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鑫 文可武 云南省西双版纳农垦医院麻醉科 666101
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患者中难以广泛应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小儿神经难以准确定位,而且容易造成神经损伤。薛富善[1]认为如是臂丛神经定位出现异感,造成尺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2.8%。近年来,B超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在省会大医院使用已逐渐广泛,但B超价格昂贵,难以在基层医院普及。2007年1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坐骨+股神经阻滞完成小儿下肢手术7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73例患儿,年龄4~6岁,其中男49例,女24例,体重13~22kg。手术种类:27例为各种股骨骨折,18例为胫腓骨骨折,5例为小儿先天外翻畸形,23例为外伤清创术。手术时间最长3.5h,最短40min。所有患儿均无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禁忌证。ASA均为Ⅰ级。
1.2 准备 术前仔细体检,排除外周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质炎等)、肌营养不良等。查看穿刺部位是否感染及凝血功能。排除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术前常规禁食、禁饮。患儿进入手术室肌注阿托品0.01mg/kg+氯胺酮4~6mg/kg,常规吸氧给予SpO2、BP、ECG等监测。神经刺激仪为B·Braun公司Stimuplex及22G绝缘针(100mm)。
1.3 方法 开放静脉,静脉注入力月西0.1mg/kg。患儿取侧卧位,患肢在上,屈髋屈膝,健侧在下,伸直位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间作一直线,该直线中点的垂线,与骶裂孔与大转子连线交点作为穿刺点。股神经穿刺点定于股动脉外侧,腹股沟韧带下缘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连接神经刺激仪,设置电流0.35mA,垂直皮肤缓慢进针,直至引发坐骨神经支配的肌肉颤抽(趾屈或背屈),注入0.25%罗哌卡因1.2ml/kg,分两部分药物,一半剂量注入坐骨神经处,一半剂量注入股神经处。肥胖者适当减量,最大剂量不超过4mg/kg。注药前回抽无血缓慢注入,每2ml回抽1次。如注药阻力大应该调整刺激针位置,避免神经损伤。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术毕苏醒完全。随访5~8h麻醉作用消退。其中15例达10h以上,次日消退,运动功能正常。
1.4 效果评价 根据神经阻滞效果评级标准[2]分Ⅳ个等级。Ⅰ级:阻滞范围完善,患者无痛、安静,肌松满意,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Ⅱ级:阻滞范围欠完善,肌松效果欠满意,患者有疼痛表情。Ⅲ级:阻滞范围不完善,疼痛较明显,肌松效果较差,患者出现呻吟、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麻醉失败,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后才能完成手术。本组73例,Ⅰ级70例,占95.9%,Ⅲ级3例,占4.1%,无阻滞失败病例。
73例患儿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成功完成手术,70例镇痛完全,达到Ⅰ级标准。3例为Ⅲ级。全部病例中有4例出现局部麻木感,1个月后恢复。术中患儿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均未出现尿潴留、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等,也未发现有其他神经症状。所有病例定期随访3个月~1年,最长达2年,均未发现有并发症。
本组患儿有3例阻滞不全,占4.1%,给予少量氯胺酮完成手术。可能因为阻滞过程中药物扩散不均,对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等阻滞不全所致[3]。操作中笔者体会到,虽然神经刺激仪无需患儿合作[4],但神经刺激仪电流引起肌群收缩时可导致的患儿不适,容易造成精神紧张。术前适当应用镇静药对减轻患儿的不适有利。其次,因小儿神经发育不完善,结缔组织疏松,神经细、轴突膜薄,刺激仪电流不易过大,以不超过0.35mA为宜,同时还可以防损伤神经[5]。如果刺激电流过大,在臂丛神经或腰丛神经阻滞时,穿刺针针尖在神经鞘外就可产生刺激,容易造成神经阻滞失败[4]。在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反复回抽无血方可注入局麻药。罗哌卡因具有明显运动与感觉分离的特点,能使小儿在无痛的情况下较早的活动肢体[6]。术前充分评估,术中严密观察是保证安全的关键。总之,单侧下肢手术采用单侧坐骨神经和股神经阻滞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尤其适用于高危或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与全身麻醉和其他麻醉方法相比,它明显减少了手术费用,特别是在保持患儿术后的活动能力,防止呼吸系统并发症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1]薛富善,主编.麻醉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4.
[2]张苏展,柳子明,主编.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58.
[3]马刚,马汉祥.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7):801.
[4]薛富善,主编.麻醉科特色治疗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61.
[5]寿红艳,郭献阳,李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小儿下肢手术〔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7,37(4):372-375.
[6]Wilton C.Levine,主编.麻省总医院临床麻醉手册〔M〕.王俊科,等,主译.第8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