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杨国珍(综述),康 永,程玉钏(审校)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方剂研究所,太原 030012)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红花注射液是由红花经提取精制而成的黄红色至红棕色的灭菌水溶液,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症[1-2]及急性脑梗死[3]、各种颈椎病[4-5]、原发性痛经[6-7]等。然而,随着临床用途的不断扩大,红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有些反应还较为严重[8]。经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红花注射液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借鉴的过敏原相关研究方法及技术。该文就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红花注射液致敏反应的研究现状。
1.1临床报道 关于红花注射液过敏反应的临床报道很多,其过敏症状轻者如发热[9]、皮疹[10-11]、过敏性寒战[12]等,重者如急性哮喘[13]、过敏性休克[14]等。目前,初步推断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原因有:①患者的特殊体质容易对红花注射液产生过敏反应;②红花注射液作为中药注射剂,化学成分复杂,含有的大分子物质可作为抗原引起变态反应;③红花注射液在生产过程中未除尽的杂质、微粒、内毒素等致敏物质或是在生产、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成分改变或受到污染引起过敏反应;④红花黄色素作为红花注射液的有效成分之一,可能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关注[11,14-18]。
1.2病案分析 李茵等[19]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不良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判断47例患者应用红花注射液后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结果表明,中老年患者使用红花注射液易发生不良反应;原患疾病可能与红花注射液致敏有关。程鹏等[20]对51例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进行分析并指出,红花注射液超剂量使用和不恰当的配伍会导致不良反应;红花注射液中未除尽的杂质经静脉进入人体后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结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引起变态反应。李世荫等[21]认为中药中的大分子物质(蛋白、多肽、多糖等)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使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最终导致变态反应。曾聪彦等[8]对34例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得出,红花注射液中含有红花黄色素和红花苷等,也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变态反应,即患者使用红花后,在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当静脉注入红花注射液时,作为致敏原激活了细胞内的酶,释放出组胺样的活性物质引起变态反应。
张颖等[22]将红花注射液进行分离纯化后,通过建立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结果表明脂溶性的成分导致发生过敏反应的强度最大,并指出红花注射液所含的聚山梨酯80能够引起过敏反应。张潞等[23]通过全身主动过敏反应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试验,证明红花注射液具有致敏性且为Ⅰ型超敏反应,但是红花注射液的致敏性物质是蛋白类大分子还是其他类型物质,如多糖、色素或其他,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3.1中药注射液过敏物质 红花注射液过敏物质的试验方法和技术尚未成熟,可参考其他中药注射液的过敏物质指认方法,如王新彤[24]采用考马斯亮蓝法和三氯乙酸沉淀结合双缩脲法对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蛋白的含量进行研究,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与分子排阻色谱法分析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获知其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3×103~17×103,将SDS-PAGE中获得的蛋白胶点进行酶解,然后进行质谱分析,得到一级肽段信息;曾姣丽等[25]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和免疫指纹图谱法对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的致敏性进行研究,最终确定黄芩苷为其致敏原;胡昌勤等[26]利用超滤等方法从含丹参的中药注射液中提取大分子抗原活性杂质,采用豚鼠主动过敏实验和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考证该类杂质的致敏性,并建立ELISA法用于含丹参的中药注射剂中残留抗原的检测;屈会化等[27]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中药注射液致敏物质的思路,利用免疫芯片技术从中药注射剂多组分体系中鉴定、判断及分离寻找小分子半抗原或致敏成分。
3.2食物中过敏物质 食品如小麦、番茄、花粉、牛奶、海产品等可引起过敏反应,可借鉴其致敏物质的分析,确认方法。Sotkovsky等[28]利用超滤、等电聚焦电泳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小麦面粉中水/盐溶性提取物,用对面粉过敏的患者的混合血清进行免疫印迹试验定位致敏蛋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得到27种可能的面粉致敏性蛋白,其中7种是新发现物质。López-Matas等[29]对6种番茄中致敏原进行指认并测定各致敏物质的含量,利用液质联用/质谱鉴定番茄提取物中的Lyc e 3和渗调蛋白样蛋白,免疫印迹法定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2A,直接ELISA法评价番茄提取物刺激机体所产生的特异性IgE,结果发现Lyc e 3在6种番茄中均存在,且含量最高,渗调蛋白样蛋白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2A也是较为常见的番茄过敏物质。孟光等[30]对椰子花粉过敏原进行研究,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对过敏原进行初步分离纯化,用SDS-PAGE进一步分离过敏原并测定其分子量,免疫印迹法鉴定和检测变应原,结果显示,粗提液有10个蛋白条带,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3,16×103,14×103的蛋白为主要变应原。常艳敏等[31]研究牛奶中的过敏物质,利用等电点沉淀、凝胶层析和分子筛等技术纯化牛奶中过敏组分,SDS-PAGE鉴定蛋白纯度,采用双抗夹心-ELISA鉴定免疫活性,得知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质为主要过敏原。张轶群[32]采用改良硫酸铵沉淀法(浓度不同,pH相同的硫酸铵溶液),结合电泳切胶回收法,对海产品过敏原进行纯化。另外,对传统的免疫芯片进行修饰并制备三维芯片来检测海产品中的过敏原。
红花作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其注射液形式经静脉给药后药效发挥迅速,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红花注射液的过敏反应日益严重。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最新公布的不良反应通报[33],仅2012年,以红花为主要成分的红花注射液,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的病例报告数共计3306例,严重病例报告154例。基于如此严峻的不良反应现状,仅仅通过临床报道过敏病例和病案分析推断致敏原可能的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最基本的致敏物质基础研究开始,但目前针对红花注射液过敏物质的实验性研究所查到的文献很少,其致敏原的分析及确认工作亟待开展。
国内外研究过敏物质研究方法和手段已较为成熟,应参照已有技术并结合红花注射液自身成分的特点进行探索,逐步建立并完善红花注射液过敏原的分离、纯化、检测的体系,明确其过敏物质基础及致敏含量限度等信息,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为使用单位提供更安全的红花注射液应用规范。
[1] 曹正喜.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2):108-108.
[2] 劳兆友.红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血脂症10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2(6):318-319.
[3] 赵江.红花注射液治疗68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12):146-147.
[4] 瞿泽祥,李鸿.红花注射液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33(3):312-313.
[5] 李同军.推拿加红花注射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8例[J].中医药学报,2003,31(1):34-34.
[6] 韦冰,吴铿.红花注射液治疗原发性痛经90例[J].中药材,2000,23(7):430-431.
[7] 张利梅,翁双燕.红花注射液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32-1322.
[8] 曾聪彦,梅全喜.34例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20):1574-1576.
[9] 张祝.红花注射液致发热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2):1563-1563.
[10] 董娜,杨慧.红花注射液致全身过敏性皮疹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378-1378.
[11] 李波.红花注射液致过敏性皮疹1例[J].新医学,2007,38(7):423.
[12] 侯建国,孙光兴,毛俊国,等.红花注射液过敏性寒战一例[J].新医学,2011,42(9):602-602.
[13] 于峰.红花注射液过敏引起急性哮喘1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20):114-114.
[14] 杨桂红,徐晓芹,张晓娟.红花注射液过敏性休克1例[J].河北中医,2011,33(13):2055-2055.
[15] 赵兰芬,曹猛,陈鸿.1例静脉滴注红花注射液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7):42-42.
[16] 王辉,王艳丽.红花注射液引起变态反应1例[J].河北中医,2011,33(1):62-62.
[17] 赵丹英,曹良德,盖菁菁,等.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用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1):967-967.
[18] 李慧,尹晓飞.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致皮疹1例[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4):189-189.
[19] 李茵,于高路.47例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事,2007,21(4):279-281.
[20] 程鹏,武超,师佩兰,等.51例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40-42.
[21] 李世荫,周劲松.中药的变态反应[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2,11(6):318-325.
[22] 张颖,张志伟,朱青,等.红花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9,25(4):514-517.
[23] 张潞,岳永花,程玉钏,等.红花注射液致Ⅰ型过敏反应实验[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1319-1321.
[24] 王新彤.清开灵注射液中大分子蛋白的检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5] 曾姣丽,贺福元,唐昱,等.双黄连注射剂中黄芩苷致敏原性的研究[J].中药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102-106.
[26] 胡昌勤,许明哲,马越,等.含丹参的中药注射液中过敏性杂质的检测[J].药学学报,2008,43(5):518-522.
[27] 屈会化,赵琰,王庆国.利用免疫芯片技术筛查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23-25.
[28] Sotkovsky P,Sklenar J, Halada P,etal.A new approach to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 flour allergens[J].Clin Exp Allergy,2011,41(7):1031-1043.
[29] López-Matas Má,Larramendi CH,Ferrer A,etal.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omato allergens: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six different varieties[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1,106(3):230-238.
[30] 孟光,李春林,刘志刚,等.椰子花粉过敏原的分离、鉴定与纯化[J].免疫学杂志,2009,25(1):20-22.
[31] 常艳敏,陈寅,林书翔,等.牛奶过敏原制备方法的研究和免疫活性鉴别[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24(4):297-300.
[32] 张轶群.海产品过敏原免疫芯片检测方法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3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5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R].红花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问题,20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