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教学的关联

2014-03-10 21:06张晓娟吴莹李大艳
考试周刊 2014年104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

张晓娟 吴莹 李大艳

摘 要: 大学生缺乏英语思辨能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缺乏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欠缺。本文讲述了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之间的关联,并提出提高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相应方案。

关键词: 英语思辨能力 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

一、现状

有学者认为中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英语思辨能力。在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之后,多数大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只会用英语字词叠加的方式表述意思,而用英语进行思维活动或据理力辩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一大败笔。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制约语言,因为语言总是和该国的文化关系密切。它能反映使用该语言的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思维模式及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美国社会学家Hymes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参数考察,包括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这里所说的适合性和得体性实际上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要想把话说得合适、得体,说话者就必须充分了解当时的话题、语境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见文化学习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对文化的考核较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因此学生常常只注重要测试内容,教师偏重于语言讲解。这就使得文化教育被忽视。大部分学生把精力都用在了语言学习上,仅用语言知识是很难达到思辨的高度的,只能人云亦云。

二、大学英语教学重语言轻文化的原因

首先,它受英语教学目标及指导思想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像高中一样,受应试教育指引,目标直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老师对英语的教授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停留在传统的语言知识层面,对文化的输入力度不够。这也是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之一。正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重视语言学习中的基础知识部分,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其次,它受课堂时限的影响。传统英语教学每一堂课都有当堂的语言教学任务。要在有限的时间完成这些语言教学任务,而且确保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身就是一件很重的教学任务。要在有限的课堂上挤出时间学习英语文化知识,难度较大。这样,教师就会因课堂时间紧、任务重等,侧重语言点教学而忽略了文化教学。

再次,它受教师教学手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会运用课堂讲授以外的其他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必然影响学生英语文化的输入。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该国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整个文化,可以说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一个工具。我们要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国家的整个文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

三、解决方案

钟道隆先生曾指出:“英语学习中基础与提高很像游泳,在‘狗刨的基础上即使再下工夫,也难以有长距离,要想有突破,能游长距离,必须彻底放弃‘狗刨式,从头学习‘蛙泳。”在英语学习中,语言学习正是“狗刨”,是基础。要想有所提高,就必须在语言学习的同时,练习“蛙泳”,即多了解与英语有关的文化知识。

语音语调、语法句型等是英语学习中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语言功底,实际应用能力就无从谈起。要先过好语言关,注重读写的强化。丝毫不可忽视词汇、语法、语言教学和对学生听力、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了扎实的基础,就有了发展的潜能。语言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必须是在具备了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能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恰当得体的交际的一种能力。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注重语言的社会大氛围,尤其是语言的文化差异,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步履艰难。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迫在眉睫。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错误一般都能得到谅解,但因文化缺乏而犯的一些错误,时常被认为是不友好或不礼貌的表现而得不到原谅。要解决学生文化知识的欠缺问题,就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从指导思想上看,要进一步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加大英语文化教育的力度。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大学英语发展的方向,亦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在指导思想上重视英语文化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才会快速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完成质的飞跃。同时他们的思辨能力会大大增强。

(二)在课堂实践上,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进行文化教学就要注重词汇的文化知识的讲解。因为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许多学生要么是望词生义,要么是按照中国文化进行理解,其结果可想而知。例如:yellow books被学生翻译成“黄色书籍”。blue books则被翻译成“蓝皮书”。事实上,yellow books指政府发的政治性很强的“黄皮书”,blue books却是我们讲的“黄色书籍”的意思。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把词汇的相关文化背景与词语本身的讲解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了解相关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与运用语言。

2.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语用差异,对学生进行语用知识的渗透。汉语和英语在语用方面很多差异,包括称呼、致谢、恭维、聊天等。例如在美国,主人请客人吃完饭,主人要向客人道谢,感谢客人的到来。然而在中国,客人要向主人致谢,感谢主人的邀请与款待。再如在平时的聊天中,中国人常问及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待遇等,英美国家的人不愿被问及这些问题,认为这是“个人隐私”。

(三)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

1.利用课堂,从教材内容出发进行延伸。可以给学生讲述教材中涉及的事件、历史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听课中的疲劳和厌倦感,而且在异域文化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2.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室等,让学生多听多看一些有声资料或经典名片,从而熟悉这种语言及文化氛围。教师利用英文电影、小说、故事、歌曲等,为学生创造较好的英文学习环境,逐渐渗透英语语言文化及文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英语学习感兴趣,而且使学生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了解英语语言文,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四、结语

只满足于课本教学,而使内容远离实际应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言、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以及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

文化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文化教育能让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得以增强,从而在职业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文化教育能使学生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爱国情怀。同时,文化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结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就是一套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地反复地刺激。学习英语没有捷径,不可速成,只有靠不断积累(包括语言积累和文化积累)才能掌握熟练并应用。教师在讲授文化时要注重适时性和渐进性。适时性指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向学生灌输异域文化知识,而不能不看学生的反应与当时的学习状态。例如:在发现学生上课疲劳、困倦时,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文化知识。毕竟一些学生对英语不太感兴趣,而对异域文化则是兴趣甚浓。渐进性是指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刘渭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5]钟道隆.英语学习逆向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语言教学
浅议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迁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