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叶茜
古往今来门的释义
中国是对“门”字颇感兴趣的国家。《辞海》就“门”字的解释多达10种。无论单体还是群体建筑,门都是人造围合的空间与外界相通的出入口,是建筑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房门又称“户”,指的是门扇。自古有门必有扇,门扇开启,内外贯通;门扇关闭,内外隔绝。《说文解字》谓“门,闻也”,讲的即门扇的这一功用。《玉篇》将门和户解释为“扉”,“一扉曰户,两扉曰门”。扉即门扇,古时也叫“阖”,说的都是一回事,其大致的区别是讲究些的门扇称阖,简陋些的门扇称扉。门是两“户”相合,故应双扇,户则单扇。
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建筑主体以外的构筑物,如阙、牌坊等,虽然归属“门”类,但功能并非“进出”,而是属于礼仪崇尚的独立标志性建筑。中国古代城邑居民的聚居单位称“里”。“里”为封闭性构造,四面建有围墙,里门叫“闾”,北魏后改称“坊”,闾门和坊门是居民日常进出之门。为了宣扬教化,官府借助闾门、坊门表彰其居民的嘉德懿行,将写有表扬之句的牌匾放置于闾门、坊门,此亦称“表闾”或“旌表”。《书经·周书毕命》认为,“旌表”的意义是“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汉朝以后,“旌表”之风日盛,《后汉书》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唐代诗人白居易《失婢》诗中“宅院小墙库,坊门贴榜迟”,说的就是张榜坊门的“表闾”方式。宋代以后,里坊制度瓦解,坊门丧失宵禁防范的作用,墙去门在,让象征性的大门存留并逐渐转化为无碍通行,仅具标示作用的牌坊。
刘致平在《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中指出,门的应用之多是中国建筑的最大特点。城有城门,里坊有里坊门,宫城有路门、应门、阜门、雉门、库门、外廊门等,北京紫禁城从太和殿往外算起,有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中华门、正阳门、雍城门、永定门等等。此外,大第宅有门有塾,一所上乘住宅要经大门、二门或正厅前、后门,然后到达堂屋门从而升堂入室。如此门禁森严,说明中国建筑的防御性质,也说明各种建筑不同部分的严格区划不能相混,跨过一道门槛便有不同意义。
门,作为建筑元素之一,在中国古典建筑型制中十分重要。一方面,门从依附建筑的构件门发展成独立的单体门,成为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的空间核心;另一方面,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纪念功能,同时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儒家礼制文化的表征符号。通过对中国古代门的各类装饰元素分析,可揭示其深厚的社会伦理内涵。
门被誉为身份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四合院形制构建,四合院的大门等级众多,人们一看大门便知主人身份。因为,房屋的大门就像人的脸面。四合院多从倒座房挪一间设为大门,作为大门的此房屋顶,比别的屋顶高出一点儿,两边的墙也向外凸出一点儿,借此增添气势。通常,门的地基也被垫高,使大门地面比外边的街面要高,主人从院里出来便有居高临下之感,外人进入四合院则有步步登高之意,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广亮大门。四合院大门的基本形式是广亮大门,也是各种大门等级最高的一种。广亮大门的过道在门扇里外各占一半,屋顶为五檩四架椽的硬山做法,门扇安于脊檩之下,门板两扇,在门簪、门枕石部分有木雕或石雕装饰。从前,广亮大门为贵族人家的大门。清朝,七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用广亮大门。广亮大门两边配置一对从古代仪仗形式发展而来的抱鼓石,以衬托大户人家的气势。大门外设台阶,两边设斜坡状石板,大门檐柱与额枋之间还有“雀替”、“三幅云”等装饰,气派华丽。
2、金柱大门。略低广亮大门一等的称金柱大门,其形式与广亮大门相去不远,明显的差异是门扇装于中柱。如此,门扇外的过道浅,门扇里的过道深。
3、蛮子门。它是北京四合院的一种屋宇式宅门,蛮子门比金柱大门又低一等,此门将门扇装于靠外的门檐,气势不及前两种且门框与门扇易被雨水淋到。但蛮子门过道空间大,可以存放物品,虽然气势不够却极为实用。
4、如意门。再低蛮子门一等的便是如意门,其正面以砖墙遮挡,只留中间两扇大门。其实,早期许多如意门是在广亮大门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富贵人家将宅子卖与平民,平民不敢逾制,便将门框前移并用砖墙遮挡,造成如意门的形式 。
5、窄大门。比如意门再低一等的便是窄大门。顾名思义,这种大门较前述4种狭窄,只占半个开间的宽度。因宽度有限,窄大门只有门框和两个门扇,无任何装饰,屋顶也与左右房的屋顶同高,显得寒碜而无气势。
6、小门楼。一般百姓经济能力有限,往往只能建小门楼。小门楼没有过道,设于院落一隅,从院墙开个门洞,门洞墙上做一小屋顶,便成了小门楼,此为四合院等级最低的大门。
门的故事知多少
门数量的多少,显示王权的至尊威严,凝聚封建礼仪制度,展现宫廷建筑的规模。《周礼》规定天子宫室的门制: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意即皇宫可建造五重宫门,诸侯只能建库门、雉门、路门等三重门,此历代帝王沿用数千年的“五门之制”。例如明清帝宫紫禁城,从皇城大门到太和殿前设有五重大门,即大清门(皋门)、天安门(雉门)、端门(库门)、午门(应门)、太和门(路门)。“天子五门”制度外,还有九门之说。郑玄的《礼记·月令》中记载:古天子九门,一路门,二应门,三雉门,四库门,五皋门,六城门,七近郊门,八远门,九关门。在皇宫五道大门外又续上城门、郊门与关隘之门,凑成九五之数,以征天象。《易经·乾卦》也说九五,飞龙在天,是帝王之象,故帝位又称“九五之尊”。
中国历代帝王十分注重门的数量与质量,规格越高的建筑其门设置越多,历代君王正是利用门的设置艺术应合天地、阴阳,将宫室变化为千门万户。纵观官场及民间,门的故事更是丰富多彩。衙署等公共建筑的主轴线,一般最多可以设置三重大门,即大门、仪门、戒石坊。普通住宅则多为两重大门,规模小的只有一重大门。《唐要会》规定官员住宅的大门:三品以下官员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下官员门屋不得过三间两架,六品、七品以下官员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明史》也记载类似制度:公主府第正门五间七架,大门绿油铜环,石础,墙砖镌凿玲珑花样;公侯府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一二品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三间三架,黑油锡环;六品至九品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
门的衍生之影壁
将照壁类建筑称为影壁始于宋代,受前人创作墙壁浮雕的启发,宋代郭熙用泥在墙面造成凹凸效果,泥干后笔墨随其形,山林楼阁人物宛然天成,谓之影壁。建筑物出入口设置影壁的意义很多,不仅壮观雄伟,还不致大风直灌,更是遮挡外部视线的屏蔽。影壁所处位置可以增加私密性并给造访者以心理提示,使人产生空间转换的感觉。登门之初,入室之前,进行自然的心理调整。影壁作用于居住者心理的另一功用即民间“影壁对门,邪气难入”的说法,用以阻止直线进入室内的孤魂野鬼。
从建筑结构讲,影壁虽然独立但其存在是为门而设,故应是门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影壁为砖砌,也有木制,琉璃影壁显示皇宫气派,普通人家是不可享有的。影壁的位置可于门内外,也可于院中央。影壁分上中下三段,下为基座、中为影壁心、上为墙帽,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影壁心是“松鹤同春”、“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等砖雕图案,或者直接在白粉墙写个“福”字。影壁仍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承载九龙图案立于王府门前、皇家御苑,彰显帝王气象的“九龙壁”。大同九龙壁是朱元璋第13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宽度接近现代足球场宽度,壁上除了烟波翻腾云海怒卷的九条巨龙外,还有狮、虎、象、天马、麒麟等颇具文化蕴涵的动物,气派非凡、霸气磅礴。而臣子使用影壁也有明确规定,清代刘献廷《广阳杂记》载:明三边总制,驻固原,军门为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其照壁,画麒麟一,凤凰二,虎九,以象一总制三巡抚九总镇也。这影壁宛若明朝军事系统图,麒麟即指驻在固原的总制;3凤凰指河西、河东、陕西巡抚;9虎指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9总兵,整体堂皇如王者却未敢用龙。
再如山西解州关帝庙端门前,三彩琉璃照壁,二龙戏珠于海涛间,凤凰鸣啼于高岗,神鸟异兽,祥云瑞霭。关羽被尊为帝君、武圣,照壁用了两条龙。河南内乡县衙照壁塑一非龙非马形似麒麟的创想怪兽,是神话中的贪婪之兽,以图画为戒语,警戒官员保持清廉,切莫贪得无厌。衙门照壁除一般功能外,还多了“整顿吏治,警戒官员”的特殊功能。
旧时门墩与门簪
固定门扇下轴是门枕,门枕多以石料加工而成,故也叫门枕石或砷石,俗称门墩。门枕石固定地面,一半门里,一半门外,中间与门框相交处开有凹槽,用以插放门槛。门内一半的枕石开圆形穴置门下轴,门外部分多做装饰或为方形的墩,或呈圆形的鼓,故称抱鼓石。门扇上轴靠连楹两端圆孔固定,连楹则由木栓固定于门框上槛。穿插上槛与连楹之间的木栓两边出头,门外一头刻意做大,长约一尺的圆形短柱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形如发簪,故称门簪。
封建社会并非所有门楼都能安置抱鼓石,门前一对抱鼓石,立的是功名标志。讲究封建等级的年代,无功名者门前不可立“鼓”。倘若装点门脸,显示富有,也可将门枕石起得抱鼓石般高,但只傍于门前的装饰性部分取方形,以别于“鼓”,再高仍称“墩”。所以,只有官宦人家的门楼和公共建筑,才能安放象征权力的抱鼓石门墩。在限制严格的时代,为了表示主人身份地位,各式门墩的摆放都有规定,如皇族的门楼摆放狮子门墩,高级武官门楼摆放抱鼓型狮子门墩,低级武官门楼摆放抱鼓型兽吻头门墩,高级文官门楼摆放箱子型狮子抱鼓石与门簪,门簪视门的大小少则两枚、通常四枚、多则六枚或八枚,有方形、菱形、多边形、六角形、八角形、花瓣形等。门簪的图案以4季花卉为多,分别雕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禧”、“天下太平”等字样。门墩、门簪往往雕刻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墩大小、门簪户对多少,标志宅第主人家的财力及地位。所以,旧时了解联姻男女双方家庭是否般配,便派人到对方家门前暗看,通过门墩雕刻的纹饰便可了解一二。例如石鼓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们讲究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相当,门墩称“门当”、门簪称“户对”,根据建筑的和谐美学原理,有门当必有户对,因此这个词渐渐演变成衡量男女婚嫁条件的常用语。
昔日的门钉、门环与铺首
中国传统建筑的很多装饰因结构的需要自然产生。为了防潮木柱加上柱础;为了糊纸,窗户分大小窗格,而门最重要的部分是一扇、两扇或多扇可以关启的门扇。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门扇均由木板制成。通常住宅的一个门扇至少60厘米宽,宫殿等大型建筑的门扇有宽1米甚至1米以上。如此宽的门扇不可能由一块整板制成,而需数块木板横向拼合,故称板门。拼合板门的门扇,多在门板后面加数条横向木条穿带,再用铁钉由外向里将木板与横木固定以防止门板松散。为了美观,这种铁钉的头大而光滑,这种成排整齐的钉头称门钉。因门钉呈泡头状,很像水面的气泡,故称“浮沤钉”。较宽大的门扇还在门的上下两头包以铁皮,以增其横向联系,此铁皮称“看叶”。
门钉的数目原本没规定,明清开始被附以等级观念。门钉以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将天下万物分为阳性与阴性。男女中的男为阳,女为阴;天地日月中的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数字中的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紫禁城宫殿中的皇帝为阳,皇后为阴;若与数字联系,则单数最高的“9”数为帝王象征。因此,古代皇宫影壁的“九龙壁”,屋脊9个走兽等象征手法运用于装饰门钉,则为横9排、竖9排,共81枚门钉象征皇帝专用。关于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所用门钉的数量亦规定明确:亲王府大门的门钉九行七列六十三个;郡王府、世子府、公主府正门的门钉比亲王府少七分之二九行五列四十五个;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相同;公侯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行五列均以铁制,而普通百姓则不得使用门钉。铜制门钉镏金,木制门钉漆黄漆,朱门金钉为帝王的象征。从帝王宫殿的大门到九品官的府门,依次为红门金钉铜环、绿门金钉锡环、黑门锡环、黑门铁环;从门的颜色分红、绿、黑;从门环的材料分铜、锡、铁,可谓由高到低、等级分明。
门扇需要开关,便需安装门叩环和门锁镣,位置于门扇中央,宜于人操作的高度。门钹俗称“响器”,因状似民间乐器的“钹”得名。门钹用金属制造,中部突起呈覆碗状叫“钮头”,底部为6边形或圆形称“圈子”,为镂空花饰,中心挂金属圆环或树叶形金属片。门钹形式多样,钮头和圈子带有吉祥符号,外圈边多如意纹,颇具装饰效果。铺首可视为门钹的极品,是一种带驱邪涵义的传统门饰。铺首兽面铜质,口衔大环。从不同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得知,当时的铺首已制成兽面形式,怒目圆睁,露齿衔环,是门扇的主要装饰物。明代的铺首和门环已成整体,以较薄的金属片制作,称“吊环仰月”,偏重象征的意义,被赋予更多的礼制等级内涵。据《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因此,其门第、等级作用一目了然。
门的色彩情有独钟
人类认识红色最早,给人以光明温暖的太阳是红色,能够烧熟食物的火也是红色。古人对红色有特殊情感,民间每逢年节和婚娶、生子、做寿等喜庆日子都习惯以红色为装饰,红色象征吉庆也被赋予封建等级意义。
唐代诗人白居易《伤宅》诗:“谁家起第宅,朱门大道边?”朱者,红色也。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等级很强,宫廷建筑多用红色、黄色,民间建筑只能用青砖、灰瓦、白墙。据考古发掘资料,丹、青是中国传统高等级建筑色彩的基本格局。古代官署不漆朱红是为区别于天子,可见朱漆大门是至尊至贵的象征,由此朱户被纳入“九锡”之列。所谓“九锡”,指天子对诸侯和大臣的最高礼遇,所赐器物为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铁钺、钜鬯等9种。至于黄色之门也极显贵,以至唐代用“黄阁”代指宰相府。至于朱红与明黄,依后世之制而言“人主宜黄,人臣宜朱”。旧时,黑色大门很普遍,乃非官宦人家的门色。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称“黑大门”,民间将“黑大门”说成“黑煞神”即门神,据说邪气难侵。木头做成的大门即使再华丽坚固,经过了岁月洗礼与风吹日晒,也极容易受到损坏与侵蚀,所以需要在门上涂油漆做保护。其实无论色彩抑或门钉、看叶、铺首等都是门扇实际功能的附件与补充,最重要反映了古时候的地位和房屋的美观,通过门的庄严厚重传递出历史的悠久鼻息,令今人回顾怦然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