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小怀,康哲源
(1.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军队党的建设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8;2.中共咸阳市委组织部,陕西 咸阳 712000)
延安时期,任弼时关于科技方面发表过许多重要而精辟的见解,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思想,对当时和今天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任何时代,科技及其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变革都能起到重大作用。延安时期,尽管处于艰苦的战争年代,任弼时高瞻远瞩,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及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乃至科技人员的地位问题。
早在1925年5月到1927年7月,任弼时担任团中央总书记期间,对于技术工作就特别重视。在1925年11月18日,共青团中央发出加强保密技术的通告(第一O八号)中,就明确规定:“组织较大之地方或区委会,应有技术书记。”[1]52
1939年10月31日,任弼时与周恩来联名致信季米特洛夫,反映在迪化的八路军培养军事技术干部的军事学校,半年来由于缺军事技术教材和教员,教学难以进行,要求帮助解决,或允许将学习较好的学员派到苏联办训练班。[1]378
针对当时部分同志轻视技术的情况,1941年2月,在召开陕甘宁边区各县联席会议时,任弼时强调一定要转变看不起技术工作的错误思想。在他所作的报告《时局的发展和边区的任务》中指出:“建立工厂、医院、比到外打游击要细致和麻烦得多。但是在过去,我们党内不少同志对经济建设和技术工作往往不愿做,而且看它不起,这是很要不得的。”“要进行经济建设,就要重视技术工作,不但要依靠外来的技术人才,而且要大量培养党内技术人才。”[2]229
1943年7月2日,在延安机要人员会议上,他又明确指出:机要人员要具备四项品质,其中包括“改进技术,精益求精”。[1]446
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任弼时要求各根据地党委要下决心抽出一部分真正能够掌握政策而党性又好的干部,以“培养成为我们建国的专门人材”。[1]461
在为七大准备的发言稿《努力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他又明确地对技术干部的重要性做了说明。指出:有些同志甚至有轻视建设和经济工作,对于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分子及原有干部不加重视和争取的错误倾向。强调:“建设需要经验,需要科学知识。要善于争取和利用旧的技术干部,如工程师、技师、教员等,加以优待和改造。同时,也要从工人青年和农民青年中培养可靠的技术干部作中坚骨干。”[2]390-392他深知科技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为了加强对经济建设事业的领导,1946年5月2日,他在解放区经济问题座谈会上指出:要以优厚待遇吸引国统区技术人员到解放区来;提拔技术熟练的老工人,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经济干部。[1]516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重视党外经济技术人才的使用。强调“要有计划地利用和争取大批党外经济技术干部。”主张“除开政治上教育他们,还要在物质上给以优厚待遇,使他们在解放区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经济、财政、金融、贸易干部”。[2]401
解放战争时期,在忙于战事的同时,他高度关注对于科技人员的培养。1948年3月12日,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他做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对“工商业政策”、“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进行了专门论述。强调:我们要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就必须要有知识。例如建立一个医院,要设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牙科等,就要有许多医生、医助、护士。这些人才,要经过多年学习和实际工作锻炼,才能培养出来。例如要修一条铁路,必须有工程师和其他的技术专门家,还要有大批段长、站长等。又如被战争破坏了的铁路,将来要迅速建设,还要建设新的铁路(现在解放区后方就已经在建设),靠我们军队的工兵连当然是修建不起来的。我们办兵工厂和其他工厂,就需要许多工程师、专门家。开商店、搞贸易,需要很多会计。办学校,要教员。这一大批技师、专门家、科学家、教员等等,都不是一天可以培养出来的,要有专门的学校来培养,多年才能毕业。我们目前还没有如此多的有知识的专家,我们必须放手争取和使用中国原有知识分子专家来替人民办事。我们一面使用这批知识分子,一面教育和改造他们,纠正他们中许多人轻视人民脱离群众的习气。他们的大多数是有建设热情的,在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建设事业中,其中大多数一定是会进步的。[2]432
对于科技人员的地位,任弼时是十分重视的。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中共西北中央局高级干部会议期间,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驻会指导。在讨论边区政府工作时,他还专门邀请了非中共党员负责干部和技术干部参加。[1]436足见他对科技干部的关爱和重视程度。
同时,他始终强调对于学习科技的重要性。1946年5月,在为中央起草的文件中,任弼时将学习技术视为作为战胜一切困难的一个重要条件,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指出:我们只要有正确而坚定的方针,整个解放区人民团结一致,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学习技术,以解放区人民的力量,是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2]3951946年5月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学生及各界青年代表千余人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上讲话。要求各解放区青年“提高文化、学习技术、加紧生产、发展经济建设,以影响全国人民和全国青年。[1]516同年10月6日,任弼时在给女儿的信中特别强调学习科学知识对于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延安时期,任弼时对于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乃至科技人员的地位,都是十分关注的。他从战略角度考虑,将这一切提到了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高度,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和不凡眼光。
军事科学及技术,是获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延安时期,任弼时对于通讯情报等军用关键科技全力倾心,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早在1935年1月27日,任弼时和贺龙在大庸县丁家溶主持召开红二团积极分子会议时,就提出了红二军团建设的紧急任务,第一项便是以最高强度来提高军事技术。[1]2471937年5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所做的报告强调要“使红军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为了贯彻毛泽东同志代表党中央对红军提出的新任务,任弼时和朱德等同志一起,认为在军事教育上,主要是提高部队的军事技术,提高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建立和健全了部队的各项制度。[3]全面抗战开始后,针对怎样度过抗战困难时期,他指出,我国坚持抗战到底在目前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是“使我现有的和新组成的国防军队,达到技术装备水准的提高而趋于近代化”。[2]156
为了畅通信息渠道,使之成为战争决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他大抓无线电通讯建设,不但在技术上亲自指导无线电侦查工作,还特别重视通讯器材的收集和通讯科技人员的培养。
1941年10月12日,在他和其他领袖的努力下,中共中央书记处做出《中央关于建立党务电台的指示》。指出:“中央过去所设之战台,自二十五日起改为党务广播台,向各根据地同时用密码播送党内材料。各单位要绝对遵守收听纪律,如查出无特殊情况不收听者,应受党纪处分。[1]4111946年5月,为了确保从华北一带收集购买的电讯器材安全运抵延安,他致电聂荣臻、唐延杰,要求解决运输工具,及时保障安全。1947年5月1日,任弼时为中央起草致后委的复电中指示:在晋绥设立一个转报台。负责收转各大军区前后方给中央的电报,根据内容的轻重缓急,有的由中央专用台直接联络,有的由转报台收转或译转,以免误时和重复。5月12日,他又代中央军委签发了《中央与各地通讯办法》,规定了具体联络方法。当转战到靖边县小河村、佳县神泉堡时,他和周恩来曾两次召集机要业务会议,研究制定密码方针和通讯联络方案,商议严格的保密制度。
延安时期的中央军委二局,是我党我军重要的技术侦查情报部门,其作用非同小可。1947年1月13日,也就是本年的春节前夕,他和朱德到安塞县碟子沟村和黄崖沟村一带的中共中央军委二局进行慰问、视察。在全局大会上的讲话中,他称赞二局的工作是“无名英雄的事业”,勉励全体人员“更加安心,更加团结融洽,更加高度地发挥党的耳目作用”;在技术上“必须精益求精,发挥创造性,不落后于敌人”。会后,为军委二局题词:“提高技术,精益求精”。[1]535
即将转战陕北期间,由于敌机的轰炸,新华广播电台于1947年3月14日被迫停止工作。但是,先期到达王家坪的任弼时等预为筹划,在瓦窑堡象鼻沟的备用电台立即接替工作,使红色电波因此没有中断。[4]754转战陕北途中,1947年3月26日,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举行会议,决定中央继续留在陕北。鉴于形势紧急,周恩来于当晚离开陕北到达晋绥,帮助贺龙、叶剑英、杨尚昆制定对付胡宗南、傅作义、阎锡山进攻的行动方针和计划。周恩来东去后,中央书记处的会议继续进行,并于28日晚转移到清涧县的枣林沟村,于29日晚召开了枣林沟会议。会议后,中央领导的分工决定后,任弼时立即召开干部会议,宣布将留在陕北的人员按军事编制成立中央纵队,他化名史林,亲自担任纵队司令,下分四个大队:第一大队为直属队;第二大队为军委二局的前梯队,由二局干部中挑选的二十多名机要人员组成,负责情报工作;第三大队负责电台和通讯工作;第四大队是范长江率领的新华社的工作人员。从编制体制看,二、三、四大队均为负责通讯情报以及电讯宣传等工作的队伍,不难看出任弼时在特殊时期对军事科技的大抓力度。
同时,转战陕北期间,每到一地,任弼时立即指挥第二、第三大队架设电台,安装电话,确保信息及时能够畅通,使千里眼和顺风耳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领袖们能够运筹帷幄,[4]765在困难中赢得战争的胜利。
他还在百忙之中能够做到无微不至,关心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1947年11月14日,转战陕北途中,任弼时致信中共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叶剑英、秘书长杨尚昆,建议对军委二局和三局有关同志在生活上进行照顾并实行休假制度。[5]要求对电讯业务人员及少数体弱的基层干部,除规定的休假制度外,还应发给特别健康补助费,在三交的电台人员从十二月份起“每月每人补助三斤小秤的猪肉”,轮流休息,二局三局与机要处应一并考虑。[1]563
此外,延安时期,任弼时对于关乎百姓生存的农业技术问题十分重视,他将改良技术视为保障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多个场合讲话时都有所提及。1946年4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各解放区的负责同志开会,任弼时要求要“改良农业技术、改良种子和肥料、改进农作方法等。”“各地政府应认真组织农业试验场和展览会,提倡农业技术的改进。”1948年3月,他又指出:土地改革后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就需要许多农业专家,来改良种子、肥料、工具和水利。的确,“民以食为天”,这是不变的真理。
任弼时为革命奉献的一生中,在延安时期的战斗生活占据了重要部分。通过对其延安时期科技思想的梳理,不难看出,他的科技思想是丰富而又有创见的,具有几个显著特色。
一方面,涵盖面极广,囊括了工业科技、军事科技、农业科技等诸多方面。另一方面,放眼长远,极具战略思维性。他特别强调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能够注意到党外科技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这一远见卓识,对推动科技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他的科技思想善于从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出发,立足于抗战和建国的实际,从现实出发,将理论思考和实践很好地进行结合,提出了许多合理可行的思路与建议,极具实用性。特别是他重视侦查情报以及电讯等科技的思想,今天看来,颇具时代意义。
总之,延安时期任弼时的科技思想,博大精深,当今仍然闪耀着思想光芒。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与时俱进,为当前做好科技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弼时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高军.伟大的战士任弼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90.
[4]章学新.任弼时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蔡庆新.组织大家任弼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