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云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2014-03-06 15:18李永忠田东林
关键词:云南办学职业

李永忠,彭 云,田东林

(1.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2.云南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3.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云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获得了快速发展。2013年,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67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38所,占到全省高校数的一半以上,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 4 991 人[1],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5所,包括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和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其办学定位、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实践、教学管理等得到不断加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技能型人才。目前,随着“桥头堡”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人才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对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些机遇,结合云南省情,厘清和反思云南农业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办学定位、质量评价和教育功能,有助于加深对农业高职教育理论的认识,促进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一、云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桥头堡”战略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2011年,鉴于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也为了支持和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意见指出,“桥头堡”战略建设,要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重点建设以橡胶、咖啡、中药材等为特色的工业原料基地,提高蔬菜、茶叶、花卉等特色园艺产品基地建设水平;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切实加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建设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物流和会展中心,农机交易服务和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探索在周边国家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动物疫情监测站,加强境外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这些农业基地,农产品加工、物流、会展和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必将带来巨大的农业人才市场前景,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作支撑。目前,在云南农业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而素质总体偏低的状态下,通过积极发展农业高职教育,培养“桥头堡”建设需要的各类应用型农业高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云南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不仅有利于改变云南农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态势,变数量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而且为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合作办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91年以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重要计划,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贸易、投资、文化、旅游、农业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农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最早受惠受益的领域,也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2010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出了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并将杂交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生物工艺、农场产品和机械等方面列为中国与东盟在农业科技方面长期合作的重点。中国—东盟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为云南农业高职教育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契机。云南位于东亚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相连,是中国连接东盟的一座重要桥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一批农业企业主动在粮食、畜产品、乳制品、植物产品、植物油、水果、蔬菜、特色农产品加工、农村能源、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建设,形成了一批专业性、针对性强的面向东盟的外向型企业,迫切需要大批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专业性强,既通晓东盟语言和国际惯例,又掌握农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做支撑[2]。

(三)高原特色农业战略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不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且存在着一种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互相依赖、互相推动[3]。云南农业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云南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2011年,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定位。201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决定对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战略的内容作了明确界定,即要充分利用云南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大名片”。努力夯实高原粮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发展山地牧业,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全力推进高效林业,着力打造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这一战略部署为云南指出了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预示着云南农业产业布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的步伐将大大加快,迫切需要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建设的贡献,这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一批具有研究、设计、规划、决策能力的农业学术型人才[4],更需要大量受过农业高职教育的,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管理等环节从事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发展空间,决定着农业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目标定位、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4]。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农业管理人才的云南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将历史性地承担起培养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人文素质和农业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功能。

(四)人才强省战略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10年,为了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1.39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7万人。到2020年,达到81.19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万人。” 到2020年,“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为确保人才强省战略的实现,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构建云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措施,为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在创新办学模式、彰显办学特色、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深层问题

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因起步晚、基础薄弱,规模、结构、质量、条件、效益不协调,特色不突出,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要求还不完全相适应。目前招生困难、就业困难、经费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已开始显现,已严重影响到农业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农业高职教育内部来看,深层原因主要在于对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认识不清,办学定位不准,质量评价不全,教育功能异化。

(一)属性认识存在模糊性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决定着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对其认识模糊,不仅影响高职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更重要的是影响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5]。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农业高职教育属于行业办学,面向地方,服务“三农”,从而决定了农业高职教育不仅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属性,而且还具有区域的和行业的属性。对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属性认识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高等属性和行业属性。

1.对农业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认识不够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基本范畴,也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6],培养的是具有“高层次”、“高规格”、“高技能”的高等级应用型人才。目前,云南独立设置的农业高职院校基本是从原来的农业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内容、硬件条件等仍带有中等职业教育的痕迹,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差不大,“高职不高,中职不中”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由于对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认识模糊,往往导致包括农业高职教育在内的高职教育招生地位的降低,运行多年的高考招生政策都是先满足名校,然后是普通高校,最后才轮到高职院校,这种人为降低高职教育高等属性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是农职院校招生困难、发展困难的一个影响因素。

2.对农业高职教育的行业属性认识不够

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生产力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结构存在差异。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建设的教育形式,也就具有了显著的区域属性和行业属性,与区域、行业、产业、企业紧密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向地方经济、为特定行业和岗位提供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行业特点来展开。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农业大省,农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教育落后、人才比较匮乏的地区。目前,云南农业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专业结构与农业发展联系比较紧密,与云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基本适应,2010年,在设置的 1 341 个专业中,服务于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类的专业116个,占8.65%[7]。但由于人们对高职教育区域属性和行业属性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农业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上不顾自身条件和职业教育规律,盲目扩招,已影响到教育质量;在专业设置上照搬普通本科教育专业,或者沿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上仍然采用普通高等学校的结构,教学也未跳出普通高校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所设专业雷同的较多,一些院校不顾自身优势和农业发展实际,盲目争办热门的、时髦的非农专业,比如旅游、经济、计算机、电子类等专业,重复建设既加剧了农业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的竞争,又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体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建设仍然滞后,等等。这些脱离云南“三农”实际,脱离农业高职教育行业属性,脱离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行为,既影响了农业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将带来农业高职院校失去自身行业办学的优势和特色。

(二)办学定位存在不准确性

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认识上的模糊,带来的是高职教育办学定位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反映在农业高职教育中,主要表现为:

1.办学方针的偏差

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8]的办学方针本身并没有错误,但一些院校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过程中采取顶岗实习、与岗位零距离对接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由于管理不到位,往往造成学生对顶岗实习意见较大,并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教育与职业》2010年1月第1期中孙海泉、王寿斌《顶岗实习乱象倒逼校企合作制度创新》的文章举例,某职业学校信息系毕业生因为学校“不闻不问”的顶岗实习,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当晚黑了学院的网站,文章配以“工学结合,原来如此简单”的插图,十分耐人寻味。[9]反思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之所以会乱象丛生,归根结底是过分注重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而忽视教育属性和缺乏规范管理所致。

2.办学层次上的偏差

高职教育既然是一种类型,就应该有层次上的划分,从理论上讲,可以将高职教育划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10]。从实践上来看,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科层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专科高职院校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发展较为缓慢。云南农业高职教育发展也一样,是以发展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为主,本科和研究生职业教育仅局限于普通农科院校,且规模较小。但必须看到,随着农业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高职专科毕业生对于更高一级学历的强烈需求,现有农业高职教育体系不健全,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之间缺乏衔接,基本置高职教育于“终结”教育、“断头”教育的状态已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对“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并且在2006年以后,教育部规定高职应届毕业生“专升本”教育的招生规模应控制5%以内,这意味着95%的农职专科毕业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6]。这种不健全的高职教育体系,既不利于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建设,还会妨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培养目标上的偏差

培养目标是教育形式的本质特性之所在,是专业建设、课程开设的前提和依据。判断教育本质的依据之一是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相比,农业高职教育除了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外,还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8],但不同的农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的历史状况、师资队伍、专业布局、办学优势、课程设置、办学特色、基础条件不同,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教育水平不同,以及群众对教育需求的程度不同,决定着不同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设计和定位应存在显著差异。从学校层面看,不同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和定位具有一定特色和差异,但从各专业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相同,特色不突出,大多是直接服务农业生产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且不同专业职业岗位的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的设计与分析还比较模糊,培养规格的质量要求比较陈旧,专业培养模式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还存在脱节,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不够具体,校企合作培养特点不明显,专业口径过窄、创业型人才培养特点不突出等。这种模糊不同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混淆不同教育类型的专业和课程内涵,将会导致处于发展中的高职教育的衰落[11]。

(三)质量评价存在不系统性

高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农业高职教育质量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3个层面:一是培养的学生受到涉农企业欢迎;二是学校所提供的服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三是能够满足“三农”需求。目前,云南高职高专都先后开展了人才培养的评估工作,目的在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际上通行的衡量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指标包括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职业稳定率、岗位晋升率、学生的满意率、企业的满意率、平均工资水平7个指标[12],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社会评价7个方面,云南省高职院校特色评估指标体系包括规划定位、保障措施、运行管理和效果声誉4个方面。所有这些指标基本涵盖了整个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大多数指标只反映了高职办学过程中“做了什么”,而体现高职教育办学质量高低“做得如何”的指标并没有系统地得到体现,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只用了就业率、社会回报、学生满意度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在这三项指标中,就业率并不能完全体现就业质量的高低,因为高就业率并不代表高的就业质量;社会回报也只是作了定性界定,并没有从整体上对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做贡献份额大小进行定量描述,难于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9]。这种评价指标体系的不系统性,不仅不利于云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也难于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四)教育功能存在异化性

教育的属性决定着教育的功能。教育属性回答的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教育功能回答的是“教育有什么用”的问题。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决定着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高职教育作为教育的属类,其功能也应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定性[13],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另一方面,传授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独立存在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质的规定性[5],高职教育应“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高职教育只有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传授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具有生命力。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高职教育办学的功利主义现象日渐显现,片面追求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忽视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过分重视技能的掌握,忽视人格的养成和智能结构的优化;过分强调择业的成功,忽视身心的和谐发展;过分强调物质的享受,忽视精神的追求[14]。 在这种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下,高职教育外在的工具价值被无限放大,逐渐发展为单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工具,学生被异化为提升就业率的工具,使学生本应接受的“人”的教育异化为单纯的“生产工具”的教育[15]。其结果势必大大减弱对学生综合素质、心智教育的培养,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云南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定位

明确农业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三重属性,是三种属性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高等性”揭示了高职教育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也是完整的教育,培养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要完善高职教育体系,畅通专科、本科、研究生职业教育渠道,健全农业高职教育“立交桥”。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农职院校,要提高认识,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农业高职教育,要消除高职教育就是专科教育的认识,正确处理好高职专科教育、高职本科教育、高职研究生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职业性”揭示了农业高职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专业设置、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要体现高技能,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上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行业性”揭示了高职教育要遵循行业发展规律,紧扣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符合农业发展实际,面向“基层”和“地方”,服务“三农”,加强校企合作,农学结合,彰显农业高职教育特色。

(二)系统理解,准确把握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政府部门要在尊重农业高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对农业高职教育的科学指导,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性,如系统量化并分析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完善学生职业能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农职院校在办学中要善于理性思考,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做到有灵魂,有光明,有胸怀,有独立的人格,注重内涵发展,树立全面质量观念,只有这样,农业高职教育发展才会有前途,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让师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和社会满意。

(三)价值回归,准确把握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农业高职教育要在适应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内在价值,减弱或消除农业高职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回归教育功能的本源。在教育内容上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仅仅以“技能”、“就业率”为目的的工具教育模式。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农职院校要克服课程理念单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价值取向,更加注重道德情操、精神品格、勤劳吃苦、意志品质、心理调适、责任担当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找回农业高职教育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价值与精神。

[参考文献]

[1]云南教育发展规划网.云南省2013/2014学年初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2-20). http://www.ynjy.cn/chn201401100927507/article.jsp?articleId=131075030.

[2]乐莉.桥头堡建设助推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4):72.

[3]谢勇旗,李名梁.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途径及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4):40-42.

[4]陈先运.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48-49.

[5]袁广林.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再认识[J].教育探索,2010,227(5):13-15.

[6]赵祥刚,梁志.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缺失及归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13-14.

[7]董兴.云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96(20):19.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10/125717.html,2011-10-19.

[9]朱方鸣,陈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若干问题商榷[J].高等教育管理,2014,8(2):44-45.

[10]李炳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解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2):71-72.

[1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教纵横,2008,7(2):5-8.

[12]苏志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25):16.

[13]屠群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其评价内容[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2):10-12.

[14]龚放.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容忽视[J].高等教育研究,1995(1):22-26.

[15]李雪梅.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0):52-55.

猜你喜欢
云南办学职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