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郎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多下工夫.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实现新转变,由重知识传播向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向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提出、讲解、思考、互动、反思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升华,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使得数学变得有趣,变得好学.
一、要注重问题的提出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问题适时提出,最终目的是达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基于这一策略,在每一个环节都给我们设置了问题.在三角函数中给出象限角的定义,提出问题:“在直角坐标系内讨论角有什么好处吗?”其一在前面研究角会发现角的始边和终边不确定,通过坐标系把始边固定,从而通过研究终边就可以研究角了,显然很方便.其二在坐标系内可以研究角终边上点的坐标,从而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埋下伏笔.新教材中三角函数定义是在单位圆提出来的,可以发现它是和三角函数线紧密联系的.可以说经常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其求知欲望,会让学生很快走到正确的学习数学的道路上.
二、要深挖教材中的习题
深挖不是加大难度,而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加强.考查基础的同时也要考查能力,这是高考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必修1中第45页中习题5(2)中结论对二次函数成立,对其他的函数是否成立呢?结合二次函数图像我们可以发现规律,从而给出学生凹凸函数概念及类似的结论,这也为后面的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图像研究做了一个铺垫,更为幂函数的性质研究做了铺垫,针对指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函数的凹凸性是不同的.通过这一个的挖掘我们可以把很多知识进行联系,把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也可以说知识网络就是这样建立的.对必修4中第19页的习题6的也可以进行挖掘,我们可以变为知道正切值求正弦值和余弦值,这样的话难度就大了一点,要把两个基本关系式一同应用才行.或者变为求,做这样变化后除了可以求出正弦值及余弦值然后乘积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我们会发现可以利用基本关系式1转化“1”,然后利用基本关系式2,化为关于tanx的关系式直接求解达到简化的目的.对课本问题的变形延伸及挖掘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三、处处体现数学思想和方法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对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高中阶段应用较多的是化归思想和参数思想,比如经常出现的换元法就是化归思想的具体体现,再有求解不等式中的对根的讨论问题是参数思想的一个具体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不知道如何把握这些思想和方法,其实这是对数学的本质不理解造成的.思想和方法不是靠记的而是要理解的.
四、数学的应用意识要加强
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必修1第105页例题6就是一个数学实际应用问题,首先体现的是建模思想,从建立的模型我们还应该多想想为什么这样设函数,为什么不能是二次的和其他形式的函数,课本上的函数模型我们在很多的实际问题中可以体会.可见,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总之,我们要把握好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感受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的学生观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出发点.观念变为行动的过程常常需要我们的终身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建波.摭谈新授课情境创设策略[J].中学数学,2013,(1):13.
[2]徐进勇.构建问题引领的探究式课堂[J].中学数学,2013,(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