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飞,徐晓霞,王栋
山豆根中毒致双侧小脑蚓部病变1例
王艳飞,徐晓霞,王栋
山豆根;不良反应;小脑蚓部
1 张红燕,丁天红,李军.山豆根临床应用及毒性反应概述[J].中西部医药杂志,2013,26(3):121-123.
2 王晓平,陈聚涛,肖倩.中药山豆根的神经毒性:从人到动物[J].自然杂志,2002,24(5):286-288.
3 黄光,唐煜,王俊芳,等.山豆根中毒致苍白球损害和全身扭转肌张力障碍2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9,11(2):111-113.
4 张劲松,宦怡,孙立军,等.山豆根中毒的脑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2):140-142.
武警陕西总队医院神经内科
10.3969 / j.issn.1671-6450.2014.11.024
2014-09-15)
患者,男,57岁,因“咽痛、发热4 d,头晕、行走不稳1 d”于2014年7月24日入院。入院前4 d出现咽痛、发热,最高体温38.5℃,伴全身乏困无力。服中草药复方水煎剂治疗,每天1剂水煎混匀均分,早晚各服用1次。入院1 d前咽痛、发热症状缓解,但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语言缓慢伴站立不稳,因症状逐渐加重来我院诊。既往体建。入院查体:T 36.2℃,R 13次/min,P 80次/min,BP 110/70 mm Hg。意识清楚,高级皮质活动正常,语言缓慢,呈吟诗样,可见双眼水平眼震,双侧指鼻、指指及跟膝试验欠稳准,轮替动作欠协调,双侧反跳试验阳性,四肢腱反射减弱,Romberg征、睁/闭眼均阳性,向后倾倒。余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入院查血常规正常;头颅MR示:双侧小脑蚓旁脑白质脱髓鞘,考虑药物中毒或炎性改变。诊断:小脑白质脱髓鞘。详细了解之前所服用中药方剂,发现其中山豆根含量为12 g,考虑山豆根中毒,嘱患者停止服用中药汤剂,并给予大量补液、促排、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5 d后患者头晕基本症状消失,但仍有行走不稳,向后倾倒,需人搀扶。1周后可以独自行走,10 d后症状完全缓解。复查头颅MR提示原病灶已基本吸收。
讨论山豆根为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主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等省。性苦、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等功效。煎服或磨汁服,亦可外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及慢性肝炎、肿瘤等病症状[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录有山豆根的应用方法,并明确指出山豆根有毒,且规定用量每天为3~6 g[2],每天用量超过9 g有17% 出现不良反应,每天服用超过10g者绝大多数有中毒反应,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急促、行走不稳等。中毒出现时间一般最短在用药后10 min,最长为1周[1,3]。该患者在入院前因呼吸道感染曾服用中药汤剂,其中山豆根含量为12 g,3 d后出现醉酒步态、共济失调等小脑损害症状体征。国内有学者[4]分析了4例山豆根中毒患者的头颅MR影像学改变,发现小脑齿状核受累是山豆根生物碱导致慢性蓄积性中毒特异性表现,提示山豆根毒素似对齿状核具有一定的亲和性。轻度中毒时,首先累及齿状核,引起相应小脑症状,病变可以在停药后恢复;较重度中毒时,病变累及基底节区,最终可能导致囊变等不可逆改变。该患者头MR显示双侧小脑蚓旁脑白质脱髓鞘。在停用山豆根及给予促排补液等治疗后,症状完全恢复,复查头颅MR发现病灶吸收。考虑可能与患者服药时间较短,山豆根生物碱在小脑齿状核蓄积较少有关,属轻度中毒。山豆根为临床常用中草药之一,疗效肯定,但超剂量应用会引起中毒,值得广大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