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明 陈芳有 刘东民 胡北方 江西省宁都县中医院骨一科 342800
胫腓骨骨折是一种临床骨科中比较常见的多发病,该病在四肢骨折中的实际发病率相对较高。本文对胫腓骨骨折患者应用手法闭合复位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患有胫腓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2~86岁,平均年龄(43.9±1.5)岁;胫腓骨发生骨折时间1~17h,平均发生时间(5.4±0.7)h。治疗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21~88岁,平均年龄(43.7±1.4)岁;胫腓骨发生骨折时间1~15h,平均发生时间(5.2±0.8)h。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患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实施跟骨牵引治疗,牵引的重量应该控制在患者体质量的1/8左右,牵引治疗持续时间控制在1~3d,骨折达到复位程度后,用4~5kg维持牵引效果6周左右,对股四头肌和屈膝能力进行锻炼。
1.2.2 观察组治疗方式:在患者患肢的胫骨结节上缘位置作切口,长度在4cm左右,胫骨结节上方1.5cm处,在进钉点开口,顺行实施扩髓处理。选用合适髓内钉,在X光机透视状态下插入髓腔。当髓内钉头部接近而未穿过骨折端的时候实施手法复位,保证髓内钉能够沿髓腔顺利通过断端,再将髓内钉打入骨折远端8cm左右。按照由内侧向外侧的顺序安放2枚远端锁定螺钉,用手轻捶患肢足跟,向近端面加压,最后锁定近端螺钉。
1.3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开始负重时间、骨折完全愈合时间、胫腓骨骨折病情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对位对线表现良好,骨折线存在连续性骨痂,局部没有压痛、叩痛感,伤肢长度没有明显缩短,骨折成角在5°以下,膝关节屈伸能力受限程度不足15°,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能力受限程度不足5°;有效:对线对位效果尚可,骨折线略有模糊,伤肢的短缩程度不足2cm,成角在15°以下,膝关节活动能力受限程度在30°~45°,踝关节的屈伸能力受限程度在10°~15°;无效:骨折对位对线效果差,患肢短缩程度超过3cm,膝关节活动能力受限程度超过45°,踝关节伸屈活动能力受限程度超过15°,不能负重[1]。
1.5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均用SPSS18.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所得计量资料,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如果两组数据P值比较结果<0.05,则数据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1 开始负重时间和骨折完全愈合时间 对照组患者骨牵引方式治疗后(71.68±13.25)d可以负重,治疗后(115.84±17.40)d骨折达到完全愈合程度;治疗组患者手法闭合复位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技术联合治疗后(32.65±6.43)d可以负重,治疗后(85.17±10.29)d骨折达到完全愈合程度。两项观察指标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胫腓骨骨折病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胫腓骨骨折病情治疗效果比较〔n(%)〕
由于胫骨表面存在的软组织相对较少,中下1/3的血供情况相对较差,如果选取的治疗方法不恰当,会导致出现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邻近关节生理功能障碍等并发症[2]。带锁髓内钉固定是轴向型固定治疗技术的一种,该项技术主要具有强度高、硬度大、抗弯曲能力强、抗扭转性良好、手术产生创伤小、造成干扰小等几大优点。带锁髓内钉不仅仅可以使患者肢体的长度得以保持,对旋转功能进行控制,使断端之间的稳定性增强,且应力遮挡相对较小,骨折应力的传导效果更加理想。早期可实施静力固定,在晚期阶段可以改为动力固定的功能,是弹性固定的一种,对骨折端轴向加压作用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骨痂生长进行刺激,使愈合速度加快。由于带锁髓内钉固定与人体生理学特点更加符合,固定效果确实,患者离床进行功能锻炼时间较早,对骨折早期愈合具有帮助作用,也能有效地预防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3]。
[1]彭太平.中医骨伤科学〔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2.
[3]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