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型高举平台法在门诊患者尿管固定中的应用

2014-03-10 08:18:44韦耀樑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20期
关键词:门诊患者牵拉尿管

韦耀樑

留置尿管是临床上普遍使用的有创护理操作技术之一[1]。门诊留置尿管就医的患者多见于脑血管后遗症长期留置尿管、老年患者前列腺增生症等相关症状、定期到医院更换尿管、急性尿潴留的患者[2]。对于如何增加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舒适程度,提高自理能力,降低脱管率,安全舒适的固定方法就成了家庭维护尿管的重要因素。有报道称,我国目前置入留置导尿管后多不作固定[3]。国外文献[4]指出,内置导管插管后应妥善维护,防止移动和牵引。目前临床上对于患者尿管的外固定方法多是采用多条胶布固定,或不固定,任由尿袋悬挂。这样的方法在患者日常活动中较易脱落,甚至有患者出现胶布对皮肤的张力性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舒适程度及生活质量。尿管固定不妥可导致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影响患者的活动、休息,增加身心痛苦,降低生活质量。自2013年3月起,本科对49例门诊留置尿管的患者采用改良后的高举平台法固定尿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科98例门诊留置尿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28例,女21例,年龄54~78岁,平均(65.47±6.91)岁,置管时间20~30 d;观察组49例患者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56~81岁,平均(65.59±7.18)岁,置管时间20~30 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次性导尿包,内含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统一采用16号规格,按规范操作流程置入尿管,囊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15 mL,将导尿管往外牵拉至感觉阻力后停止,与一次性防逆流集尿袋相连接,构成一个密闭的引流系统,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管道固定方法。导尿管水囊内打入15 mL无菌生理盐水作内固定,尿袋上挂钩挂于轮椅或床沿,高度低于尿道口,活动时手提。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将型号2733-50的3 M加压固定胶带裁剪成6 cm×3 cm规格,并在2 cm及4 cm胶带正中处各剪一个小口,将12 cm长的白边带穿过胶带小口即制成尿管固定胶布。使用时从胶布中间撕开,取两块尿管固定胶布,分别贴于患者两边大腿根部10 cm左右内侧部位,可根据患者的体型合理调节,患者尿道外口与皮肤固定点的长度要适中,避免过短而致患者大腿活动时牵拉尿管损伤尿道、过长导致尿管随大腿活动大幅度移位,达不到固定的效果[5]。另外取1 cm×4 cm规格的胶带环绕尿管气囊与尿袋连接处一周,形成一空隙,将白边带穿过空隙部位打一个活结后固定,固定位置以不牵拉尿道口为宜,更换时可两侧大腿轮流固定[6]。尿管以下的引流管要有足够的长度,以备患者左右翻身之用。这种高举平台法的固定,是根据2011年日本医疗安全、医疗技术委员会关于预防管路脱落所研究和探讨的几种固定方法,在试验中,他们对几种方法的拉拽力进行了测试,所得结果是这种“U”形固定与直线固定的拉拽力和重力对临床导管脱落起着重要的作用[7]。

1.3 评价指标 定期对以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及上门随诊或患者自行复诊。评价内容包括:(1)管道的牢固性:记录有出现尿管松动、漏尿或尿液颜色的改变的例数,平均使用导管时间;(2)患者的舒适度评价:根据患者主诉有无尿道疼痛或对日常活动的影响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分为三种程度,1~3分表示不舒适,4~7分表示中度舒适,8~10分表示舒适[8];(3)管道脱出率:记录非计划性管道脱出的例数,如因打喷嚏、咳嗽、或下床活动后造成的管道脱出。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固定方法牢固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管道脱出率和对尿道的损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平均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管道平均使用天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 1~2。

表1 两种固定方法患者满意度及管道使用天数的比较(±s)

表1 两种固定方法患者满意度及管道使用天数的比较(±s)

组别 患者平均舒适度评分(分)管道平均使用天数(d)观察组(n=49) 8.49±1.32 27.24±2.01对照组(n=49) 5.94±1.41 25.12±2.38 t值 9.25 4.78 P值 <0.01 <0.05

表2 两种固定方法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3.1 导管牢固性方面 根据表2所示,观察组在管道牢固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9例患者中只有4例出现导管的松动,而对照组中49例患者则出现36例导管的松动甚至有3例管道脱出;对于尿道的损伤方面,根据数据显示,观察组只出现了3例尿道损伤,而对照组则有35例,这无疑是大大地增加了尿道逆行感染的几率,对患者的身心恢复形成了不利的因素。对照组出现的这些不利于患者治疗的并发症,经核实很有可能是由于尿袋满尿后未及时更换或日常活动后不小心对尿管产生的牵拉而造成,这不仅仅影响了患者的正常治疗,还无形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可见经改良后的高举平台法对于门诊患者固定尿管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传统的尿管固定方法对于住院患者的固定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因其活动范围相对较少,对治疗的依从性较高。但由于门诊患者留置尿管的特殊性,轻症患者基本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会或多或少从事各种日常生活;较重症患者(如敬老院、临终患者)不能下床活动的也需要陪护人员进行定时翻身、拍背及各种基础生活护理。因此传统固定法会出现患者在活动过程中因尿管固定不牢固而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如牵拉尿管致损伤尿道出现血尿、各种原因的非计划性拔管、胶布固定时对皮肤造成的张力性损伤等。曾有报道用“纱布结法”、“空瓶悬挂法”或“双重固定法”固定尿管可有效减少漏尿的发生,但针对门诊患者仍然有一定的不足[9]。而传统的高举平台法对于相对固定的管道固定效果比较好(如静脉留置针、PICC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等),但要经常进行翻身的患者就会出现因左右轮换胶布反复粘贴后固定不牢固的情况[10]。因此本科在对传统的高举平台法进行改良后,改用白边带作主要固定材料,就不存在粘贴性下降的问题了。白边带采用活结固定,更换时更加容易且方便,从而使患者或陪护都能够轻松的掌握更换方法,同时减少了因胶布多次粘贴后出现的自粘问题,从而减少家庭护理的时间。同时导尿管不会随固定侧下肢的活动而移动,也减少了逆行感染及漏尿的机会,固定侧肢体外展不会引起尿管的牵拉,减少了尿道损伤及血尿的发生,延长胶布的固定时间。患者也能随意活动肢体,更换体位,减少了老年患者因活动少而诱发的下肢静脉血栓的机会,患者也能够放松紧张的心情,更容易得到良好的休息与睡眠,有利于疾病的康复[11]。对于卧床患者,尿管以下的引流管要牢牢固定于床沿边,位置合适,确保不会出现引流袋过重而牵拉尿管使之脱出的情形。可见经改良后的高举平台法对于门诊患者固定尿管的效果有明显提高。

3.2 患者舒适度方面 根据表1所示,观察组的管道平均使用天数比对照组多2.12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新的固定方法对减少患者治疗费用是有帮助的。而在患者舒适度评分对比中,观察组得分为(8.49±1.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4±1.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表2不难看出,由于观察组中使用改良型的高举平台法作固定,固定效果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少;尿道损伤率低使出现血尿的情况减少,患者的尿道口疼痛也明显减少,从而使患者对新型的尿管固定方法表示肯定,自然满意度随之提高。

传统方法对于轻症患者下床活动时,需要自身手提尿袋,往往有些患者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尿袋高于导尿管,就会造成尿液的反流,增加了尿道感染的几率。同时手提尿袋进行日常活动也会造成生活上的很多不便,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心理上的负面情绪,觉得受到歧视,不敢外出。传统固定方法为了防止患者活动或疏忽产生的外力,致使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口脱开或尿管的意外拉出,损伤尿道,所以在固定时必须预留一定的长度,以给患者一定的活动度[12]。因此,导管在身体外部长度较长,特别容易出现导管的扭曲、折叠盒受压,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使尿液在膀胱中提留时间延长,增加尿感的几率。有些患者则会用较多胶布贴于大腿处固定尿袋,传统的胶布较窄,固定面积小,受患者皮肤出汗、皮脂分泌影响时,胶布粘性会降低,反复更换胶布会造成明显的不适甚至疼痛,特别对于汗毛比较长的患者尤为明显,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3]。患者活动时因牵拉导尿管在尿道内移动,易刺激尿道,引起不适,患者因活动后有不适感而不敢再活动,造成精神紧张,影响休息和睡眠质量。而改良固定法可有效地解放患者的双手,因边带本身具有一定的摩擦性,固定位置在尿管的“Y”型处,绑紧后不容易松开,下床活动时只要放空尿袋,基本上不会对尿道造成牵拉效果。在固定前先用一条胶布打底,再黏贴尿管,可以有效地减少尿管因移动致胶布牵拉皮肤引起的不适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贯穿于护理实践的每一个细节中,既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又不影响患者的美观,使患者更容易接受[14]。从力学原理看,胶布和皮肤的黏附力与皮肤的受粘面积成正比,导尿管反复牵拉、移动可致胶布黏性降低,有效固定时间缩短,而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胶布的反复固定、撕脱易造成皮肤的受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舒适程度。可见,改良型高举平台尿管固定法对于门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舒适度方面有着明显提高。

3.3 管道脱出方面 根据表2所示,观察组经固定后49例患者无一例出现管道脱出,而对照组则出现3例管道脱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无疑是具有可比性的。实际上管道脱出率与管道固定的牢固性是直接相关的,因此观察组的零脱出就直接说明了经改良后的尿管固定方法明显比传统方法更加牢固。

传统固定方法因只对导尿管作内固定效果,因此当患者出现咳嗽、打喷嚏、外出活动时,就很容易使管道脱出,出现尿道损伤等并发症。改良后的固定法由于对尿管作了近距离的外固定,双固定效果保证了尿管始终处于耻骨联合之下,即使有外力情况下,尿管也无法回缩,水囊压迫的位置良好,从而大大减少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再者,传统固定方法普遍使用宽胶布或3 M胶布固定尿管,由于患者体位改变等情况,经常会出现尿管弯曲打折而引起尿液引流不畅的现象,从而导致患者膀胱痉挛、腹部胀痛,长时间会导致血凝块的淤积,这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使尿路感染几率大大增加[15]。有报道称,留置导尿患者明显细菌感染由72 h内的44%上升到17 d后的90%,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每天以10%~20%的速度递增[16]。而牢固的固定,使漏尿现象减少,尿液逆流的可能性减少,尿管的回缩性减少,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逆行感染,减少CAUTI率的发生。可见经改良后的高举平台尿管固定法对于门诊患者防止非计划性拔管、减少尿道逆行感染机会也有明显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对于门诊患者来说,不影响其生活质量的治疗手法是最值得采用的,改良型高举平台尿管固定法不但在舒适度方面有显著提高,在其使用时长方面明显增加,从而有效地节约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其美观的外形、方便的使用方法也减少了很多护理上的难度,更适合于家庭病床的普及;牢固性的明显增加大大减少了管道的脱出率和尿道损伤率,减少了漏尿的发生及尿路感染的机会;还增加了门诊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治疗的信心,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员的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1]吴娟,单君.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预防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58-960.

[2]闫惠敏.对门诊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0):385.

[3]陈晓竹.气囊尿管留置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技巧[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55-56.

[4] Hooton T M,Bradley S F,Cardenas D,et al.Diagnosis,prevention,and treatment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n adults:2009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rom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10,50(5):625-663.

[5]胡明明,王清,陈瑶,等.留置导尿管不同外固定法对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0):912-913.

[6]程念开.两种留置尿管固定方法在ICU患者中的比较[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21(6):134-135.

[7]苏红,丁琳.“高举平台U形”法在血液透析循环血液管路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2013,12(2):110-111.

[8] Watanabe S,Koyamx K.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 with the convenient digitizer[J].Anesthesiology,1989,71(3):481.

[9]莫杰芳,吴少平,全少娟.两种尿管固定法预防老年女性漏尿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0):508-509.

[10]余昆容,宋华.“高举平台法”在固定各种引流管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6):718.

[11]郑丽,李冬咏.老年病人留置导尿管不同位置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全科护理(中旬版),2012,10(6):1570-1571.

[12]林鸣芳.导尿管改良固定法在预防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中的作用[J].上海护理,2006,6(4):26-27.

[13]曹京莉,闫世梅.妙用一次性吸痰管固定鼻饲管道[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128.

[14]梁丽芬,赖间清,冯佳慧.高举平台法固定尿管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4,27(1):378-379.

[15]陈姝,郑菊艳.两种固定尿管方法堵管发生率的比较[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3,27(2):535-536.

[16]喻学红,任旭东,杜燕,等.导尿与尿路感染的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6,11(6):12.

猜你喜欢
门诊患者牵拉尿管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探讨提升门诊患者满意度、改善分诊导诊护理服务的方法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体育科学(2018年11期)2018-12-07 10:28:08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妇瘤科门诊患者对HPV 疫苗知晓及接受情况分析
癌症进展(2016年12期)2016-03-20 13:16:20
介绍1种预防留置尿管堵塞的方法
剖宫产术后患者拔除尿管时机的探讨
昆明地区571例门诊患者HPV感染情况分析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两种护理措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