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王娜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作为工业大省,辽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辽宁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辽宁应利用其经济基础、集群竞争优势、科教文化优势,抓住机遇,重点突出,合理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机制;资本市场;人才队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辽宁省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有经验表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难点和任务。在新时期,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辽宁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1.良好的经济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作支撑。近些年,辽宁省经济总量不断攀升,面对欧美金融危机深度扩散导致的外需减弱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虽然2011—2013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与其他省份比,总体经济情况仍然相对良好。如表1所示,从2006年到2013年,全省年地区生产总值从9 257.05亿元增长至27 077.7亿元,位列全国第七位,年平均增长率为12.36%。
表1 2006—2013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
辽宁省各产业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以2013年为例,第一产业增加值2 321.6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4269.5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0486.6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8.7∶53.2∶38.1变为8.6∶52.7∶38.7。
2.初步形成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和集群竞争优势
辽宁省建立高新区的时间较早。截至2014年4月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总数达到15个,其中包括沈阳、大连、鞍山、营口、辽阳、本溪、阜新7个国家级高新区,抚顺、锦州、铁岭、丹东等8个省级高新区。这些高新区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4.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14.2%。
辽宁省的高新区已经形成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浑南电子信息、大连电子信息、大连软件、阜新液压、本溪生物医药和辽芳烃及精细化工集群为代表的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涵盖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2012年沈阳高新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辽阳高新区芳烃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超过千亿,达到1154亿元,同比增长51.8%,这在全国也是首例。
另外,在辽宁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部分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带动本行业发展的排头兵。辽宁省确立的九大战略新兴产业中部分重点企业如表2所示。
表2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部分重点企业
3.科教文化优势
辽宁省共有普通高校112所,其中本科高校63所,共开设321种、2169个本科专业。[1]2010年至2014年,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4万人逐年递增,到2014年达到27.6万人。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后备人才力量。另外,在人才引进方面,辽宁省也不断加大力度,截至2012年底,辽宁省拥有各类人才477万人,在全国名列第六位,平均每万名人口中拥有1065名人才。其中,两院院士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 000多人,各类人才的竞相发展为实现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投入和科研人员是反映一国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两项主要指标。如表3所示,辽宁省全社会研发经费由2010年的287.5亿元增至2012年的39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56%上升到2011年的1.64%,2012年又降到1.57%,而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98%,无论是从全国平均水平看,还是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辽宁的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都比较低。
从科研人员的投入来看,2010年全省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是8.4万人年,2011年是8.10万人年,2012年是8.7万人年,而2012年浙江的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是27.81万人年,山东为25.40万人年,江苏为42.07万人,广东达到49.2万人年。可见,辽宁省对科研人员的投入量也不很充足。
表3 2010—2012年辽宁省研发经费及研发人员投入
2.资金投入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扶持,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生物、新材料等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中中小企业居多,占比达到75%以上。这一情况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强度高但投资风险也高,种子期、成长期的企业收益不确定,获利少甚至亏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体制尚不健全,融资渠道仍比较单一。大量银行对新兴产业企业存在惜贷现象,社会资本对辽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缺乏投资热情。在直接融资方面,情况也不乐观。截止到2013年7月,辽宁省境内外上市公司有121家,但2012年辽宁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54家,这说明高新技术企业中通过上市融资的企业数量较少,而其中真正的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更是寥寥无几。以上情况使大批新兴产业基本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3.高端人才缺口大
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很高,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虽然辽宁省在科学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属于人才大省,但还不是人才强省。人才储备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缺口大,主要表现为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一方面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领军型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特别是某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不足,如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制造、工业设计、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的缺口更为突出。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导向不对称,人才配置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同时,人才引进的成效也不够明显。
1.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当今世界,创新密集,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为各国经济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各国纷纷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方向,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手段,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内需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大规模的城镇化必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把握住这一历史契机,无疑有助于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党中央、国务院在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体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于2015年力争达到8%,2020年达到15%。
2.国家级战略为辽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现在,辽宁是唯一具有三个国家级战略的省份,同时拥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三大国家战略,这为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带来了很多机会。特别是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优势资源必将会在区域内集聚,通过完善要素市场、创新项目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及创新型中小企业等改革措施在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必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发展,形成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所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导致在某些产业上同质竞争比较严重,比如在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柱的选择上,全世界有46个国家把目标锁定在太阳能产业上。同时,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引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为特征的技术性贸易限制措施使用越来越频繁,这些都形成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压力。
在国务院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意识到这是不可错失的新一轮发展机遇,抢先发展,先行先试。在各地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都强调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更有福建、宁夏、上海、湖南等省区市将“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定在20%以上。在发展中重复引进、同质竞争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根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报告,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8个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有13个省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领域。除西藏外有30个省区市把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列为本省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更有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辽宁省确立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省市的重合度很高,如何能够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1.明确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应结合自身经济和资源禀赋、科技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集聚,避免盲目投资、贪大求全。比如大连应按照产业增长潜力、技术进步与创新、就业吸纳能力、市场竞争力与产业专业化优势等要求,把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突破口锁定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海洋产业等新兴集群发展。沈阳应充分发挥其中部城市群产业优势,重点扶持高端装备制造、民用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光电信息产业为主的沈北地区聚集区;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造及民用航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大浑南地区聚集区;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2]
2.完善产业自主创新机制
辽宁省一些新兴产业还没有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发达国家进口。科技创新有三条途径:引进、模仿和自主,在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辽宁省乃至我国想引进欧美日发达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难度很大。建立自主创新机制,从引进的非一流技术中快速消化吸收带有启发性、方向性的成果,越过模仿阶段,实现自主创新成为政府、企业及科技人员的一大课题。
为了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辽宁省制定了《辽宁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方案》。《辽宁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已于2014年3月1日颁布实施,下一步应该优化创新环境,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具体来说是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科技人员从事科研或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力度和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企业建设各级技术研究中心、各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经常性的行业技术交流,开展科技论坛、科技咨询,发布科技信息。[3]
3.发展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渠道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方面,建议从三个方面解决辽宁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问题:
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在现有的融资渠道和政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建立由政府、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对于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实行税收优惠,发挥税收制度的激励作用。
第二,在银行信贷方面,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在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方面进行创新,针对海外并购成为辽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捷径,开展并购贷款。召集有关银行和重点企业进行接洽,采取多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争取商业性银行的贷款支持。
第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利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天使投资、私募股权等创业投资产业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帮助其解决创业初期对资金的缺口;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上市,利用境内外上市融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4]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上海证券报》的消息,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内资本市场为新兴产业企业服务的能力,上交所正在研究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相信这一举措落实后必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问题的解决发挥积极作用。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自主培养与开放引才并重
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对高端人才智力的迫切需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1)坚持自主培养
继续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利用辽宁省高校密集、职业教育发达的优势,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5]2014年教育部公布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辽宁省内38所高校新增专业82个,14个专业与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今后应该结合辽宁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继续加大自主培养的力度。鼓励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端人才,鼓励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建立双向人才交流机制,通过订单培养、定制培养、“N+X”、委托培养、就业引导、项目引领等多种合作模式,按需培养人才,搞好供需对接。 (2)强化人才引进
结合自主创新战略,围绕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九大领域、相关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依托各项人才工程(如:“千人计划”、“双千计划”),辽宁省应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外国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同时,继续完善留学人员服务机制,积极引进海外学子来辽创业和服务。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对转型中的辽宁省具有重大意义,辽宁拥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基础,密集的产业集群,科教事业发达,这些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辽宁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还存在一定劣势,如自主创新能力差,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等,面对这些劣势及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辽宁省应明确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完善产业自主创新机制,发展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创新融资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自主培养与开放引才并重,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1]辽宁63所高校开设2169个本科专业[EB/OL].http://www.ln.gov.cn/zfxx/jrln/wzxw/201305/t20130511_1103657.html
[2]贾晓东.辽宁:上半年经济运行产业结构问题突出[EB/OL].http://www.p5w.net/news/gncj/201208/t4412083.htm
[3]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创新型辽宁建设[EB/OL].http://chuangxin.chinadaily.com.cn/a/chuangxintupian/2014/0307/24066.html
[4]王欢芳,何燕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径探讨[J].经济纵横,2012,(10):45-48
[5]李嘉珣.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EB/OL].http://paper.ce.cn/jjrb/html/2011-01/31/content_136721.htm
[责任编辑:辛晓莉]
F062.9
A
1674-3288(2014)04-0010-04
2014-06-03
辽宁省社科联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经济转型背景下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lslktyyjj-14)研究成果
王娜(1978-),女,辽宁辽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