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专业临床输血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2014-03-06 21:18张献清王文婷胡兴斌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4期
关键词:实验课实验教学检验

张献清,王文婷,胡兴斌

(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输血科,陕西 西安 710032)

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与壮大,逐步形成了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临床输血学是医学检验专业近年为适应学科发展以及我国检验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开设的一门涉及输血学主要领域的新课程, 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输血检验与输血技术、输血安全以及临床输血等[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从事输血医学研究和临床输血工作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对培养临床输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输血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2]。

实验教学是临床输血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医学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3-4]。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成为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是我们在加强创新性教育,培养适应我国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这一重要任务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起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临床输血学的实验教学中,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提高学生认识,强化实验教学目的

传统的临床输血学实验课,学生在课前并不做预习,上课时看实验步骤,看一步做一步,盲目操作,实验课后,对实验结果盲目处理,缺乏分析能力,无法达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验课前,教师应充分强调该节实验课的教学目的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正确采样与送检是完成检验工作的前提,实验材料的准备及准确细致的操作是完成实验的保证,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实验的关键。在实验正确的前提下,如果没有进行正确分析并得出科学结论,所做的一切将没有任何意义。

2 优化教学内容,建立合理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验教学的基础环节,必须对其进行不断优化,打破传统的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的模式,及时更新拓展实验内容。与其他学科一样,临床输血学这门课程也有一些经典实验,如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等。对于这些经典实验的讲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要求、实验技能和方法。以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实验的器材和试剂一般均会由实验技术人员提前准备好,带教教师在实验开始前先详细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有时还要亲自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点和讲义的步骤进行操作。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课前不需要预习,没有主动思维的过程,只是单纯机械的模仿教师的操作,对实验设计不能深入理解,遇到问题不会处理,也不能分析原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对于实验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实验原理的同时要强调实验的设计技巧及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密思考的习惯,同时要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重视基础性经典实验的同时,还应增加一些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其实施一般按照咨询与选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法路线、实验、总结报告提交与答辩几个环节进行。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自主实验,提交项目设计和实施报告。由于该部分实验内容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的材料,需要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在学生的项目实施起到帮助、辅导、监督、协调作用[6]。例如在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球蛋白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对解决现实临床问题的实验,如新生儿出现黄疸,临床怀疑新生儿溶血病,如何通过各种实验数据并结合临床来判定是否属于新生儿溶血病。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促进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巩固,提高了文献查阅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3 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是实验前教师讲解,实验中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操作,实验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再进行批改。这种教学方式整个过程较枯燥,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课前准备工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精心准备。教师在课前要积极准备和制作课件,注重授课思路和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完成相关的预实验。在做预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对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从而在实验教学中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其次,要注重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实验课前应完成对实验相关理论知识的复习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对实验步骤进行预习,明确每一实验步骤的目的,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做实验,边思考边实验。教师还可以通过撰写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提问等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最后,要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是当前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讲解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还可以图文并茂的为学生讲述实验现象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进一步思考。PBL教学法同样能够应用于实验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并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并积极提出各种建议,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讨论式教学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能培养其科研素养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讨论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及其影响因素。

4 改革实验考核办法,培养实用型人才

为了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进行临床输血学实验的兴趣,更客观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实验情况,考核应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首先,进行实验设计考核,由教师给出相关病例,学生结合所学习的临床输血学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学生需要查阅文献,思考问题来探索获取新知识,有利于其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从出勤率、发言情况、实验报告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学生的实验成绩是由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两部分组成。这样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对临床输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好地保证了临床输血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推进实验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高。因此,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将实验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样的地位上来。临床输血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各大医院输血科及各级血站等单位,临床输血学实验课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我们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结合实际需求,培养出更多实用性、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 琼,季 平,张朝霞.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与培养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3):125-127.

[2]王 华,李代渝,韩小勇.检验本科临床输血与检验教改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4):27-28.

[3]钟照华,张凤民,赵文然,等.影响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成效的关键因素[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1): 63-64,67.

[4]钟照华,程 志,张雅芳,等.横向整合课程体系和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3):32-33,115.

[5]徐兆学,梁升禄.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教学与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6,5( 4) : 31-313.

[6]吴叶葵.开放式实验环境下的实验项目管理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 11):164-167.

猜你喜欢
实验课实验教学检验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有趣的实验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