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星,刘爱萍,钱永刚(综述),王培玉※(审校)
(1.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呼和浩特 010059; 2.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北京 100191; 3.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和浩特 010031)
糖尿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遗传、环境等)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目前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疾病。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加重了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有研究表明从2型糖尿病患者被确诊之时起,这种经济负担将至少持续8年[1]。因此,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和预防对于减少医疗负担和降低发病率至关重要。
目前,在发达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我国已成为继印度之后的糖尿病第二大国,2002年居民营养及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3],全国糖尿病患病率为2.69%,其中大城市患病率由1996年的4.60%上升到了2002年的6.40%。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4],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前期患病率为15.5%,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患病率分别为11.4%和8.2%。综上可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速较快,探讨新型高效的防治措施将是未来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的方向。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发的疾病。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族遗传性,若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其子女一生患病风险为38%;若父母双方均患糖尿病,子女的患病风险估计可达60%[5]。Rayman等[6]还发现母亲及母亲的兄妹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肥胖、高血压及高血脂等,随着年龄增加、体质量增长或患有高血压与高血脂症均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引起胰岛素抵抗而诱发糖尿病。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是引发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不健康的饮食结构、缺乏运动和吸烟、饮酒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与饮酒相比,吸烟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更大,且女性吸烟者患病危险性大,而适度饮酒则有潜在保护作用。总之,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患性,而多种环境因素及生活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发生的外因,在具有遗传背景的前提下,外部因素促使或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3.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是目前国内外糖尿病预防研究中较有效且经济的措施,饮食和运动干预是重点。在生活方式干预的成本效益研究中发现,与发放健康手册和糖尿病初级护理相比,生活方式干预可以至少节约两年的成本[7]。
3.1.1饮食干预 饮食干预以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和合理均衡各种营养物质为原则,避免进食过量甜食和动物油脂,可用无热量的甜味剂来替代食糖,增加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全麦谷物等的摄入。有研究发现[8],水果中富含抗氧化物质,增加水果的摄入使血浆中维生素C水平增加64%,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从而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效应,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除维生素C之外,1,25-二羟基维生素D也有利于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9],微量元素硒有抗糖尿病和胰岛素替代作用,它与2型糖尿病之间呈“U”型关系[10]。
3.1.2运动干预 运动可消耗血糖,减少体内脂肪蓄积,增加全身肌肉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且对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及体质量均有益处[11]。运动干预着重强调运动的强度、规律性和持久性,以中等强度的运动为宜,如快走、打太极、骑车等,每周坚持150 min以上有氧运动配合阻力性肌肉运动与运动时间少于150 min相比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显著[12]。运动强度和项目应与患者年龄、病情和身体承受力相适应。运动还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舒缓压抑和焦虑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3.1.3控制体质量、戒烟限酒 研究发现,每减少1 kg体质量,糖尿病发病的危险降低16%,如果3年随访期结束时,坚持体育锻炼和成功减到目标体质量的人糖尿病发病危险将减少44%[14]。吸烟对健康危害极大,对于糖耐量减低者及糖尿病患者更应提倡戒烟并且尽量减少被动吸烟。许多研究表明适度饮酒对糖尿病具有保护作用,但要避免过量饮酒。
3.2药物干预 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进行药物干预,药物干预的原则是:高效的降血糖作用,减少并发症的风险,安全不良反应小,同时考虑药物的服用方便性和经济性及患者的耐受性。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物有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α葡糖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15]。
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其血糖控制水平,是影响药物干预效果最主要的因素。美国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率仅为糖尿病患者总数的40%,而我国仅有34%的患者能遵循医嘱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16]。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措施有:①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②重点关注老年人的服药依从性问题。③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保障服务。④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研究发现[17],护士处方者在提高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主要原因是护士与患者接触较多、沟通良好,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处方。在英、美等国护士处方权由来已久,而我国还尚未实施护士处方权。Bradley等[14]建议,护士在急救、慢性病和老年病(如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开具处方有积极意义。
3.3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 健康教育的意义是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掌握自我管理能力,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5]。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患者本人,还应该包括其家庭成员、社区,乃至全社会。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针对性差,干预效果不理想,新型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根据患者的病因、体质量水平、饮食习惯、劳动强度等给予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制订减轻体质量的目标,同时平衡各类营养素的摄入。挪威开展的家庭网络糖尿病管理计划研究[16]提示了未来健康教育形式的发展方向,该计划由专业护士、营养学家和理疗师等多学科人员组成专家组,通过网络定期组织健康教育和个人咨询,患者可随时在线咨询医师,还可以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提高其依从性。
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阻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为了优化糖尿病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应坚持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每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而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状况并不理想。根据中南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17],有58%的患者可以认识到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仅有13%进行了血糖监测,3%每周监测4次或以上,在进行血糖监测的21例糖尿病病患者中,也仅有7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对自己的饮食、药物和运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对糖尿病主要危险因素,如不良的饮食结构、运动不足、肥胖等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发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措施,必要时辅助药物干预以提高干预效果。在未来的糖尿病预防研究中,应对糖尿病分子机制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针对个体的高危因素,从而探索新型的药理学机制和危险因素分层,发展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Nichols GA,Glauber HS,Brown JB.Type 2 diabetes:incremental medical care costs during the 8 years preceding diagnosis[J].Diabetes Care,2000,23(11):1654-1659.
[2] Shaw JE,Sicree RA,Zimmet PZ.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13[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0,87(1):4-14.
[3]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4] Yang W,Lu J,Weng J,et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5] Tohidi M,Bozorgmanesh M,Mohebi R,etal.Non-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25-hydroxy vitamin D 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a community-base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Diabetic Med,2013,30(8):934-938.
[6] Rayman MP,Stranges S.Epidemiology of selenium and type 2 diabetes:Can we make sense of it?[J].Free Radic Biol Med,2013,4(3):1-34.
[7] 张玉梅,王培玉.糖尿病的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2):117-120.
[8] Umpierre D,Riberro PA,Kramer CK,etal.Physical activity advice only or structured exercise training and association with HbA1c levels in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A,2011,305(17):1790-1799.
[9] Schram MT,Baan CA,Pouwer F.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the European Depression in Diabetes(EDID) research consortium[J].Curr Diabetes Rev,2009,5(2):112-119.
[10] Hamman RF,Wing RR,Edelstein SL,etal.Effect of weight loss with lifestyle intervention on risk of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6,29(9):2102-2107.
[11] Nathan DM,Buse JB,Davidson MB,etal.Medical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type 2 diabetes:a consensus algorithm for the initi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rapy[J].Diabetes Care,2009,32(1):193-203.
[12] 糜跃萍,曾美玲.糖尿病药物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0):94-96.
[13] Latter S,Sibley A,Skinner TC.The impact of an intervention for nurse prescribers on consultations to promote patient medicine-taking in diabetes:a mixed methods study[J].Int J Nurs Stud,2010,47(9):1126-1138.
[14] Bradley E,Campbell P,Nolan P.Nurse prescribes:Who are they and how do they perceive their role?[J].J Adv Nurs,2005,51(5):439-448.
[15] 高瑾,韩秋菊.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220-221.
[16] Burkow TM,Vognild LK,Φstengen G,etal.Internet-enable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nd diabetes education in groups settings at home:a preliminary study of patient acceptability[J].BMC Med Inform Decis Mak,2013,5(13):33.
[17] Zhou Y,Liao L,Sun M,etal.Self-care practices of Chinese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J].Exp Ther Med,2013,5(4):1137-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