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建筑思想的流变

2014-03-10 10:54窦平平
居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伦敦英国建筑

窦平平

如画乡村

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将田园牧场搬上舞台,体育场中央大片的草场、自由自在的羊群着实震惊了全世界。艺术指导丹尼·博伊尔表示此举目的为展现“民族形象”,英国人的乡村情结可见一斑。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赞颂和自豪背后,是对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顽抗和批判。这使英国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与城市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反转关系。乡村是道德上高尚、感官上愉悦、精神上卓越,并且最符合英国审美哲学的,它被众多英国艺术评论家认为是本国对欧洲视觉艺术的最高贡献。艺术史学家克里斯托弗·伍德沃德认为,回溯历史就会发现哲学家、诗人和画家们的思想来源于乡村灵感。建筑历史学家尼古拉·佩夫斯纳也表示,如画式的处理手法是英国对欧洲建筑学的最大贡献,也是英国美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如画式审美发起于英国18世纪,是为加强私家庄园的自然生趣与野趣的视觉之美。1811年,建筑师约翰·纳西将如画式的审美思想带入城市,在伦敦西北部的马里波恩公园的设计图上,灌木丛林里点缀别墅,居中围绕着国家英灵殿的圆形广场,右边是摄政王私人园林,左边为蛇形湖,湖边则是联排住宅......这项规划得到了皇室的极大青睐并立刻付诸实施。二战后,出现了对如画式复兴的建筑设计潮流。这主要源于两大社会与历史因素:一是民间对工业革命给英国地貌带来的影响日渐不满;二是战争给国家带来毁灭性破坏。这时期的英国规划由大型公共机构主导,例如大伦敦议会、伦敦郡议会等。所有建筑的规划方针用探寻新如画式概括,即试图将自然元素和特征引进都市,令重建后的家园在更加具有英国性的同时赋予社会民主性。和18世纪一样,20世纪的新如画式也具有修辞和实用美学两个层面。在修辞层面,它与本土视觉文化、场所感和民主政治传统密切相关;在实用美学层面,它契合对视觉趣味与多样性的追求,在已被现代化道路、房屋、工业和战争改变的地貌上顺势而为,在更广泛的公共区域重建活动中寻找英国人认同的“乡村国度”。

建筑规划师帕特里克·阿伯克龙比将新如画式理念付诸规划并实施,他参与在伦敦外围创造一条绿化带以限制城市扩张,鼓励介于城镇和乡村规模之间的新城镇化建设。他提出的乡村概念和模式被称为现代英国的文明符号,乡村式小规模社区强调绿地、坡顶、低层和视野。当然,这种乡村式的小规模社区并不是他首创,可以追溯到致力于运用传统建造技艺和当地材料改良建筑的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和工艺美术运动。此外,帕特里克·阿伯克龙比还融合了美国规划师克拉伦斯·阿瑟·佩里的“邻里单元”概念,用以在大型城市体量中构造高密度社区。邻里单元式的大都市在本质上是一组具有相互关系的乡村社区,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伦敦城市结构的精髓。丹麦规划师和社会学家Steen Eiler Rasmussen在其著作《伦敦:特别的城市》中将伦敦称作“一组小镇的集合”。

在建筑文化界,新如画式理念的重要推动力来自于著名建筑杂志《建筑评论》的编辑们。1944年刊登的关于城市景观艺术的文章中指出,如画式是英国国家的视觉形式,是一种英国纯种哲学。1949年,编辑戈登·卡伦提出“城镇景观”概念。在之后的10年,《建筑评论》围绕这个概念延续了对如画式的讨论。戈登·卡伦本人于1961撰写了同名著作《城镇景观》,再版时更名为《简明城镇景观》。如画式哲学的影响使20世纪初期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运动并没有在英国得到大范围拥簇。当时,英国有两派现代主义建筑师阵营,分别为现代主义研究社(MARS)和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LAM)。自1947年起,MARS由《建筑评论》的编辑J·M·理查兹领导,他本人对如画式复兴的热衷令MARS从战前对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关注逐渐转向对平民的关心,以及现代建筑美学。CLAM的主力艾莉森和彼得·史密森,则与他们的欧洲同伴组建了“第10次小组”,致力于重构社会转变与先锋建筑之间的联系,同时保持城市主义理念。

建筑革命工业

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从那时起各类机器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的造型和性能深深吸引了英国人,从孩童的拼装玩具、组合模型到成人的流行癖好、娱乐项目,处处体现出对它们的狂热,英国拥有将理性的工业技术引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传统。在建筑建造方面,代表作是皇家植物园、水晶宫和各个主要城市的火车站,如伦敦的列王十字区、利物浦街等。工程师欧文·威廉姆斯为日用化工和药品连锁店Boots设计的位于比斯顿的工厂,以冷峻的塑形和交接简明的玻璃作对比,将工业造型的优势展现无遗,被认为是后来高技派的先行者。

高技派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伦敦的两所建筑学校诞生,先是在摄政街理工学院,以杂志《多边形》为阵地;然后是伦敦建筑联盟学校,以杂志《建筑电讯》为阵地,此时距离第一座高技派建筑的诞生还有10年。这两所院校的一些学生运用现代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喷射混凝土、曲面和悬挂的透明塑料、压制钢件等探索了全新的建筑形式语言。这种语言既可以说是高技派,也可以说是有机和仿生派别。由此出发,《建筑电讯》小组成员延伸出了更加机器化的形式,继而设想太空时代的城市。虽然《建筑电讯》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高技派建筑师,但技术本身于《建筑电讯》只是媒介,在漫画式的想象和表现手法背后是对先进技术的拥抱和欣赏,并将其视为能够让人类获得充分自由的崭新发明。对高技派建筑师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逐渐走向前台领导设计的英国结构工程师们,如爱德华·托罗佳、菲利克斯·坎德拉。来自国外的丰富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美国发明家巴克敏斯特·福乐“以少及多”的设计哲学,法国建筑师琼·普鲁威的预制金属构件和幕墙系统,美国设计师夫妇查尔斯和雷埃姆斯在家具设计中对新材料的运用等。

1966年,第一座严格意义上的高技派建筑勒莱恩斯控制工厂落成。1968年,第一座英国原创的高技派建筑建成,特里·法雷尔和尼古拉斯·格雷姆萧将一座卫生间塔楼插接在帕丁顿露台上,明显受到《建筑电讯》的影响。早期的高技派建筑反对美学,注重过程和不确定性,并带有戏谑性。盛期则有了转变,不再强调使用过程,也收起了幽默开始注重美感,致力于精致优雅的金属美学,标志这个转折点的是巴黎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建筑师和评论家彼得·布坎南为此给出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就像英国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良种赛马,和与之对应的工业时代的座驾阿斯顿·马丁或是捷豹一样,英国的盛期高技派建筑有着一种柔顺、亮泽、光滑的触感,让人得到最本质的感官愉悦,而不仅仅是视觉和思想上的震撼。因此,英国高技派得到了大型企业客户的认同,随后诞生了福斯特的香港汇丰银行和罗杰斯的伦敦劳埃德银行办公楼。这些客户青睐的高技派建筑拥有精致的结构、简洁的界面、冷峻的色彩、优质的触感,与工业建筑形象相吻合。1982年,曾在罗杰斯和福斯特事务所工作的年轻建筑师Jan Kaplicky、大卫·尼克松和阿曼达·维莱特创立了未来系统概念,追求更加有机、丰润和炫目的外形表现,代表作是西方媒体中心和伯明翰百货商店。

英国的环境建筑

英国天气变幻莫测,对于天气的敏感和对舒适住宅的向往令英国建筑具有对环境控制的潜在思想。始建于1590年,至今仍屹立在德比郡的哈德威克庄园展现了早期的环境意识,它令人震惊之处在于“玻璃多于墙面”。外立面保持严格的几何对称,而内部空间的组织和剖面设计则自由变幻;阴冷的北面布置有厨房、储藏室和佣人卧室,温暖明亮的南面则是主人们待客与休息之处,最为重要的宴会大厅则放置在了下午光线最为曼妙的西南角。

1969年,建筑理论家雷恩·班汉姆的《良好环境的建筑》一书,在长达数百年的建筑环境设计实践之后,第一次正视物理环境问题在建筑设计理论中的位置。书中,班汉姆阐述了环境技术和视角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被称为环境建筑先驱的约翰·索恩的作品以多维茨画廊为代表,建筑物理环境的各个维度从身体的舒适到视觉的趣味,都被细致和巧妙地融合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麦金托什的代表作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从平面根据不同使用方式对采光的不同需求、立面玻璃分布和占墙面的比例、剖面不同房间对高度的需求,分别对环境问题进行二次考量与创新。环境建筑在剑桥学派的建筑师中有着持久的影响与传承。剑桥大学第一任系主任莱斯利·马丁这样描述他设计的位于坎伯兰住宅:采用工艺美术运动的手法,遵循使用、场地和朝向布置。我将主要房间朝南布置,将早餐室朝东布置,使这些房间在其使用时段拥有充足和美好的日照。这组简洁巧妙的天光组合,既满足了特殊采光需求,又营造了诗意的居家氛围。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类似的环境考量在剑桥学派中转化为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对新兴建筑材料和设备的理解融入了环境探索,代表人物有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

缔造自由都市

20世纪60至70年代早期,是全世界激进变化时代。这一时期,伦敦建筑联盟学校的一群年轻的建筑师们,受邀在伦敦的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名为“活着的城市”展览。他们放言城市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它并非建筑集合而是一种媒介,使人们通过拥抱新技术获得选择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权利。他们在保持城市主义理念的同时,努力重构社会转变与先锋建筑之间的联系。1953年,以勒·柯布西耶和格罗皮乌斯为精神领袖的现代主义的城市观流行,他们认为城市应该按照居住、工作、休闲分区。现代住宅应当在“空中的街道”旁,居民能够重新获得归属感和邻里关系。他们以极大的热忱设计学校、住宅、办公楼等大众设施,他们的这种波普意识形态最纯粹的表达是在未来之家,这个可以整体由工厂制造的塑料结构被誉为理想样板住宅。

20世纪70年代,建筑创作最肥沃的土壤——伦敦建筑联盟学校处于鼎盛阶段,青年教师和学生中有今天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雷姆·库哈斯、丹尼尔·里伯斯金、扎哈·哈迪德等人。在建筑领域,民主现代主义被认为已经失败,而回归历史的后现代主义又开始摇摆。此时的伦敦建筑联盟学校思想家和理论家们走向了相反方向,他们拒绝媚俗的后现代主义,坚持探索更加文明的新现代化。他们不仅在视觉和形体上打破了建筑元素之间的正交关系,也在空间和秩序上拥抱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混杂性,崇尚城市带来的行动和精神自由。个人对城市的作用和城市对个人的影响,成为日后英国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隐性共识。

回溯了英国建筑思想的流变,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伦敦没有巴黎般的整体规划?为什么英国少有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案例?为什么英国城市不像美国那样无限延展?为什么可持续建筑理念在英国轻易获得认同?大写的建筑是从思想到行动的实践,是依赖技术和物质并超越技术和物质本身的答案。它取决于由各个不同文化、历史、环境和社会因素综合形成的实践范本,英国建筑思想的流变过程为理解其他建筑思想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启示。

猜你喜欢
伦敦英国建筑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伦敦之歌
电影中的伦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