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平 薛再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欣赏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上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优势在于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善课堂气氛,且从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来看,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实践着,感悟着,反思着这项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困惑。
一、成功
(一)小组合作式学习是把传统的“众星拱月式”的大课堂变为“近水楼台式”的小课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且缩短师生距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展示自己的心理特征,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主动、积极、自觉的学习情感,都跃跃欲试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中。整个课堂呈现出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并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也较好地保持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交流着、争辩着,动脑分析着、比较着、判断着、完善着……例如:我在教学《量长度》时,让学生分成几组测量。明确任务后,学生个个精神百倍,有的指挥,有的拿粉笔做记号,有的用尺子认真地量着,有的还能充当标杆协助测量。他们全身心投入的样子充分证明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它不仅能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而且能通过自主合作解决问题。课堂上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主动合作,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方式是一种半开放式的教学,它为学生们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和时间,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数学就被认为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又是一种活动,它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靠研究出来的,数学学习要遵循这一规律,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才是数学教学的宗旨。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长9分米,宽和高都是6分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阅题后,学生纷纷按自己的想法开始做,结果列出了各种算法:(9×6+9×6+6×6)×2;9×6×4+6×6×2;(9+6)×2×6+9×6×2;6×4×9+6×6×2。在交流汇报时,学生发现了每种形式尽管思维方式不尽相同,却达到了同一个学习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在这种宽松的合作氛围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课堂上老师真正成了学生的合作伙伴。《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指导者。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参与并观察小组学习状态,给予适时指导,协助有困难的学生打开思维、完善合作方法与技巧,疏通合作中的阻碍——对合作得有秩序、分工明确的小组的学习给予及时肯定,树立他们的信心;对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及时验收,查看合作结果;对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协调、独霸现象及时调解等。因此,教师的巡视绝不是无意识地走动,而是在收集各小组合作状态的信息,以便在学生汇报时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确保学生合作的有效性。
二、困惑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着实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困扰。
(一)合作不和谐。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生生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出现了不分享、不倾听或不友好的表现。
(二)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被忽略。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时,往往把评价或奖赏放在小组群体上,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个体的发展被忽略。其实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这样的评价对一些有个性发展空间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三)学生中总会有参与不均的现象。在合作式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是围桌而坐,总会有学生开小差的现象不被老师发现,这与以前的学生面向讲台的班级授课方式的课堂是截然不同的。另外,教师对每个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学习情况的关注总是间断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大大多于学困生,善于观察的老师不难从学困生迷茫的眼神中发现:他们没有得到独立思考而是直接从好学生口中获得了所学习的知识。一些学困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获益较少,这是与“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的宗旨相违背的。
凡是新生事物都有两面性,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是一样,在我们收获成功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消除困惑,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舟得以远航,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