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超群
(赣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对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开发,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好的承传古村落文化和特色民俗。但是,如何协调好现代化发展和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关系,对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调查则有助于在下一步的保护工作中更具针对性,对更好地传承古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鹭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现为白鹭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梅林镇62 km,与兴国县城相隔26 km,距离赣州市55 km。东西横贯的鹭溪河发源于东部兴国县永丰乡,流域长19.6 km,平均河宽52.6 m,河流注入万安县境内赣江,沿河两岸散布着许多开阔肥沃的小平原。白鹭古村依山傍水,沿鹭溪河呈月牙状分布,南北走向,长约1 km,宽约500 m,地势北高南低,北面是树木郁葱的后龙山,南面为开阔的农田及龙岗山,叠嶂绵延形成弧状拱卫着古村。五条山脚伸至村后,古称其为“五龙山形”。村前鹭溪河九曲连环,下游河畔有两座山岭,“狮山”、“象山”,把住水口,留住来龙,是一处灵山秀水之地*数据来源于赣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ganxian.gov.cn/about/zjzf/2012-02-04/2.html.(2012-02-04)。
白鹭村开基距今已有870余年,据文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唐代著名宰相钟绍京第16代孙——钟舆,当年放鸭游牧于此地,时天色已晚,便露宿河边,夜梦见白鹭栖息于此,受其点化而定居该地,遂从兴国县竹坝村迁居白鹭开基,村庄也由此名曰“白鹭”。白鹭村是至今江西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古民居村落之一,全村99%以上是钟氏同族宗亲,全村现有650余户,人口 2 880 人,全村总面积9.2 km2,全部传统建筑物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80%,仍在使用的传统建筑物的比例为80%*数据来源于赣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gztj.gov.cn/qy.asp.(2013-09-18)。白鹭古村在2006年9月被正式列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白鹭古村建筑的布局、用材、尺度、风格与周边环境浑为一体,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近 60 000 m2,规模宏大。现存有明清时期祠堂69栋,清代民居167栋,古街4条,古巷道3条,古祠堂遗址8处,白鹭村69栋明清祠堂民居中有19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栋正在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通过了专家验收。其中8栋重点古建筑分别为恢烈公祠、王太夫人祠、兴复堂、绣花楼、福神庙、兰善堂、世昌堂、洪宇堂。据调查了解,从古村核心保护区迁出来的有36户,现仍居住在古村落的居民有60余户。基于以往几次的调查对白鹭古村的村民进行了划分,划分的基础是在古村落拥有古村建筑的所有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类:一是继续住在古村落保护区房子不愿搬迁的;二是虽仍住在古房子想搬迁而没能搬出去的;三是拥有古建筑搬迁出去的;四是旧房换新房搬迁出去的。通过分类得知,现在村落未能搬迁出去的基本上是前两种,第三种属于思想比较开放,愿为白鹭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奉献的同时也是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的。第四种有的属于新农村建设的范畴,所以暂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对于前两种,下文在限制因素分析中会具体分析。
现有对古村落的界定,一般是要有4个条件,即一要有鲜明的地域个性,二要建筑格局保存较为整体和系统,三要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依照这个标准,赣县白鹭古村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以及其独特的江南客家文化就更具有了典型的特点。
1.完好的古建筑群、民居文化
白鹭古村的街道、桥梁和通道基本保存了明代纵横相亘的历史格局,主要街道仍用卵石铺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近 60 000 m2,包括街道、宗祠、民居、义学、私塾、神庙、佛寺和古庙一应俱全;建筑风格丰富多样,徽派建筑、客家民居和寺庙特色各有代表,甚至还有伊斯兰教征的建筑,可谓南北交融,不愧为古建筑的“活博物馆”。白鹭的客家民居,借“祠堂”而独秀天下。白鹭祠堂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奉祀祖宗神位并举行“辞祖”仪式的祠堂,当地人称“专祀型”祠堂,一种是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的祠堂,称为“居祀型”祠堂。从建筑年代看,最早是建于南宋末年(1250)的世昌堂,不过历经后来数十次重建扩建,现已非原貌;最晚是建于1919年的佩玉堂,其中更多的是建于该村鼎盛时期,即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年间(1736—1850年)的祠堂。从构成角度看,基本上是由建筑实体围绕中空的天井构成,即“四水归堂”建筑。白鹭的建筑基本上是对称性的柱网,由外围建筑实体围绕大小的天井构成,建筑内部以柱承梁,支撑整个屋面,这种结构使得整个厅堂高大牢固、宽敞气派、通风采光性能良好。白鹭民居的古建筑大都为青砖、黑瓦结构和“穿斗式”木构架结构,保持了明、清江南民居的风格,同时又包容了江浙、粤式和北方的建筑风格。白鹭民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雕刻装饰,重点体现在正面大门、天井四周的梁枋构架和门窗隔扇处。现存传统街巷有十字街,长151 m,为南北向、东北至西南向;圩坪上,长320 m,民居为主,曲直婉转;大坝口,长146 m,卵石、麻石铺路,古韵十足;火烧坪,长122 m,顺河建街,形成于明代中期。白鹭古村的深街幽巷里,到处是青砖、黑瓦、恢弘气派的门楼和造型各异的花窗、木雕、灰塑、石雕、彩绘等宛如斑斓的色彩闪烁于青山绿水之中,再衬着袅袅炊烟和时现时隐的山岚,构成了一幅幅淡雅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2.独特的民俗文化
白鹭东河戏、迎彩灯和抢打轿是白鹭特有的风俗。其中白鹭东河戏2007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迎彩灯也于2010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白鹭东河戏属于传统戏剧,在白鹭已有百年历史,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迎神赛会,时称“扮故事”,流行于赣县、兴国及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
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如何协调在城市化进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古村民居和古村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珍宝,保护古村落对于研究百年古村的宗族、祠堂、建筑、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赣县白鹭古村的保护与开发中也同样面对着很多问题,经调查主要有:部分村民思想观念跟不上,不愿搬出旧居,影响县乡政府在保护和旅游开发统一规划的实施;有的古民居建筑和设施出现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有的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存在倒塌的危险,面临着修缮和遗失的问题;旅游产业还不规范,对旅游相关程序的不规范以及对旅游收益的分配的争议造成村民不愿配合乡政府的保护政策;外来人员包括旅游者对古村落维护意识不强,影响了古村落的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资金不够充实也造成古村保护进度迟缓和因资金不到位影响了对于古村的外来投资。鉴于以上发现的问题以及调查分析,影响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因素主要有:
在古村落居住的村民大多是世代居住于此,加之白鹭远离县城且交通不便,长期与外界隔绝,部分村民还未真正认识到古村落保护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看不到古村旅游业的发展对白鹭村的意义所以不愿搬出。对此,熊桂兰等也提出相同的观点,认为部分村民因生活所需或保护意识不强,往往会造成对古建筑的损坏阻碍对古民居的保护[2]。据乡政府的官方统计,从核心保护区出来的村民有36户,仍居住在保护区房屋的村民大概还有60来户。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的两类没搬迁出来的村民,即继续住在古村落保护区房子不愿搬迁的和仍住在古房子想搬迁而没能搬出去的;深入分析这两类人员不愿搬迁出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思想观念的问题,让我搬出去一下子看不到发展旅游产业带来的好处所以不愿搬迁。因为有的村民工作做不通,导致一些需要修缮的古建筑也因此被耽搁,而政策又是不允许村民私自进行修建,但是也不能强行进行修缮,所以造成耽搁,严重阻碍了对古村落民居的保护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此,村委和乡政府也进行了思想开导,并每年都会组织村民去别的古村参观,看人家怎么发展的,有些村民参观完愿意搬迁的也有,但是反悔的也不少,说明传统的思想还是有点根深蒂固。综上所述,因村民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房子是自己的命根子的传统思想也让他们不愿轻易把房子的管理权出让,这些思想严重影响了对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
白鹭村的这些古建筑都是明清时留下来的珍宝,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也见证了白鹭古村的发展。部分建筑已经有倒塌的倾向,有的房屋房顶和墙壁都有部分程度的老化现象。对此,乡政府都有统一的保护措施和修缮计划,例如:对按照统一规划已经搬迁出去的村民进行现金补贴,并且仍然是古建筑房屋的产权所有者,而乡政府和旅游公司等则拥有对房屋的管理权,房屋修缮费用也是由政府负责。这样不仅村民没有损失自己原有房产,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还可以得到按合同和规定所得的旅游收益。通过调查和走访,我们正好在古村里,碰到一位古民居所有者钟姓大叔,他的房屋外面墙壁和房屋顶有部分损坏,正在监督一些施工人员进行妥善的修缮。调查中得知,他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对白鹭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不仅主动迁出古村,还把在古村落规划区内的水塘以最便宜的价格出让给政府,就是想为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调查资料由笔者在基地实地调查所得数据的整理,2013.12。。当谈及这次的修缮情况时,他不时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给人们带来好日子,还免费修缮这些需要修缮的古建筑。但是对于村内一些拥有古屋且还不愿搬迁出来的,抑或已经搬迁出来但没有达成协议的,他们的古屋有年久失修需要进行修缮但是又不同意政府出面进行维修的,谈及如何处理,政府说是只能继续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古村保护对当地以至对国家的意义。那么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搬迁?恐怕与现在的对这些农民的安置方式和补贴资金欠缺是有很多的联系。采访中得知,大多百姓在古民居里生活数十年,基本生活都有保证,而如果搬出来他们的补贴款连新购房屋的首付都付不起,我想这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再有就是百姓传统的思想在作怪,认为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财产不能随意出让,这种思想在调查中还不是少数。而这些现象都严重阻碍了对古村的整体规划和保护。
白鹭古村的保护和开发是由赣县白鹭古村旅游开发实业有限公司负责的,隶属于白鹭乡人民政府。由于各种原因,诸如开发资金不到位、投资商短缺、交通道路不好、宣传力度不够等的影响,白鹭古村的保护和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系统,一是核心保护区的搬迁和修缮还未完成;二是规划区的建设还未完成;三是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旅游不规范。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一下子看不到开发白鹭古村旅游业的效益,也一定程度上对暂未搬迁出来的村民有负面作用,他们看不到长远的利益,眼前没有利益好处可分,造成他们不愿意直接搬迁出让。另外就是关于旅游收益分配的问题,政府和旅游公司共同负责白鹭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村民会按百分比从每张票价中抽成,那么怎么抽,抽多少则成了问题。调查发现,村委及乡政府称票价收益分两种,一种是按20元/票抽20%,具体按拥有房子的面积所算,从3角到一元不等。另一种则是团体接待票,这种的基本没有补贴,有些仍居住在古民居的村民对此并不买账。有的一座民居里就住着四五户甚至七八户的人家,他们怎么进行分配?因为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他们一般是自行协商,每户按月来轮流进行分配,这倒也很是比较公平地解决了内部利益分配问题。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还不成熟,去白鹭旅游的旅客还不多,旅游收益不明显。
白鹭村依山傍水,远离县城和市区,通往赣县县城的道路只有一条且不宽敞,这不仅影响了想前往白鹭旅游的客人,对一些想投资白鹭开发的投资商也造成了影响。调查中发现,有好多想在白鹭搞投资的开发商,在考察了具体的环境后,因为道路交通不便,委婉地拒绝了当地政府的提议。可见对于白鹭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可幸的是在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白鹭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拟投资 2 500 万元修建一条田村——白鹭旅游公路,并且已经在运作,资金也已经到位,并预计明年可以完工;拟重建民俗景区,打造和传播最具原生态的客家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客家古村落的同时大力发扬和承传古村文化,让白鹭古村更具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
在保护和开发白鹭古村落旅游的时候,各级政府尤其是负责单位白鹭乡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白鹭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改造提升工程。改造古民居水、电、路及消防系统等建设,改造村内管线;启动古村村史展览馆建设及书箴堂维修,整修、修缮村内古巷道 5 100 m;已完成鹭溪大道油路改造工程和仿古路灯亮化工程。实现垃圾收集处理与县城同步,统一用垃圾集装箱收集,用垃圾清运车运送;完善环卫设施,新建生态公厕100 m2,设置环保果壳箱40个;正在积极开展白鹭古村环境整治和风貌改造,实施鹭溪河一河两岸防洪堤修筑工程。启动建设“福”文化广场,挖掘客家文化底蕴,打造客家第一“福”,完善游客服务中心配套设施*数据来源于赣县白鹭乡政府资料http://www.ganxian.gov.cn/ 2012.11。。虽然乡政府对于白鹭的保护和开发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想要更好地开发好白鹭旅游业,更好地带动起白鹭相关产业比如餐饮业、休闲产业、酒店业、特产等的发展,要从更多的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该有高水平的规划作为指导,这是保护白鹭古村落这个历史文化资源与开发的前提。要有懂专业,会保护的专家对白鹭古村进行规划,按照白鹭村特有的地域客家文化、建筑风格、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古民居等特色资源,在保护整体古村落的条件下,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规划古村落旅游区和新农村建设开发区,明确规划保护区内住户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完善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只有在认真规划的前提下,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如交通、餐饮、住宿、农产品产业等相关服务设施),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再者还要把古村落保护与农村住房理念的变迁协调好,若没有相应的规划引领与约束,则势必会影响古村落的格局和发展[3]。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和规划中要将古村落的保护合理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把新农村建设和古村保护与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4]。
其次,要贯彻好相关国家及地方对古村落保护的措施,依法依规才能更好地保护。当地政府要真正落实国家及各级相关政府的古村落保护的政策,要充分利用白鹭村的特色客家文化、古村文化以及幽美的地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不断加大对古村的旅游开发,按照乡政府的工作计划,树立“项目带动,四化联动,乡村互动”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白鹭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努力做好客家古村保护和生态山水的特色休闲旅游文化胜地。正如陈赓所提到的政府一方面应当在古村保护与开发中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也应协调好古村利益主体各方的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型,确保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主要方向[5]。
再次,旅游开发要适度,需谨慎思考。倘若急功近利,为了眼前利益,弄不好可能会对历史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一方面要深挖更具地方特色的白鹭福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明清历史古建筑等文化,加大加深对白鹭的保护和开发。制定更实际的相关政策,让社会各界主体都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中来,尤其是让当地村民也真正参与到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行动中来,换句话说当地老百姓是主体,因为他们世代居住在那里,要想很好的开发,则必须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有人也谈及在保护古村落的主体问题,只有各级相关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村民自己的努力,让村民的意见和意愿得到关注和尊重之后,古村落保护才可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6]。要为白鹭的古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和资金,在明确政府责任主体的情况下,融合社会资金对白鹭古村进行开发,并积极主动的与村民进行互动,对老化的古村建筑进行维修,对在规划区的古村进行整体整治和修缮,开发深挖白鹭古村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等,打造一个集文化与生态一体的生态白鹭古村。但在开发资金问题的解决上我们必须对古村落这一特殊旅游客体,不能“筑巢引凤”要防止“新殖民主义”问题的出现,要切实把古村落百姓生活融入古村旅游当中来,促进古村落的发展[7]。
认真对待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对于我们更好的承传古村文化以及保护古民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针对在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充分发挥政府和村民的人的主体性的作用,注重古村落保护和关注背后的“人”的关系,要吸收高素质、懂专业性、会管理的人才加入到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队伍中来,真正的把古村建筑保护和古村客家文化结合起来,为建设生态白鹭古村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95.
[2]熊桂兰,戚蕙兰.白鹭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9(6):144-146.
[3]钱增扬.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我市特色文化村建设[EB/OL].(2014-04-04)[2014-04-15]. http://www.doc88.com/p-678126231214.html.
[4]罗奇,许飞进,罗吉祥.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条件下的江西古村落保护与发展[J].农业考古,2008(3):233-235.
[5]陈庚.以居民为核心主体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基于婺源李坑村的实证调查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5):86-90.
[6]钟福民.论赣南客家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以赣县白鹭村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78-81.
[7]方志远,冯淑华.江西古村落的空间分析及旅游开发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4(8):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