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炭疽病菌产毒条件优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2014-03-08 06:21*
中国蔬菜 2014年5期
关键词:胚根炭疽抑制率

*

(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

西瓜炭疽病菌产毒条件优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唐爽爽1刘志恒1*余朝阁1郑 川1李健冰1赵廷昌2

(1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

针对西瓜炭疽病菌进行了产毒条件优化、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理化性质测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条件对病原菌粗毒素活性的影响不同,pH值为6的Richard培养液产生的粗毒素的生物活性最强,培养温度25 ℃、黑暗条件下持续振荡培养20 d为最佳产毒条件。粗毒素接种西瓜茎蔓可产生与病菌作用相同的发病症状,对种子胚根生长及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对幼苗有致萎作用,说明该粗毒素是西瓜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子。以病菌粗毒素接种10种供试植物,其中甜瓜、西葫芦及草莓发病症状明显,而番茄、茄子及辣椒均未见发病症状。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理化性质

西瓜(Citrullus lanatus Matsum.et Nakai)为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其果瓤脆多汁,堪称“瓜中之王”。西瓜炭疽病由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Arx〕引起,在全世界西瓜产区几乎均有发生,以湿润地区较为普遍。在我国辽宁省西瓜生产上,病害的影响历年均居高不下,其中炭疽病的危害尤为严重。

毒素是植物病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是植物病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有毒物质。关于炭疽病菌毒素国内外曾有报道(Frantzen et al.,1982;张广民 等,1995),但至今尚未见有关西瓜炭疽病菌毒素的研究报道,为此笔者对西瓜炭疽病菌毒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产毒条件、提高毒素毒性的方法,为进一步进行西瓜炭疽病菌毒素的致病机制等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西瓜炭疽病标样于2012年8月采自沈阳新民市、营口盖州市和阜新彰武县。按常规组织分离方法(方中达,1998)分离病菌,经纯化及单孢分离获得病菌纯培养,保存备用。

1.2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滤液的制备

将供试西瓜炭疽病菌株移至PS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10 d后,在长势均匀的菌落边缘打取直径8 mm的菌饼。挑取5块菌饼接种于装有100 mL培养液的250 mL三角瓶中,25 ℃恒温黑暗条件下摇床振荡(150 r·min-1)培养20 d。将培养液先用8层无菌纱布滤去菌丝体,再用0.45 µm微孔膜加压抽滤,获得无菌滤液。将无菌滤液经8 ℃,8 000 r·min-1离心20 min,上清液即为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徐凌飞 等,2009)。置于4 ℃下保存,备用。

1.3 产毒条件研究

1.3.1 不同培养液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试验选用5种培养液,pH值均调至7。

PS培养液:马铃薯200 g,蔗糖20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PD培养液: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Richard培养液:KNO310 g,KH2PO45 g,MgSO4·7H2O 2.5 g,FeCl30.02 g,蔗糖50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Fries培养液:NaCl 0.1 g,KH2PO41.0 g,NH4NO31.0 g,MgSO4·7H2O 0.5 g,CaCl20.1 g,酒石酸铵5 g,酵母浸膏1.0 g,蔗糖30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Czapek培养液:NaNO32 g,K2HPO41 g,KCl 0.5 g,MgSO4·7H2O 0.5 g,FeSO40.01 g,蔗糖30 g,加蒸馏水至1 000 mL。

以上5种培养液分别接菌后,在25 ℃恒温黑暗条件下摇床持续振荡培养20 d。用1.2方法制备并提取粗毒素,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和种子萌发抑制法,比较不同培养液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3.2 不同培养时间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Richard培养液接菌后,设置培养时间5、10、15、20、25 d和30 d共6个处理,25 ℃恒温黑暗条件下摇床持续振荡培养。用1.2方法制备并提取粗毒素,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和种子萌发抑制法,比较不同培养时间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3.3 不同pH值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将Richard培养液的pH值设置3、4、5、6、7、8、9、10、11共9个梯度,培养液接菌后,25℃恒温黑暗条件下摇床持续振荡培养20 d(蒋继志等,2009)。用1.2方法制备并提取粗毒素,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和种子萌发抑制法,比较不同pH值对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3.4 不同温度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Richard培养液接菌后,设置5、10、15、20、25、30 ℃和35 ℃共7个温度梯度,黑暗条件下摇床持续振荡培养20 d。用1.2方法制备并提取粗毒素,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和种子萌发抑制法,比较不同温度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3.5 不同光照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Richard培养液接菌后,设置光照、黑暗、光暗交替(光照12 h/黑暗12 h)共3个处理(Leach & Trione,1965;Smith & Fergus,1971),25 ℃恒温条件下摇床持续振荡培养20 d。用1.2方法制备并提取粗毒素,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和种子萌发抑制法,比较不同光照条件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3.6 不同振荡条件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Richard培养液接菌后,设置静置、间歇振荡(12 h静止/12 h振荡)、持续振荡3个处理,25℃恒温黑暗条件下摇床培养20 d。用1.2方法制备并提取粗毒素,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和种子萌发抑制法,比较不同通气量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3.7 接菌数量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分别向Richard培养液中接种1、3、5块和7块直径8 mm的菌饼(李小波 等,2010),25 ℃恒温黑暗条件下摇床持续振荡培养20 d。用1.2方法制备并提取粗毒素,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和种子萌发抑制法,比较不同接菌数量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4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

1.4.1 茎蔓针刺接种测定法 用无菌水清洗西瓜植株上的健康茎蔓,采用针刺法将浸有1 mL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脱脂棉覆盖在伤口上,25 ℃保湿培养,96 h后观察茎蔓处理部位的病变情况。以空白培养液为对照。

1.4.2 幼苗浸渍致萎测定法 取生长一致3叶期约7 cm高的西瓜幼苗,无菌水清洗根部后移入盛有5 mL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试管中,置于25 ℃恒温培养,以空白培养液为对照。36 h后观察幼苗致萎情况(潘阳 等,2011)。

1.4.3 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 将西瓜种子用0.1%升汞消毒1 min,无菌水清洗3次后置于含有无菌水的灭菌滤纸上,于25 ℃保湿培养、催芽。待48 h西瓜种子芽长1~2 mm时,将其置于铺有2层灭菌滤纸(滤纸上浸含10 mL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培养皿中,每皿30粒,25 ℃恒温培养。以无菌水为对照。96 h后测量种子胚根长度,计算胚根生长抑制率。每处理3次重复。

1.4.4 种子萌发抑制法 取消毒后的西瓜种子于40℃水中浸泡1 h,将其置于铺有2层灭菌滤纸(滤纸上浸含10 mL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培养皿中,每皿30粒,25 ℃恒温培养。以无菌水为对照。96 h后测其萌发率,计算种子萌发抑制率。每处理3次重复。

1.4.5 不同植物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敏感性测定

分别选取茄子、番茄、辣椒、西瓜、甜瓜、黄瓜、南瓜、西葫芦、草莓和山药10种幼苗,采用针刺法进行处理,将浸有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脱脂棉覆盖于经针刺处理的各种植株叶片上,25 ℃保湿培养,96 h后观察叶片针刺部位发病情况(陆宁海等,2007)。以空白培养液为对照。

1.5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性质的初步测定

1.5.1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提纯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培养液于50 ℃旋转蒸发浓缩至原体积的1/10,将浓缩后的培养液分别加等体积的甲醇、乙醇、氯仿、乙酸乙酯和丙酮,萃取3次,得到萃取相和水相。合并3次萃取液,于60 ℃下减压蒸干,用蒸馏水恢复至原液的体积。将各萃取有机相和水相部分进行生物活性测定。

1.5.2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原液中蛋白质及非蛋白质部分毒性测定 向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中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静置3 h,沉淀大分子蛋白质类物质,离心得沉淀蛋白质和上清非蛋白质组分。将蛋白质部分蒸馏水回溶,非蛋白质部分旋转蒸发除去乙醇,分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刘守安 等,2007)。

1.5.3 热处理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经高温(121 ℃)、高压(0.103 MPa)处理20 min后取样,以未经任何处理的粗毒素作对照,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比较热处理对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5.4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不同浓度对毒性的影响将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用无菌水稀释为原浓度的10%、20%、33.3%、50%和100%(黄秀萍 等,2012),采用种子胚根生长抑制法比较不同浓度对粗毒素生物活性的影响。每处理3次重复。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试验数据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毒条件研究

2.1.1 不同培养液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采用西瓜种子胚根生长抑制率和种子萌发抑制率的方法测定,抑制率越大则表示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越高。西瓜炭疽病菌在供试的5种培养液中均能产生粗毒素,但以Richard培养液中产生的粗毒素毒性最强,对西瓜种子胚根生长抑制率达到92.38%,种子萌发抑制率达到93.98%。Fries和Czapek培养液中粗毒素活性次之,PD培养液与PS培养液的粗毒素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弱(表1)。结果表明,Richard培养液对于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产生为最佳,毒性显著高于供试的其他4种培养液,故后续试验均采用Richard培养液进行不同处理条件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影响的测定。

表1不同培养液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2.1.2 不同培养时间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Richard培养液25 ℃暗培养,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毒性逐渐增加,至20 d时达到高峰,而后下降。培养5 d时种子胚根生长抑制率为8.68%;培养20 d时胚根生长抑制率及种子萌发抑制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92.38%和93.98%;培养25 d时胚根生长抑制率下降至81.26%,而培养30 d时胚根生长抑制率降至70.94%。因此,西瓜炭疽病菌产毒培养时间以20 d为最佳(图1)。

图1不同培养时间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2.1.3 不同pH值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pH值 3~6时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毒性随pH值的增长而增强,在pH 值6时抑制率最大,胚根生长抑制率为96.52%,种子萌发抑制率为96.80%;其后毒性随pH值的增长而下降,在pH 值11时毒性达到最低,胚根生长抑制率为10.17%,种子萌发抑制率为8.58%。可见弱酸性适宜产毒,而偏酸或偏碱条件均不适宜产毒。西瓜炭疽病菌产毒最适pH值为6。

2.1.4 不同温度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西瓜炭疽病菌在Richard培养液5~35 ℃之间均可产毒,5~25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病菌粗毒素的毒性不断增强,25 ℃时达到高峰,胚根生长抑制率为92.38%,种子萌发抑制率为93.98%;而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病菌粗毒素的毒性随之下降,35℃时胚根生长抑制率降至45.67%,种子萌发抑制率降至42.89%(图3)。因此,西瓜炭疽病菌产毒的最适温度为25 ℃。

图2不同pH值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图3不同培养温度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2.1.5 不同光照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图4表明,光照对西瓜炭疽病菌产毒具有抑制作用,此处理下胚根生长抑制率为75.89%,种子萌发抑制率为81.11%。光暗交替条件抑制作用次之,而黑暗条件为产毒最适条件,胚根生长抑制率为92.38%,种子萌发抑制率为93.98%。

2.1.6 不同振荡条件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振荡条件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差异显著。持续振荡最适于西瓜炭疽病菌毒素的产生;间歇振荡培养条件下,病菌产毒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静置条件则不利于病菌产毒,此处理下胚根生长抑制率仅为33.56%,种子萌发抑制率为35.22%(图5)。

2.1.7 不同接菌数量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由图6可知,在Richard培养液中接菌数量从1块到5块不断增加时,胚根生长抑制率及种子萌发抑制率逐渐上升,接菌数量为5块时抑制率达到最高。7块时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是菌碟数量太多导致培养液营养供应不足,致使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有所下降。

图4不同光照条件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图5不同振荡条件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图6不同接菌数量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的影响

2.2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茎蔓针刺接种测定试验发现,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接种到有针刺伤口的西瓜茎蔓后,可致西瓜茎蔓产生长条形或梭形斑,边缘褐色至深褐色,中部颜色较浅,病斑明显凹陷(图7),而对照则无症状出现。由此表明,病菌粗毒素对茎蔓有致病作用。其结果为毒素是西瓜炭疽病菌侵染过程中的主要致病因子提供了佐证。

图7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处理后茎蔓症状

幼苗浸渍致萎测定法表明,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可对西瓜幼苗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粗毒素处理24 h后,西瓜幼苗叶片开始卷曲萎蔫,36 h后经粗毒素处理的西瓜幼苗完全脱水萎蔫致死。而空白培养液对照的西瓜幼苗无萎蔫致死现象(图8)。

图8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处理后幼苗萎蔫

种子胚根抑制法测定结果表明,西瓜种子在无菌水对照中正常生长,胚根发育良好,在粗毒素处理中胚根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胚根生长抑制率可达92.38%(图9)。

图9粗毒素对西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

种子萌发抑制法测定结果表明,西瓜种子在无菌水对照中萌发率良好,在粗毒素处理中萌发率受到严重抑制,种子萌发抑制率可达93.98%。

不同植物敏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在10种供试植物中,西瓜、甜瓜、黄瓜、南瓜、西葫芦、草莓及山药发病症状明显,而茄子、辣椒、番茄均不发病,无病斑。该结果与采用菌饼和孢子悬浮液接种结果一致。

2.3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性质的初步测定

2.3.1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提纯 试验结果表明,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不溶于乙酸乙酯、氯仿,由此推断该类毒素是一类极性物质。将初步纯化的粗毒素蒸馏水回溶后处理西瓜茎蔓,96 h后即表现症状,对照无发病症状,证明初步纯化的粗毒素具有活性,可产生致病作用。

2.3.2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原液中蛋白质及非蛋白质部分毒性测定 试验结果表明,非蛋白质组分处理西瓜茎蔓,96 h后即表现症状,胚根生长抑制率为90.86%。而蛋白质组分处理西瓜茎蔓后无发病症状且对胚根生长无抑制作用,初步推测该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中起致病作用的是一种非蛋白质。

2.3.3 热处理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影响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经高温(121 ℃)、高压(0.103 MPa)处理20 min后毒性无显著差异,胚根生长抑制率为89.38%,说明该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的热稳定性较高。

2.3.4 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浓度对毒性的影响 将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按一定浓度稀释后,其毒性发生明显的变化,当粗毒素稀释为原浓度的10%、20%、33.3%、50%和100%时,胚根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4%、27.32%、41.46%、64.94%、92.38%。即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毒性增强,反之毒性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病原真菌在寄主体外产毒量与培养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并且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报道。Richard培养液适宜水稻纹枯病菌和立枯丝核菌产毒(徐敬友 等,2004),本试验结果与其一致。大多数真菌需培养10~20 d可达到最大产毒量(鲁绍琴等,2006),有的真菌则需更长时间(杨军玉 等,2000),本试验中西瓜炭疽病菌的最佳产毒时间为20 d。在培养20 d后毒素产量反而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株生长缺少营养,故产毒量减少,还可能是由于积累其他代谢物质而抑制了毒素的产生。万佐玺等(2001)确定了链格孢菌的最适产毒温度为25 ℃,且大部分真菌的最佳产毒温度均为25 ℃左右(彭建华 等,2009),与本试验所得结果基本吻合。蒋继志等(2009)研究表明pH值为中性或接近中性环境最佳,例如适宜晚疫病粗毒素培养的条件为pH值 6~7(邢宇俊和程智慧,2006)。而有些嗜酸或嗜碱性病菌可能例外(叶茂 等,2001),本试验中西瓜炭疽病菌的产毒最佳pH值为6,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至于光照的影响,则无明显规律,有些真菌如大豆根腐病菌在光照条件下产毒量大(台莲梅和许艳丽,2004),有些真菌如大蒜白腐病菌则在黑暗条件下产毒量大(张林青和程智慧,2008),本试验中病菌在黑暗下产毒最多,可能因真菌种类及生长习性而异或光照有时易造成某种病菌的毒素分解。本试验中持续振荡培养下产毒最多,可能因为通气量较多,菌丝结团成球。而在静置条件下病菌在培养液表面形成厚厚的菌丝,且覆盖住孢子,通气量较少,故产毒量较少(李永灿 等,2013)。本试验中接菌数量从1块到5块增加,产毒量随之上升,当接菌数量为5块时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毒性达到最高,但7块时又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是接菌数量太多导致培养液营养供应不足,致使毒性有所下降。可见适宜的培养条件对毒素高产有较大影响。

不同植物对病菌毒素的敏感性不同(陆宁海等,2006),在供试的10种植物中,葫芦科植物对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比较敏感,草莓和山药也可发病,但茄子、辣椒、番茄等3种茄科植物均不敏感,无发病症状。因此可以利用和茄科植物轮作倒茬来减轻西瓜炭疽病的为害,同时应将西瓜与其他葫芦科植物以及草莓、山药等分散种植,避免植株间相互感染,加重病害的传播蔓延。

本试验中,西瓜炭疽病菌可产生有致病力的毒素,可致西瓜茎蔓产生类似于病原菌侵染形成的症状。该毒素经高温(121 ℃)、高压(0.103 MPa)处理20 min后毒性基本没有变化,可溶于水。该结果与刘慧和袁世斌(2002)报道的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s(Penz.) Sacc. f. sp. cuscutae Chang〕可产生有致病力且溶于水的毒素,粗毒素液热稳定性较高,经100 ℃处理30 min后致病率无明显下降的结果较为一致。与刘守安等(2007)报道的茶炭疽病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可产生有致病力的外毒素,引起叶片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的症状,热稳定性较高,是一种易溶于水的非蛋白类物质的结果相吻合。与欧阳丰等(1993)报道的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 Butler et Bisby)中可纯化出一种多聚糖类毒素,热稳定性较高,高温蒸煮不改变其活性,毒素能使辣椒幼苗致萎,叶片受到毒害形成的坏死斑类似于病菌侵染形成的症状的结果相符合。与王敬文(1986)报道的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毒素是一种溶于水的大分子物质,热稳定性高的结果较为相似。本试验初步推测西瓜炭疽病菌粗毒素中起致病作用的是一种非蛋白质物质,该结果与曲玲和曹有龙(2004)报道的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s Penz.)产生的毒素中起致病作用的是一种蛋白聚糖类物质的结果不一致,至于具体组分及其理化性质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

本试验首次针对西瓜炭疽病菌的产毒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探明了产毒的最佳条件,并进行了粗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理化性质的初步测定,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毒素活性组分、致病机理及利用毒素进行抗病品种筛选等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方中达.1998.植病研究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427.

黄秀萍,郭文硕,陈全助,谢婉凤,叶小真,张大龙.2012.雷公藤角斑病菌产毒条件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32(4):350-354.

蒋继志,李向彬,桂春爽,王岩.2009.石楠拟盘多毛孢毒素产生条件初探.微生物学通报,36(1):46-50.

李小波,康立功,路盼,张贺,李景富.2010.番茄叶霉病菌产毒条件研究.植物保护,36(1):83-86.

李永灿,余文贵,陈怀谷,赵丽萍,赵统敏,李伟,杨玛丽.2013.番茄灰霉病菌产毒条件优化.江苏农业科学,41(5):94-96.

刘慧,袁世斌.2002.胶孢炭疽菌菟丝子专化型毒素的初步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3):246-248.

刘守安,韩宝瑜,付建玉,崔林,李刚.2007.茶炭疽病菌毒素的致病活性及理化性质初探.茶叶科学,27(2):153-158.

陆宁海,齐尚红,吴利民,徐瑞富.2006.番茄褐斑病菌产毒培养条件及其毒素的致病范围.微生物学杂志,26(4):36-38.

陆宁海,吴利民,田雪亮,张定发.2007.黄瓜褐斑病菌的产毒培养条件及其毒素的致病范围.辽宁农业科学,(3):42-43.

鲁绍琴,杨斌,付惠,罗开华.2006.泽兰尾孢菌的产毒培养与毒素提取.西南林学院学报,26(2):40-43.

欧阳丰,谢丙炎,欧阳本友,刘富春.1993.辣椒炭疽病菌毒素.真菌学报,12(4):289-296.

潘阳,朱晓峰,王媛媛,段玉玺,陈立杰.2011.大豆毛口壳叶斑病菌产毒素的研究.植物病理学报,41(6):596-603.

彭建华,郑春耀,潘羡心,李超萍,蔡吉苗,黄贵修.2009.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强致病菌株的筛选及产毒条件优化.热带作物学报,30(4):520-524.

曲玲,曹有龙.2004.枸杞炭疽病菌毒素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30(5):65-68.

台莲梅,许艳丽.2004.大豆根腐病菌生长及产生毒素的条件筛选.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6(4):71-73.

万佐玺,强胜,徐尚成,沈振国,董云发.2001.链格孢菌的产毒培养条件及其毒素的致病范围.中国生物防治,17(1):10-15.

王敬文.1986.普通油茶炭疽病菌体外产生的毒素.植物保护学报,13(3):151-157.

邢宇俊,程智慧.2006.培养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产生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34(3):89-92.

徐敬友,张华东,张红,童蕴慧,徐艳,陈夕军,纪兆林.2004.立枯丝核菌毒素的产生及与致病力的关系.扬州大学学报,25(2):61-64.

徐凌飞,赵竑博,马锋旺.2009.梨黑星病菌产毒条件及毒素毒性检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36(1):7-12.

杨军玉,臧少先,刘淑香.2000.玉米黄斑病菌产毒条件及毒素稳定性研究.玉米科学,8(4):82-84.

叶茂,罗宽,何昆,王明旭,梁骥.2001.毛竹枯梢病病原菌产毒条件及其对植物的影响.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7(6):449-452.

张广民,王智发,刘延荣,张修国,姜金明. 1995. 烟草低头黑病菌培养滤液对烟草毒性及作用特性的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6(2):131-136.

张林青,程智慧.2008.大蒜白腐病病原菌产毒素培养条件的优化.园艺学报,35(6):841-846.

Frantzen M M,Johnson L B,Stuteville D L. 1982.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phytotoxic polysaccharides produced in vitro by Colletotrichum trifolli. Phytopathology(72):568-573.

Leach C M,Trione E J.1965.An action spectrum for light induced sporulation in the fungus Ascochyta pisi.Plant Physiology,40(5):808- 812.

Smith D H,Fergus C L.1971.Effect of light intensity on sporulation of Botryosphaeria ribis.Mycopathologia et Mycologia Applicata,45(3-4):311-315.

Toxin-producing Condition Optimiz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Determination of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TANG Shuang-shuang1,LIU Zhi-heng1*,YU Zhao-ge1,ZHENG Chuan1,LI Jian-bing1,ZHAO Tingchang2

(1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Liaoning,China;2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193,China)

Toxin-producing condition optimiz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rude toxin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its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carried out on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had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pathogenic toxin activity. The Richard culture medium with pH 6 ,culture temperature at 25℃,in dark,and shaking continuously for 20 d were the best toxin-producing conditions. The watermelon stem inoculated by crude toxin could produce the same acute symptom as the bacteria did,which had inhibitory effect on seed radicle growth and seed germination; and also a collapsing role on seedling. That toxin is the main pathogenic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watermelon anthrax bacteria infection. Among the 10 kinds of selected plants inoculated by crude toxin,the symptoms of muskmelon,summer squash and strawberry were significant,while no symptoms were seen on tomato,eggplant and pepper.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Crude toxin; Biological activit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唐爽爽,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805141919@qq.com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刘志恒,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lzhh1954@163.com

2013-10-30 ;接受日期:2014-03-03

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26)

猜你喜欢
胚根炭疽抑制率
双酶水解鱼鳞蛋白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研究
血栓弹力图评估PCI后氯吡格雷不敏感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外源激素IAA对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不同引发剂对番茄、茄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玉米自交系与杂交种苗期根和叶的相关关系分析
日本荚蒾叶片中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物的提取工艺优化*
17个玉米品种的不同器官对生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