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播分离背景下主持人职业发展方向探索

2014-03-07 14:10蔡晨
今传媒 2014年3期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

蔡晨

摘 要:在目前国内制播分离模式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进入民营节目制作公司的就业机会增多,但是,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导致制作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也与传统的电视台有所不同。笔者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实习生,通过在某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实践,以及观察其与合作方——某地面电视台,在制播分离模式下的合作方式,得出了一些本专业人才在此新形势下发展方向的心得。

关键词:制播分离;播音主持专业;节目制作机构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3-0117-04

把《中国好声音》作为2012年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应该不会遭到任何质疑。它不仅为浙江卫视奠定了在国内娱乐类电视节目中“顶级剑客”的江湖地位,更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商业模板。这档创下传奇收视率和惊人影响力的节目全部在上海录制,其制作团队——上海灿星制作公司隶属于星空卫视。

不同于传统电视台“自产自销”的节目形态,制作与播出分属两个机构的《中国好声音》,也被业内形容为“一档真正意义上的制作与播出分离模式”。

21世纪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最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有“制播分离”之说,它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末,国家出台了广电产业经营改革的“82号文件”,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网台分离分营;电视与广播、有线与无线合并经营;停止四级广电办台。其中“网台分离分营”指的就是负责节目制作的机构和负责节目传输的机构分离经营管理,即在现有体制下的“制播分离”模式。

与此同时,由私营影视机构承担电视节目生产的“制播分离”开始了最初的尝试,但是由于电视媒体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行业,在现有政策环境条件下运作定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存在操作层面的问题。尝试改革的结果会有很大的未知性。

媒介研究专家胡正荣教授认为:引进广告之后中国电视进一步走向市场的重大标志就是“制播分离”,也被称作中国广电经济产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电视节目的制播改革......绝不只是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简单分家,它必将带来广电产业的重大变革。

“制播分离”对于整个广电传媒行业来说都是“兹事体大”,更是深刻影响着广电系统的方方面面。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作为广播电视行业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之一,在面对制播分离模式不断发展成熟的新形势下,应当找准自身定位,提高自身素质来顺应改革浪潮。本文在个人实践与观察的基础上,浅谈地方电视台制播分离模式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民营节目制作机构的素质要求。

一、关于“制播分离”的认识

(一)“制播分离”的概念及借鉴经验

“制播分离”的概念起源于英国,英文Commission。是指广播电视传播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作人或独立制作公司来制作。21世纪初随着我国政经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制播分离”一词也被业界广泛应用。

1996年英国BBC掌门人博特,对BBC进行改组实行垂直一体化管理,成立了包括36个节目部、4000名员工组成的“节目制作董事会”专注于节目的制作;同时将负责节目规划,频道规划人员、编排人员和播出人员组建为“广播董事会”专注于负责节目的委托、播报等工作;即引入“制播分离”概念,于1997年开始运作。在这一年里,又成立了“独立公司委托小组”,专注于独立制作公司或个人的节目委托和购买。此时的BBC已建立起了节目委托、编排播出和节目制作的独立行权部门,实行并列分权,独立管理,互相合作的经营管理架构。并且节目编排播出部门拥有挑选节目的权力,并不局限在BBC内部挑选节目,这就给内部节目制作人带来了竞争压力。这就是被广为称道的英国BBC“制播分离”的经验。

BBC的改革其中就要求独立制作公司提供的非新闻类节目,不低于25%且必须做到。于是就有了后来众多的独立节目制作公司的蓬勃发展。BBC推行“制播分离”模式改善效率低下、人员臃肿、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对新节目的生产模式做出的巨大革新,同时为电视传媒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内地面频道制播分离现状

1.国内地面频道之困

如今,当老百姓打开电视机,手持遥控器的时候,一般都能收看到这样一些电视频道:首先是央视,10多个频道几乎覆盖了所有专业频道的划分,这还不算付费频道;其次是各地的卫视,比如排名靠前的江苏、浙江、湖南、东方(上海)、北京等,又是数十个频道;其三是10个左右本省的地面频道,比如重庆就有15个地面频道,几乎是照搬央视的频道划分但又有所延展;江西也有包括教育台在内的7个地面频道;最后是城市电视台,即便是县一级的电视台也会开出3、4个频道。如果再加上诸如健康、动画、气象、纪实等一些专业频道,每个家庭几乎都能有近百个频道掌控在手中的遥控器里。

在近百个频道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就是地面频道普遍的生存空间,现实而残酷。

从各个频道的节目结构来看,新闻、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是各级电视台生存的“三驾马车”。而央视及各卫视手上掌握着主要的全国性的时政新闻资源、电视剧资源,且他们财大气粗的在娱乐节目上的大投入和高回报,地面电视台也只是能望洋兴叹。而受人、财、物等资源所限的娱乐节目,更是地面电视台的短板。

一方面是众多电视频道在收视率上的白热化争夺,而另一方面则是紧随收视率而来的广告收益,于是,势单力薄的地面频道面临着节目收视和广告经营的双重压力。

地面电视台频道的收视率走势不乐观,也是由于节目投入小,人才相对匮乏,节目形态创新难所造成的。据相关数据统计,在35个中心城市组中,只有8个城市地面电视台收视率有所提升,超过80%的城市地面电视台收视率下降,有不足四成的城市地面电视台频道能够进入本地收视前三位——节目收视不及央视和卫视,内容上缺乏创新,直接导致地面频道的广告被卫视抢占。广告收入的持续减少,在节目制作上难有新的投入,频道收视率又下降,从而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很多地面电视台频道在发展上陷入困境。

胡正荣教授指出:“前店后厂”式的小作坊生产模式是“自产自销、自娱自乐、自生自灭”,因此急需改变这种“自制自播”的模式,来实现制播分离。

那么,地面频道的出路在哪?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等问题,是目前我国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体制,导致了地面频道分布散、实力小,难以做大做强。反观区域的阻隔又何尝不是为地面电视频道提供了市场合作条件呢。假设有一个机构能够整合地面频道的资源,运用市场运作得到的资金支持,制作出优质的电视节目与相互合作的地面频道共享,改变同一个区域看不到其他区域非上星的节目状况,那么或许能够解决今日地面频道之困境。

2.国内地面频道制播分离模式浅析

目前,国内制播分离的节目制作形式主要有两种:委托制作与节目外购。委托制作是电视台参与投资,参与选题,委托独立制作公司或个人制作节目,版权电视台独享或者与节目制作公司共享。

目前,电视剧、娱乐、音乐、体育、生活等意识形态偏弱而经营性不强的节目,是委托制的主要制作节目。栏目委托制作模式,是中央电视台近年为业内提供的另一个可供参考的模板,实行的是内部栏目委托制作。从原节目制作体制中,适当选择娱乐类、体育类、科教类、文艺类、纪录片等类型的栏目或节目,先交由本台属企业承担制作,最终推行社会化栏目委托制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找有实力、高水准的社会制作单位,将相关栏目或节目交与其制作,并实行节目市场招标采购,由中央电视台审查播出,从而逐步实现电视节目制作社会化。

节目外购是电视台向独立制作公司或个人选择性的购买其选题、制作、投资的节目,双方是纯买卖关系。目前大部分省级以下电视台较多采用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制节目供应不足的问题。大量外购节目主要集中在影视、娱乐、生活、体育等频道,这些节目通常是直接使用,较少改动。本文所讨论的地面频道就是采取这种模式,与民营节目制作机构进行合作。

事实上,国内各级广播电视传媒在制播分离体制改革尝试中已经进入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级广电集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已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结合内部条件,正进行着适应性改革。本文中所论述的地面频道,在制播分离的道路上也同样做了诸多尝试。

二、民营节目制作机构面临哪些机遇和瓶颈

(一)制播分离的政策环境及现实状况

制播分离模式的出现,造就了光线、华谊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民营影视节目制作公司。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这场改革初试中制播双方的关系未能完全理顺。

目前在制播双方中的“播”是强势,“制”还处于弱势。使得一些大型民营影视节目制作单位相继减少或者退出广电节目制作,转而开拓电影市场。相对于国有制作单位的“小姐身”,外部制作单位则一直在“丫鬟命”的非对等身份下寻找生存空间。笔者实习所在的民营节目制作机构,作为一家规模较小的传媒公司,同样在发展中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

我国的制播分离模式中,有关于节目制作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显得相当滞后,并且制播分离政策大多是以“暂行性”或者内部文件的形式下发,政策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投资的巨大风险,不利于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尤其是民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的发展。

1.制播分离遭遇压力

新导向文化传播机构刊载的《中国电视业的“产业化”在前进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制播分离中出现的瓶颈有三个:一是缺乏明晰的政策支持;二是“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三是电视台处于垄断地位。

学者刘江华《节目播出至少要过十关,猴年马月谈制播分离》一文谈到,“一家知名电视公司总经理分析说,现在80%至90%制作公司的节目想在电视台播出至少要过十关:人情关,进台关——如果电视台里有同类节目或者台领导看不惯,则进不了;价格关——即使是广告收入几个亿的电视台,也只愿意以每分钟几十元的价格买片;广告关——只要本台播放的广告,禁止外来节目的贴片广告出现;品牌关——以影响本台形象为由,不允许出现制作公司的标识;收视关——外来节目安排在较差的时段播放却要参与全台节目排序,然后以排名靠后为由禁止播出;合同关——不经通知就调整播出时间;版权关——只要节目在本台播出,版权就属于本台,要参与分成;三费关——磁带费、卫星传输费、复制费等,电视台以压缩成本为由拒不支付;审查关——各地的审查标准严重不同”。

笔者实习的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同样面临上述的诸多限制,甚至要向节目的播出平台缴纳一定“播出费”,更是加大了经营压力。

2.电视节目制作单位缺少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各级电视台都属于国有。对外融资,合资、民营或个人办台都受限于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而电视节目制作是非常专业化的生产过程,投入的人、财、物及其生产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问题常常是民营制作公司做大做强的又一瓶颈,普通的一档日播类栏目全年设备人员等等运营成本就达数百万,更别说跻身卫视的大制作了。

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为例,四个导师的转椅是专门从英国空运过来的,每把身价80万元,所有的音响设备都是重金花费,光一套音响就2000多万,比电视台做一场跨年演唱会的经费还要多。平均每期投入至少800万元,如此高投入的电视节目,才有了“中国好声音”的巨大成功,而这样的大手笔,在国内民营节目制作机构中可谓凤毛麟角,对于普通的大多数民营节目制作公司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3.民营公司“天生短腿”,还必须面对与强大对手竞争的巨大压力

在制播分离尚未形成规模之时,即使光线传媒、嘉实文化等一些在国内做的较为成功且较有影响的影视文化制作公司,在与奴属于各级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公司竞争中也不占上风。这些脱胎于母台中的节目制作公司有着近水楼台的市场资源和丰富的节目制作经验以及价格昂贵的先进制作设备。而民营制作公司由于先天不足,在市场体系尚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刚起步的公司,要想赢得广告客户的信任、获得长期合作的基础都是非常困难的。加之没有资金的支持,就直接关系到节目制作的投入,进而影响节目制作的质量,想在市场占稳一席之地也非常难。

4.人才问题是民营公司的软肋

如果说,上述“硬件”的困境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来解决,那么,人才储备这一“软实力”的积累则是民营公司面临的更为重要的问题。

从这点上看,自母台中分离出来的公司,人员是直接划分出来的,至少在从业经验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民营公司要壮大规模,不仅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且需要一支熟练稳定的业务队伍。但是,在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面对制作和经营的压力,民营制作单位需要能够马上上手的人员,而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培养这些人,这就使得从业人员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需要有个平台去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得到继续教育学习及晋升的机会;鲜有那家民营制作公司建立起一个长远的人才储备培养方案。

(二)众多地面频道的播出总量给民营节目制作机构带来发展空间

电视台在满足行政归属地新闻等节目的播出、满足基本的宣传需求之后,仍有30%左右节目的外购需求,这就给民营节目制作公司跨区域经营带来发展空间,在政策和技术层面,也有了更好的操作性,企业可由此获得进一步发展开拓的经营空间。

1.“内容为王”是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广播电视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节目内容。任何一个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都在于有强大的内容,它直接决定了广播电视传媒企业运营状况的优势所在。

笔者所在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几位创始人,都是当地的“老电视”,他们对节目的制作有极为独到的见解,同时对于节目内容的把控也非常得当,利用几年时间的不断积累,专攻“旅游类栏目”,使之成为当地业界首屈一指的名牌。

2.民营节目制作机构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比于电视台的体制陈旧,工作人员缺乏激励机制,缺少优秀作品等问题,民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更具有创造性,机制更加灵活,团队思想活跃,压力和动力并存。

笔者所在的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甚至有小部分“90后”,但是,在公司中培养出的认真负责、勇于创新等职业素养,值得业界称道。

3.在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领域,民营制作公司表现的更有生命力

制播分离条件下,脱离了广电系统的僵化体制,电视媒体的市场空间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展。节目紧紧跟随市场的脚步,从而获得了无限延展的市场发展,对资源的整合逐渐升级,对资源品质的要求不断增高。政策、人才、信息、技术、创意……所有这些资源的最终配置都要通过资本的力量来完成。笔者实习的民营节目制作公司,专注旅游节目制作,并依托于庞大的旅游产业链扩展自身业务范畴,在经营方面已卓有成效。

三、当下播音主持人在节目制作机构的素质要求

目前,国内各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有三种就业趋势。首先是进入传统的媒体组织,我国省或直辖市的四十三家广播电视台成为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其次是进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组织,比如网络视频、车载移动视频等等;第三就是进入一些与播音主持比较接近的相关行业,比如各种传媒公司、文化公司,从事影视配音、活动主持等相关工作。

在制播分离模式下,进入电视行业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要在荧屏中亮相,除进入电视台以外,还可以选择进入民营节目制作机构。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个工作单位的工作性质相似,但对于团队及团队成员的要求却有很大不同。

笔者通过实践中的观察与总结,得出有关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民营节目制作机构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的几点看法。

(一)“一专多能”的素质要求

“语言传播专业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语言传播教育理想,是培养和造就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高超的有声语言传播造诣,同时又具备一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艺术评价系统完备的媒介人和有声语言的创造者,而不是单纯的播音匠”。

实际上,上述内容所表述的,只是要求本专业人才精通自身业务,这当然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但是,在笔者所在的制作机构,却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了“一专多能”的素质要求。所谓“一专”,就是在本专业领域能够胜任,而“多能”则要求在节目制作的其他流程和节目的经营方面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作为一档日播类的旅游栏目,该制作公司需要面对节目和广告收入的双重压力。旅游栏目因其自身特点,绝大部分内容必须在外地拍摄,且制作费用较高,这就造成了对一些内容的不足,基本没有补拍的机会,所以主持人必须有较强的编导意识,对采访、画面等提出相应的要求,需要更多的介入节目制作中的其他环节,而非严守原有的职业分工。可以说,一位编导型主持人在外拍摄时,几乎要承担起单期节目制片人的所有工作内容,对节目的各个环节都要了然于胸,“一专多能”的要求并不为过。

(二)文化素养,判断力,及现场把控能力是基本功。不仅要做转述者,更要成为内容的生产者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说:“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是没有灵魂的旅游”。但是实际上,播音主持专业在生源上就面临文化课起点低,知识结构水平不足等天然的弱势。然而,独立的节目制作公司,一般都会要求主持人自己能够撰写稿件,也就是说,主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有较强的文化感知,在面对不同选题时,都能够把控现场,游刃有余。《艺术人生》制片人王峥说:“做节目必须有你的人文情怀,必须真诚,”《梦想剧场》制片人、著名主持人毕福剑说:“无论是节目主持人还是观众都是人,要有一颗平常心。”

所以,只有加强自身文化的积累与修养,才能在工作中的各个细节“有话可说”,并且说的有水平,有感染力,在一定程度,思想高度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制作公司内发展的事业高度;

(三)具备经济头脑和商业意识

民营的节目制作公司,是纯市场化运作。这与电视台内部将节目制作和广告招商完全分开不同,在公司中的每一位成员既可以是电视节目的生产者,同时也可以是洽谈商务的经营者。

本文中提到的制作公司,即以栏目为核心,积极与旅游产业中的各个主体合作,线上整合了网络、报纸等其他媒体力量,线下开拓更多空间。通过几年的积累,该公司从“无形的媒体”到“有形的实体”经营全方位铺开,延展性极强。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栏目“形象代言”的主持人,如果能在多种业态中具备经济头脑和商业意识,也就是扩大了发展的空间。

四、播音主持人在广电行业发展的建议

有学者认为“实行制播分离,势必会引起内部机构的重组、剥离,涉及到各种利益冲突以及错综复杂的人事、财务等机制调整”。“中国目前推动的电视产业化重点应该放在制度现代化上,特别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上。甚至可以说,中国电视产业化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作为产业主体的各级广播电视台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

目前我国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都属于事业单位,制播分离后,原有的“铁饭碗”不复存在。事业单位的生命力,是由员工的“事业心”所决定的,因此,员工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的优劣将起到“定乾坤”的作用,未来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必然是一个面向市场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学习型组织。

笔者认为,无论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最后流向哪个类型的单位工作,都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打造核心竞争力。有人说,播音主持专业是一门吃“青春饭”的行当,但是在新的模式下,只要不断积累,把握机会,在整个行业中转型到其他工作岗位上也将大有可为,甚至依托于电视节目本身创造的平台,实现跨行业的“华丽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合适的民营节目制作公司也是锻炼自身素质的极佳平台。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外国媒介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 蒋春柳.BBC机构改革探析[J].中国记者,2004(6).

[3]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发展研究部:为何“制播分离”在中国电视界成了一个谜思?[J].传媒主张,2007(12).

[4] 冷述美.媒体管理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 人民网传媒[OL].www.mediachina,net.

[6] 李建凯.浅谈制播分离下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构建[OL].凤凰网传媒,2009-10-22.

[7] 张颂.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8] (瑞士)吉恩佩雷特.国际化内容的纪录片[M].冷凇.中西方电视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9] 陆地.论制播体制改革中的人事改革[EB/OL].http://www.gdtv. com.cn/southtv/04-04/art01.htm.

猜你喜欢
播音主持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入学动机与就业领域的调查分析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境况
新时期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研究
浅析独立院校播音主持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论播音主持专业在新媒体发展趋势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播音主持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模式探究
全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及发展趋势
新媒介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特色师资队伍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