学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因为教材是为使用者编写的,必须符合使用者的实际情况,教材才有价值。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教材的编写原则,那就是针对美国汉语教学及AP中文课程的特点,在教材的整体设计上,必须在如何实现课程学习与强化训练的密切结合,以及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加强教材的灵活性和伸缩性上狠下功夫。
根据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我们首先按照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以及一年的教学量设定了由《学生用书》、《教师用书》和《练习册》三部分组成的整体框架,并精心设计了教材的内容。在《学生用书》中采用了主副课文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将教材做成一个资源库。在保障教学量的前提下,为教师安排了灵活掌握、自由删减的空间,使课时不同、程度不同的学校都可以使用这部教材。在《教师用书》中容纳了多种有助于备课的材料,有效地帮助老师们在学生参加AP测试前的“冲刺”阶段进行更为切实的指导。《练习册》为了适应AP课程的应试色彩,给学生提供了有关测试的模拟环境,使学生们能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熟悉并适应AP测试的特点和要求。
所有这些都是针对美国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AP中文课程的特点设计的,与我们以往所编写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通过这次编写,我们更进一步地体会到,最大限度地符合使用方的实际情况是提高教材国别性的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正如前文所述,中文AP课程的开设标志着汉语真正走入了美国的主流课堂,成为主流外语之一,而要想参与到与其他外语课的竞争之中,就意味着这门课程必须具有与其他外语类课程进行竞争的“本钱”,这就首先牵扯到一个教学标准的问题。经过对美国中学教育的认真考察,我们意识到,要想使自己编写的中文AP教材能够在美国的中学汉语课堂上占领一席之地,就必须深入了解美国现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它们所制定的教学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编写的汉语教材得到美国教育界的认可,从而在美国成功地进行汉语教学。这样做的结果,无疑能使“国别化”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了《21世纪外语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标准》)[1],这个《标准》是由美国教育机构及多个外语教学协会共同制定的,“反映了第二语言学习的最新趋势”(《AP中文教师指南》2006)[2],是目前美国衡量一项外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具有权威性的准则。通过分析与研究,我们体会到,《标准》传达给我们这样几个信息:1、强调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是使用这种语言,并没有把对语言知识的要求放在首位;2、强调在语言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强调在比较之中、在灵活的运用中学习语言。总之,是强调“在文化适当的情境中整体地使用语言”。如何针对这样一个我们过去并不十分熟悉的标准去编写教材,这又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对这一问题,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教学大纲在制定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汉语教学也不例外。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外语教学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体会到,《标准》提出的是一个以培养交际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全面的外语教学目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词汇、语法以及某些句型结构等等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方法,要通过教学策略让学生成功。应该说,《标准》已经“超越了依据词汇、语法、功能等教学项目设立目标框架的传统,在人际交流、学习策略、文化认知、语言运用能力等更为广泛的层面提出教学目标。”(罗青松,2006)[3]对比这样一种目标,以前我们所强调的各种语言项目的“大纲”,甚至包括“功能大纲”,在某种程度上总是有一种很难适应的感觉,正确的做法是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打破传统框架,从表达意义的角度将各个语言项目融合在一起,把实现“成功交际”作为教学的“根本纲领”,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境,使他们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学好汉语。
《AP中文课程概述》中明确提出:“对于AP课程来说,发展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体认是普遍的主旋律。”把文化问题放在如此显要的位置上,这充分说明了在美国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对于“文化”问题的重视。编写AP中文教材也必须遵从这个原则,致力于帮助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与体认。
文化和语言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语言教材中,不可能不包含文化因素,但要从观念上摆正文化的位置、在教材的编写中恰当而有效地注进文化的因素,就不这么简单了。作为一门外语课,“文化”的标准不但指那些单纯的文化活动或文化产品本身,更是指那些建立在这些具体的文化内容之上的文化观念。基于这些考虑,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在题材的选择、课文的编写、背景资料的介绍等各个方面,都以文化内容为明线,语言要素以及说听读写各种练习均围绕着文化命题展开。我们认为,在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特质的话题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AP中文教材所应达到的境界。
美国的教育极为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AP课程的学习,因为这本身实际上是下放到中学开设的大学课程,是一种“精英教育”,其目的是使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学生提早进入大学的学习阶段,也就是提前进入到更为自觉的学习阶段。《AP中文教师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AP汉语教师来说,在每一堂课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又是令人兴奋的。课程的所有方面,包括课堂活动、有关所学材料的陈述和讨论、作业和评价等都应该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
为了帮助教师达到这一境界,也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在编写中努力选择那些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活动的场景,使用能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真实语料和实物图片,让学生在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中充分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无论是围绕主题组织单元、还是设计教学情境,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在如何利用多种资料、并将所有的学习材料置于特定的情景之中而绞尽脑汁,力争做到让教材所给的真实语料与各种练习题使课堂成为真实场景,起到鼓励学生在不同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学习汉语的作用。
总之,既然我们的教材是为美国AP中文课程编写的,努力使教材符合美国的外语教学标准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原则。编写AP中文教材如此,编写其他的国别化教材也是如此。只有努力去符合该国的教学标准,特别是外语教学标准,我们的教材才有可能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该国外语教学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也使我们的教材具有了清晰的国别性,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海外的汉语教学。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一种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活动,“衡量对外汉语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汉语这一交际工具。”(刘珣1996)[4]作为语言教学,其教学重点并不是教授一套知识,而是教授一种技能,所以,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作指导,在国别化教材的编写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人把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比喻为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把对外汉语教师比喻为培训运动员的教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都是对人的某种技能的“训练”。教练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训练的科目,用这些具体科目提高运动员们的运动能力,帮助他们向着更高水平迈进。对外汉语教材也就相当于教练手中的“训练计划”与“训练科目”,是帮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汉语水平的活材料。要想使教材内容体现出“训练”的特点,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编写理念,将“实际操作”看作是第一要素,即对语言教学进行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彻底摆脱传统的单纯从语言知识角度出发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海外汉语教材在这一点上的要求尤为严格。海外汉语教材是在非汉语环境中使用的,从话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内容的充实等各个方面就更要充分体现出“实际操作”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提高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目前在海外得到普遍认可的是任务型教学理念,它不同于以往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理念,突出地显现了外语学习的应用性质。语言本来就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也是为了和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群建立更好的交流关系,尤其是在今天,外语的应用性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不再把学习外语看作是学习一门知识,而是更多地将这种学习看作是一种技能的培养,那么,这种培养当然是要把“完成任务”作为最终的目标的。我们在编写AP中文教材的过程中,尤其在海外考察的实践时,特别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为了使AP中文教材更好地体现出“任务型”的教学理念,我们把“人际交流”、“理解诠释”、“表达演示”这3种沟通模式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具体地体现在教学安排之中。在整体设计、语料选择和练习编排上,我们都把“让学生完成什么任务”、“如何让他们完成任务”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了,尤其是在练习的设计上,除了《练习册》中安排有大量的需要经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习题之外,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交际厅”、“写作板”两个板块,根据每课的重点句型和功能项目提出了不同的任务:前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文内容所涉及的话题内进行彼此间的交际,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后者是让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进行写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这些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而设计的内容比较符合美国汉语教学的实际要求,从而体现并提高了了教材本身的国别性。
通过对美国汉语教学及AP中文课程有关问题的思考以及编写教材工作的实践,我们更切实地认识到,就汉语教学活动而言,无论在哪个国家,其最终的归结点都是学生,因此,能否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汉语是衡量一部汉语教材优劣的重要的标准。要想使一部教材达到“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汉语”这一标准,其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增强国别性应该是对海外汉语教材的一个基本要求,只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认真领会使用国在不同方面、特别是汉语教学方面的种种特点与要求,并用这些特点与要求约束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我们就不难编出具有较强的国别性、适用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汉语教材。
[参 考 文 献]
[1] 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Z].2006.
[2] College Board.DRAFT: 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e Description[S].2006.
[3] 罗青松.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评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4] 刘珣.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序[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