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高龄化:危害、趋势及对策

2014-03-10 08:04倪超邵俊霖张欣亮MaNing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4年20期
关键词:高龄人口老年人

● 倪超 邵俊霖 张欣亮 Ma Ning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广泛研究和宣传,“人口老龄化”一词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但是“人口高龄化”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少有人知。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强化,很多在年龄上已被认定为“老龄”的老年人,剩余寿命大大延长。如:半个世纪前,年满65 岁的美国人就已行将就木,而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其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16.8 岁,一半以上的总人口存在活到80 岁以上的可能。可以说,高龄化已成为一个比老龄化更加严重、紧迫的问题。

对于人口高龄化的界定,通过梳理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大致有四种解释:(1)高龄化即为老龄化,这种解释直接用高龄化代替老龄化来表述人口高龄化现象。早期留学日本的中国学者或研究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国学者主要采用这种用法(侯文若,1988)。(2)高龄化是总人口中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所占比例的增长现象。原新(2000)认为本质上这仍为人口老龄化,仅仅是改变了原有的参量基准,将基准从60 岁或65 岁上移到80 岁。这种解释目前比较常见。(3)莫龙(1992)认为高龄化以中位年龄为界,是中位年龄以上人口递增的过程,即把中位年龄以上的人口视为高龄人群,以下的视为低龄人群,当中位年龄趋于上升时,这一现象就称为高龄化,反之则是低龄化。(4)罗淳(2002)认为高龄化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体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或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的现象。

截至2012 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 亿,其中80 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 万人,占比达到1.7%。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2)数据,按照中等生育能力估计,2050 年我国80 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数将增至0.90 亿人,苅込俊二(2002)也利用相关数据预计中国将在2026 年进入高龄社会。高龄化社会比老龄化社会更具冲击力,学者们在研讨老龄化社会时,还存在部分乐观观点(倪超等,2014),而由于高龄人口的纯消费属性,学者们一致认为高龄化社会负面影响更大,需要中国做好全方位战略部署,积极应对,可以肯定,高龄化问题已不容忽视。学界目前也只有罗淳、杨立雄、钱津、张胜荣、王琳等少数学者真正关注中国高龄化问题。张胜荣、钱津(2010)探讨了中国农民高龄化的原因,他们的研究发现:城市工业文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农业收入低下、社会保障滞后、政府农业扶持不力等原因是农民出现明显高龄化的主要原因;王琳(2004)运用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得出21 世纪以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不断加快,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呈现出高龄化趋势,最后还分析了我国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及高龄老人规模变动趋势、成因及所带来的影响;罗淳(2000,2002)重点阐释了人口高龄化的内涵,认为人口老龄化与人口高龄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二者又有重要区别。

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总人口中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所占比例的增长现象界定高龄化,对中国高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成因及影响进行介绍,以期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对高龄化问题进行深入广泛地探讨,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二、高龄化之害甚于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既有利又有弊,如部分学者认为中国人口高龄化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变,激发银发市场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但是从经济属性可以界定高龄人群几乎是完全消费群体,因此笔者认为这些优势已没有成立基础。借用倪超等(2014)在分析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效果时提出的两个效应: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本文认为高龄化对中国的正面效应可以忽略,现阶段中国需要重点关注人口高龄化所具有的危害。因此,本文只对中国高龄化所具有的危害展开分析。

(一)高龄人口身心健康堪忧

对于高龄人口自身,危害主要来自于身体和心理两个维度。一方面,随着自身年龄增长,高龄人口各项身体机能慢慢下降,存在严重健康威胁。医学研究表明,8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老程度高于中低龄的老年人,其脑、肺、肾脏和肌肉等细胞数低于其身体发育旺盛时期数目的60%,肺活量只能达到35 岁左右年纪的75%,而且其肺部内的残气量却增加了一倍等等;根据最新的国家统计数据,2011 年80 岁及以上人口中身体健康的高龄人口仅占23.2%,其余高龄人口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高龄人口的心理状态容易发生剧烈波动,根据调查研究表明,随着年纪的增长,高龄人口心理方面出现疾病的概率趋于增加。《我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中国存在大量的老年人丧偶、独居等现象,这种孤独的生活近况更易诱发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如失落、消极的情绪、忽略感和绝望感等。因此对这一群体高龄老人的心理,需要给予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高强等(2014)研究了日本社会出现的高龄者“孤独死”现象,发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由高龄人口心理状态导致,这对中国是一个有力的警示。

(二)高龄化加重家庭赡养负担

高龄化给家庭带来的危害主要与高龄人口赡养问题有关。按照人口发展规律,在日常生活中,高龄人口不仅物质上而且心理上都需要家人、子女的陪伴,特别是那些生活无法自理、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或失智老人,而他们子女的年龄差不多在五、六十岁,即将或已步入老年生活阶段,因此大部分照料高龄老人的责任要落在孙辈肩上,他们正值青年,位于事业的巅峰期,但不得不面对照料两代长辈及自身子女的挑战,压力巨大。正如张友庭(2008)在分析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时指出:高龄化所造成老年人存活率大幅度上升,将再次形成三代甚至四代、五代同堂的家庭规模,使中青年子女的长期照顾对象增加。

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独生子女家庭大量增加。“4-2-1”3 代共存的倒三角型家庭结构被认为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结构。虽然他们不一定居住在一起,但在代际关系上形成4 个老人、2 个中年人、1 个青年人共存的形态。随着高龄化趋势的加快,在青年人完成婚姻之后,可能和伴侣需要共同面对8 个高龄老人、4 个低龄老人的长期照顾重任(假设家庭内部老人全部存活),这些必然会增加他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他们将无法独立承受。

(三)高龄化影响我国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高龄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第一,高龄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涉及就业市场、产业结构、养老保障等方方面面。劳动力市场中女性人口由于照料高龄老人的需要,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市场参与主体减少,影响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此同时,高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对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有重大冲击,特别是中国的高龄化面临同样的“未富先高”问题,国家财政在面对高龄人口养老补助发放时面临重要压力。刘美玉(2013)指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现象不断加重,按照每月200 元标准,即目前国家津贴额度的平均数算,现在我国80 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为2098.93 万人,财政支出需要41.98 亿元,这一部分的支出无论对国家财政还是地方财政,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张金明、颜丽(2013)在研究北京市老年人口高龄化问题时,指出高龄化意味着在目前延迟退休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养老金领取的时间周期将增加,这不可避免会造成国家财政缩水和个人储蓄账户不足问题。加之高龄人口由于加速衰老的身体机能,无法从事生产活动,因此养老金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资金来源,这加剧了高龄人口对养老金的依赖度,对国家养老账户基金的平衡构成冲击,未来养老金支付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第二,高龄化对中国社会,特别是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冲击。中国社会讲究“家文化”,追求“家庭和谐”,传统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单纯的依靠家庭成员收入,这一模式虽不能确保为老年人口提供最全面的生活保障,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可以满足。随着高龄人口增多,这种社会养老模式面临失衡局面,社会观念面临重构、社会文化需要重塑,这对于社会稳定会产生一定影响。张友庭(2008)指出高龄化所形成的3 代甚至4 代人际关系,在“高龄老人--低龄老人--中青年子女”结构之间,年轻一代赡养老人的价值观念开始淡薄。这种社会观念的转变会影响家庭和谐,未来“孤独死”现象会越发严重。

三、中国高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高龄化现状:持续增长

根据本文高龄化定义,中国80 岁及以上人口的情况见表1 和图1。结合表1 和图1,可以发现:80 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不断增加,从1999 年的1169.81 万人增加到2012 年的2273 万人,人数翻了接近一倍,年均增长6.7%;同时,80 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012 年已经达到1.7%。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20 世纪30 年代及之前的中国,生育率水平相当高,这就形成了巨大人口基数;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日趋强大,使得人们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迅速提高,因此“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早已不合时宜。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显著提高,使得许多在年龄上已被划归“老龄”的老年人的余寿大为延长。客观来说,在这一阶段,年过六十的人口群组在半个世纪以前,恐怕绝大多数都已老态龙钟,但现今却不能完全将一部分人视为老年人,因为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仍老当益壮。同时需要指出:近年来,很多学者已开始质疑国际老龄化标准,Sanderson 等人(2005,2007,2008,2010)先后在《自然》和《科学》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现在判定老龄人口需要考虑人口期望寿命变化和基于无自理能力老年人比率变化;郭震威等(2013)利用Sanderson 等人提出基于期望寿命的方法计算了2000-2050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化情况,得出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低于传统指标。这些研究和分析再次说明,高龄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占比再次上升的可能性。

表1 1999-2012 年中国高龄人口总数

图1 1999-2012 年中国8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单位:%)

(二)中国高龄化发展趋势:倒“U”型发展

中国人口高龄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现状一窥端倪。从1999 年到现在,中国高龄人口一直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疗、社会保障的完善,中国的高龄人口一定会继续增加,这种增长态势会维持一段时间,直到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等政策引起的总人口下降,这种趋势才会慢慢缓和。总体来说,中国高龄化趋势应该是倒“U”型。

首先,理论角度,中国高龄化发展主要是受生育率、死亡率等因素影响,只要分析出影响因素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可以大致得出高龄化发展轨迹。图2 显示了1949-2012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可以发现:一方面,中国的死亡率一直在下降,这从客观上证实了未来中国高龄人口增加的可能性,死亡率的持续下降说明中国医疗水平、社会保障能力的增强,至此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也不断上升,从而使高龄人口增加存在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在现实基础之上,我们紧接着就需要关注中国人口存量,预测出未来高龄人口的增长趋势。根据图2,中国自建国以来,生育率总体上处于下降状态,但巨大的人口基数还是使中国人口存量处在较高水平。通过分解,可以发现中国人口在这段时期内主要有两个人口高峰期。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生于1963--1972 年,时间跨度为10 年,其中1970 年是我国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出生的人口数为2.5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这部分人群现在处于42 至51 岁之间,可以认定为现阶段社会的中坚力量,30 到40 年之后他们将成为高龄老人。第二个:生于1981--1990 年,这一高峰期的时间跨度为10 年,其中1990 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在这10 年里最多,这一高峰期主要是由于第一个高峰期的人口进入了生育年龄,这段时期出生人口主要是第一个人口高峰期的下一代,这部分人现在处于24 岁至33 岁之间,未来50 年这部分人将进入高龄阶段。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在未来的30年之后,中国高龄人口将首次面临超乎常规的增加,这一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

其次,本文借用杜鹏(2005)的预测数据,用数字直观体现出中国人口高龄化发展趋势(见表2)。通过观察表2,可以发现80 岁及以上人口在21 世纪前50 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高龄人口占比也不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先前人口高峰期带来的后续作用,这一判断和理论分析结果相对应。

表2 中国高龄人口预测结果

图2 中国1949-2012 年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情况(单位:‰)

四、应对高龄化的政策措施

未来十几年,中国的高龄化现象将日趋严重,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为避免人口过度高龄化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政府应未雨绸缪,联合社会与公民,共同应对。

1.政府需高瞻远瞩,制定法律,保护高龄人口的权益

中国的高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高龄人口养老、医疗等权益的有效保障,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护。中国需要尽快制定有关高龄人口的法律,保护这一群体的切身利益,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和加拿大的经验。在20 世纪60 年代,日本政府就已开始关注人口高龄化问题,为了保障这一年龄群组的生活与福利,政府于1963年通过了《老人福利法》,1972 年修订完善,通过立法,确定老年人的生活与福利。需要指出,日本政府立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不仅涉及到经济方面、更考虑了老龄人的教育、文化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的权益。如:《国民年金法》、《生活保障法》保障老年人的经济权益;《老人保健法》、《健康保险法》保障健康;《社会教育法》保障教育权益;《老人福利法》、《社会事业法》保障社会福利;《稳定高龄者雇佣法令》保障就业等。与此同时,加拿大通过制定、完善《老年保障法》、《老年补助法》、《医疗保障法》、《加拿大养老金计划》、《魁北克省养老金计划》等一系列的法律规范,为加拿大老年保障体系提供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确保了老年保障体系的顺畅运行。

2.积极调整生育政策,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有效补充劳动力市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中国的高龄化具有“未富先高”、超前性、基数大等特点,这必然造成劳动力市场短缺、家庭子女养老负担增大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从战略角度,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有效补充劳动力市场,而且能够缓解青年一代养老压力。中国政府于2013 年11 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单独二孩”政策,这是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对于未来中国劳动力的补充、增加少儿比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未来中国人口的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一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为避免条块分割带来的执行偏差,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通过高位推动,促进计生、民政、公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各部门职能和资源的整合,有效应对高龄化带来的各项挑战。

3.政府、社会共同协作,发展银发产业,做好养老保障工作

高龄人口面临两大最直接问题:一是身体照料,二是心灵陪伴。为了能够使高龄人口安度晚年,银发产业需要全面发展,这不仅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而且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让民间资本参与,为高龄人口提供最优良的服务。同时,社会需要创新,在传统政府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模式之外,构建出新型养老模式,这需要城市社区和农村合作社的参与。如果把城市社区和农村合作社带入服务高龄人口的参与主体范围内,那么老龄人口的生活水准不至于陷入下降过快的局面,方便、及时的对高龄老人进行照料需要社区或合作社的参与。同时,城市社区或农村合作社通过创新,集思广益,建立如老年人俱乐部、义务服务团队等组织,制定如低龄老人帮扶等计划,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功效。这样高龄人口紧需的服务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而且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可以得到丰富,降低孤独感和失落感。总之,养老体系构建纳入家庭和社区或合作社等机构,利于完善高龄人口生活照料机制,对高龄人口身心健康有益。

4.宣扬和谐文明的社会文化,重拾尊老传统,积极宣传高龄老人的隐性价值

不可否认,中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些传统美德,这些美德的丢失对于社会来说是巨大的财富丧失,日后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破坏影响。体现在老年人方面的美德丢失主要是尊老传统丢失,这对于高龄人口冲击更大,一方面自身几乎已丧失劳动能力,需要家庭、社会照顾,另一方面地位下降很快,使心灵也受到重大打击。这个现象的出现,不仅使高龄人口受到伤害,而且社会也无法获取高龄人口的隐性价值,比如高龄人口可以使家庭成员更多次的聚在一起,和睦家庭关系。因此,社会需要重拾尊老传统,积极宣传高龄人口的价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使高龄人口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戴。

1.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载《人口研究》,2005 年第29 卷第6 期,第90-93 页。

2. 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人口学刊》,2014 年第36 卷第1 期,第41-53 页。

3. 侯文若:《全球人口趋势》,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年版。

4. 刘美玉:《人口高龄化对我国经济影响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年。

5. 罗淳:《高龄化:老龄化的延续与演变》,载《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3 期,第35-42 页。

6. 罗淳:《从老龄化到高龄化》,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年。

7. 穆光宗,茆长宝:《加拿大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载《中国社会报》,2014 年1 月6 日,第004 版。

8. 倪超、陈翌莳、邱效威:《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述评》,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 年5 月号,第87-93 页。

9. 谭克俭:《中国高龄老年人口问题初探》,载《经济问题》,2001 年第12 期,第54-56 页。

10. 王琳:《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原因的国际比较分析》,载《人口与经济》,2004 年第1 期,第6-11 页。

11. 原新:《中国人口老龄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载《人口研究》,2000 年增刊。

12. 苅込俊二、刘晓民:《东亚人口的高龄化》,载《南洋资料译丛》,2009 年第1 期,第8-16 页。

13. 张胜荣、钱津:《中国农民高龄化原因探讨》,载《经济纵横》,2010年第4 期,第32-35 页。

14. 张友庭:《上海市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其影响》,载《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第24 卷第3 期,第18-21 页。

15. 张金明、颜丽:《北京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研究》,载《特区经济》,2013 年第6 期,第37-39 页。

16. N.R. 霍曼、H.A.基亚尔著,冯韵文、屠敏珠译:《老年社会学--多学科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25 页。

17. 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Average remaining lifetimes can increase as human population’s Age. Nature, 2005,435(7043):811-813.

18. 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A new perspective on population ageing. Demographic Research, 2007,(16):27-57.

19. 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The coming acceleration of global population ageing. Nature, 2008,451(7179):716-719.

20. Sanderson W C, Scherbov S. Remeasuring aging. Science, 2010,329(5997):1287-1288.

猜你喜欢
高龄人口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世界人口日》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一步法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治疗高龄胆道梗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