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农产品流动摊贩转为CSA的SWOT分析
——以贵州省为例

2014-03-06 15:18:02范力军
关键词:摊贩流通流动

范力军

(凯里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贵州省一直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省份,不仅农民收入水平低,而且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呈现扩大趋势,2010年贵州城乡收入差距达到4.07∶1[1]。农产品销售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流动摊贩又是城郊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不容乐观的是农产品流动摊贩一直被城市管理者视为影响市容的罪魁祸首。城市管理者和流动摊贩各自扮演着猫和老鼠的角色,各个城市每天上演者猫抓老鼠、老鼠躲猫的游戏。流动菜农不仅承担着违法乱纪、有碍市容市貌的罪名,农产品及其销售工具还经常被没收,收入水平不言而喻。女摊贩向城管下跪、城管殴打菜农、摊贩刺死城管等悲剧屡屡发生,其本质原因在于农产品流通模式不畅,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市民购买高价农产品。而其他农产品流通模式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又屡见不鲜。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中利益分配不平衡、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问题严重,因此探索既能保障农户增收、消费者购买物美价廉农产品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就是一项迫切任务。

一、相关研究综述

有关流动摊贩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流动摊贩治理措施的研究[2];流动摊贩与城管冲突现象的研究[3-5];流动摊贩合法化的研究[6-7];流通摊贩对城市产生问题的研究[8];流动摊贩发展历史的研究[9];流动摊贩优化完善措施的研究[10];流动摊贩生存现状的研究[11];对流动摊贩农产品流动模式转为其他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摊贩转为农超对接模式领域,以上研究多是基于城市管理者、流动摊贩生存发展的视角开展研究的。从农户、消费者角度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还较少。1965年,日本水俣病事件引发了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担忧,出现了消费者主动联系农户并达成固定供需关系农产品交易方式,以此保障食品安全[12],初期的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便应运而生。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是国内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属于两型农业范畴,符合城市居民消费理念[13]。有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概念、内涵、发展现状等问题上[13]。日本出现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的背景与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现状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关于农产品流动摊贩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尝试从农产品流动摊贩转为CSA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对农产品流通模式改革及后期研究提供参考。

二、 农产品流动摊贩弊端分析

本文所指的流动摊贩农产品流通模式当中的流动摊贩是指农户将自己所生产的农产品运输到市区进行销售的农业生产者,是一种买卖双方面对面的交易,是流通环节最少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流动摊贩虽然是最为原始也是经历时间最长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流动摊贩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已经对城市管理者、农业生产者自身、城市消费者带来不良影响。

(一)城市管理难题

流动摊贩主要是采取沿街走动的方式进行农产品销售,没有固定的场所。贵州截止2013年3月初有630万农民工在外务工*数据来源于贵州教育咨询网站http://www.jxkp.com/ole/show.aspx?id=276668。留守老人及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流动摊贩是城郊留守劳动力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方式之一。流动摊贩进城销售农产品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交易时容易造成交通不畅,产生大量的蔬菜垃圾造成城市环境卫生污染,流动摊贩不服从管理与城管引起冲突等弊端。

(二)农户增收效果不显著

流动摊贩销售农产品采用的运输工具多是小型的,甚至是简单的肩挑车带,难以达成大额的交易。一方面是农户自身农产品产量有限,是自己消费剩余的农产品,便采取流动摊贩形式进入市区进行销售。另一方面是农产品质量不高。 流动摊贩大多是农产品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产量较低的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传统生产方式,与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城市消费者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农产品,销售过程的交通费用、城市管理费用都加大了农户农产品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农户的实际收入。

(三)城市消费者购买靠机缘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人们越来越追求无公害农产品的消费。而流动摊贩的农产品多是符合无公害标准的。迫于流动摊贩不合法的境地致使农户采取流动摊贩的形式。而城市居民更偏好于流动摊贩的有机农产品,但是却不知道流动摊贩销售农产品的具体地点及具体时间。在购买时多是在路边碰到流动摊贩时购买,是一种随机性的购买方式。这给农户与消费者的交易造成了信息上的不对称,降低了交易的效率。也给城市居民的农产品消费造成了一定困难。

通过对流动摊贩弊端的分析可以得出,转变当前流动摊贩农产品流动模式已是缓解农产品流通不畅的必要举措。因此对流动摊贩转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SWOT分析就很有必要。

三、 贵州城郊流动摊贩转为社区支持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 劳动力资源

贵州省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2008年末,贵州省外出务工人数为524.74万人,占到全省乡村总人口的近20%。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每年也有返乡的务工人员,有关研究指出贵州省每年约有15~60万人返回家乡。到2009年贵州省约有乡村从业人员 2 031 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达到 1 207 万人。而李华红的研究指出贵州“十二五”期间留守农民人数将缓慢减少,外出农民和返乡农民人数则不同程度地增加;到“十二五”期末,即2015年时,三类群体规模分别将达 1 162.75 万人、749.42万人和62.74万人[14]。如此多的农业从业人员面对贵州省有限的耕地资源,必然造成大量农业失业人员。而社区支持农业的农业生产模式要求生产过程实施精耕细作,发挥传统的农耕方式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为贵州省实施社区支持农业的生产模式提供了劳动力保障。

2. 气候资源

农业生产是一种季节性和地区性很强的生产活动。丰富的气候资源是支持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贵州省气候资源非常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全年雨水充沛,年均温度保持在15度以上适宜农业作物生长,一年四季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确保农产品生产的持续性并为不同季节特别是冬季农产品种类丰富提供了气候保障。

3. 地形特点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境内呈现喀斯特山区,河流流经地域的地貌类型变化明显,使河谷从上游至下游,常出现峡谷、嶂谷和宽谷交错分布。因此农业耕地资源大多是小规模分布,规模连片的耕地资源缺乏。而相对于社区支持农业的生产模式对农业耕地资源的规模连片并不是必要条件。小区域的耕地对进行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并无影响。相反利于农民的精耕细作、生产管理。

4. 收入水平

实施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有居民对这种模式下生产的农产品有消费需求,由于这种模式的生产成本相对普通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要求消费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消费能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贵州省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达 15 138.8 元,同比增长9.75%。其中2010年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 9 627.99 元,同比增长6.9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为 1 174.02 元,同比增长3.4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13.83元,同比增长59.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转移性收入为 4 122.96 元,同比增长17.1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为 4 013.67 元,比上年增加258.06元,增长6.87%*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110217_402711865.htm。这说明贵州省城镇居民大多数具有了消费完全无公害农产品的经济支付能力。

5. 政策法律保障

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推广“社区支持农户”的绿色纽带模式,让农业生产与社区居民需要直接挂钩,促进城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据称,将这一模式写入地方性法规,在全国尚属首创。这也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机会分析

1.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当前广大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机制来确保农产品安全高效流通。并于2010年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农产品流通过程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有发生在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等各个环节的原因。流动摊贩式农产品流通是农户直接和消费者进行面对面交易,在流通环节、农户与消费者利益上是相对较高的,社区支持农业也是农户与消费者进行交易的流通模式,利于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产品生产模式,也对提高农民收入、降低消费者生活压力有很大帮助,在构建食品安全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有了发展的机遇期。

2. 助于两型农业发展

两型农业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的情况下提出的,利于农业生产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西南地区虽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但丰富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地区适合发展两型农业。社区支持农业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势之一就是该模式下所生产的农产品是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和对人体有害的成分的,采用的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也不会对土地产生任何负面影响,更不会由于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对环境造成破坏。属于两型农业的范畴。两型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流动摊贩模式转变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提供了发展的大趋势。

3. 支农政策机遇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大力支持农户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并给予各种政策性补贴。鼓励创新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实现农产品流通利益分配平等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是否能有效提高,一方面取决于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取决于农产品从农民手中流向实现的中间环节的多少。社区支持农业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实现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对接,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农产品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环节,利于农民获得更好的经济利润。支农政策的大量出台有力地支持了流动摊贩模式向社区支持农业转变的可能性。

4. 消费理念

消费理念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何种物品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温饱性的购买方式,而是挑选高质、安全的农产品,对于农产品来说,安全、绿色更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的情况下,城市的农产品流动摊贩反而更受消费者欢迎,因为消费者认为农户提供的农产品相对安全系数更高,消费着更加放心。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正是符合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5. 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是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是位于城郊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农业生产体验基地等以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获得收入的方式。近年来,该农业发展方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被众多人接受,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模式有消费者体验农业生产的环节、还可以监督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是一种更加持续稳定健康安全的农业发展方式。休闲农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发展。

(三)劣势分析

1. 达不到规模收益

农产品流动摊贩采取的是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一是因为交易费用高,二是因为规模化低导致农户增收难。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倡导的是绿色生产、精耕细作,由流动摊贩转为社区支持农业仍然是以小农生产为主,达不到规模种植的效果,而且CSA也不允许采取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大量的劳动力、时间成本使该种模式成本加大。

2. 送菜周期与蔬菜保鲜问题

在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下农户承担着城市消费者的蔬菜类农产品供给,并定期进行对蔬菜进行配送,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问题使得蔬菜的配送可能出现突然量多量少的情况。由于农户保鲜设备的缺乏使得农户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对蔬菜进行配送,加大了农户的成本。

3. 要求消费者收入水平较好

社区支持农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农户的农产品有固定的购买者,该模式减少了农户的销路难问题。但要求购买者即城市消费者必须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好,有较强的购买力。一方面是该模式的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包括劳动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要求消费者有富裕时间参与农产品生产或管理。而参与生产、管理的前提就是消费者有稳定的收入。只有较高收入消费群体存在,才能保障农户农产品有需求者,才能保障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持续发展。

(四)威胁分析

1. 违约心理严重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是一种农户与城市消费者实现风险共担的模式,消费者需要对农产品费用预付,以此来实现风险共担。农户有向消费者按时提供高质量农产品的义务,消费者有及时足额支付农产品费用的义务。社区支持农业面临的一个考验就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一方面,从农户的角度来说,如果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社区支持农业中消费者的预付价格,农户有将农产品销售给市场上其他高价的需求状况,就是有可能违约。另一方面,消费者在面临预付农产品价格高于市场农产品价格时有要求退款的可能,或者存在农户提供农产品质量不如市场上农产品质量优良,有违约风险。同时农户对预付农产品的消费者不能按时提供预期质量的优质农产品也将会产生违约问题。

2. 自然灾害

农业产业属于风险产业,经常受到气候、自然灾害、病虫害等灾害影响。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凝冻等自然灾害比较频发,流动摊贩农产品流通模式是农户自有农产品的一种销售形势,而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就要求农户在消费者支付预付款后,按约定时间提供农产品,如遇自然灾害,极有可能不能按时提供农产品,让社区支持农业的农产品流通模式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威胁着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 其他流通模式的发展

不同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不同的流通环节,流动摊贩式农产品流通模式是流通环节最少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而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由流动摊贩转变而来,在流通环节上也是很少的,只有农户与消费者。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对社区支持农业模式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打击,比如大型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蔬菜超市的不断完善、蔬菜基地的规模化种植等农产品流通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发展壮大。

4. 产业化发展

农产品流通模式直接影响农户和城市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流动摊贩模式转变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威胁在于其他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壮大。近年来,农贸市场的逐步完善、蔬菜超市或生鲜超市的日益发展壮大。使得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受到以上模式的压力。同时流动摊贩流通模式需要农户、城市消费者、其他人员的通力合作与互相理解才能实现。虽然提供农产品双方达成协议,但达成协议后农户是否能保证质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贵州干旱灾害的频发也威胁着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是否能够正常进行。

四、流动摊贩模式转变为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措施

(一)建立农户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

城市居民为了寻找流动摊贩的无公害农产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农户为了销售农产品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劳动力来寻找买者交易。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举办农户与社区居民对接的洽谈会、村民委员会与社区委员会对接、社区居民与个体农户直接交流对接、新型媒体下的农户群体与消费者群体沟通渠道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来促进农户与消费者之间最大程度的信息对称。

(二)加大财政支持农机投入力度

贵州城郊地区农户采取流动摊贩销售农产品的运输形式大多是公共交通、摩托车及背篓,不仅运输量较小、而且也费时费力。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是一种农户为社区居民进行农产品直接配送的流通模式,小规模的农产品运输方式不能满足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大农户购买农机的财政补贴力度及建设农村便利的交通运输环境和为农产品运输车辆开绿灯是促进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发展的有效举措。

(三)提高城郊农民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意识

城郊农产品流动摊贩是以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主,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传统的流动摊贩模式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对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接受能力普遍较差。邀请农产品流通专家及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示范较好的地区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介绍新型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理念,让城郊农户真正理解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实际运作方式,强化农户对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接受程度。

(四)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选择经济发展较好且适宜开展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城郊地区进行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示范点建设。大力支持农户与消费者开展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试点,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给以农业生产者倾斜。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对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带动,成立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交易会,让更多的社区消费者了解该模式的优势。带动更多的农户及消费者加入到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窦金波.贵州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演变轨迹及其原因解析——兼论贵州与全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818-1821.

[2]罗筠.机会空间、资源策动与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困境:政治过程的解释框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25(4):63-69.

[3]王亚利.冲突与平衡:摊贩生存与城管执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2):94-96, 136.

[4]吕燕.权利均衡、流动的风景与走出城管困境——关于扬州市流动摊贩城管状况的调查与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0(2):148-152.

[5]何景亮,刘怀民,严海军.城管执法权与摊贩生存权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20):202-203.

[6]钟耀.针对流动摊贩合法化的制度构想[J].商场现代化,2012(31):52-53.

[7]赵珊.城市流动摊贩生存现状的调查及其合法化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2):146-147.

[8]张国斌.加强社区城市市政的管理——浅谈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的治理途径与办法[J].现代科技:现代物业下旬刊,2010,9(6):26-27.

[9]石磊,谢剑波,喻娇.从我国流动摊贩的历史沿革观其存在的合理性[J].现代商业,2010(17):154-155.

[10]陈星宇,范兆飞,李波.南宁市流动摊贩的社会控制研究[J].学理论,2013(12):60-61.

[11]汤慧,汤放华,王彬.高校周边“流动摊贩”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以湖南大学周边流动摊贩为例[J].中外建筑,2012(10):36-38.

[12]张红,王绪龙.“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作用论析[J].理论学刊,2013(4):65-68.

[13]屈学书,矫丽会.我国社区支持农业(CSA)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9):214-217.

[14] 李华红. “十二五”时期贵州农村三类劳动力规模估算[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21-26.

猜你喜欢
摊贩流通流动
误 会
上海故事(2022年7期)2022-09-27 00:59:32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海南:学校周边200米禁摆食品摊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流动的光线
协作自治:摊贩治理的昆山之道
决策(2014年4期)2014-12-12 05:48:07
商贸流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