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安民
积极推进互联互通促进社会化终身教育的实施
贺安民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系,云南 丽江 674100)
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需要积极推进教育互联互通。教育互联互通,不仅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和可行性。在教育信息化工程带动下,建立健全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县区、乡镇以至村寨纵向衔接、横向联通,搭建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并且通过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和谐高效运转的机制和渠道,充分满足全民终身教育需求,教育面貌就将发生根本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联合;沟通
云南省下大力气创新式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社会化教育实践的举动,让人振奋和感动。而笔者认为,对云南这样一个经济相对滞后的省份来说,更需统筹兼顾、科学设计,力求实现最好的效益,而加强各相关地区、单位,尤其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对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化终身教育实施,有着巨大的作用。
关于教育的互联互通,从教育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去做分析和筹划,其运行策略主要可有:
1.遵循全省教育区域规划精神,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设置好区域教育建设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省各地、各类教育的发展。
2.依据区域教育建设发展目标和任务,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思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和运营,区别不同情况,促进地区社会化教育的实施。
3.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硬件、软件平台建设。尤其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而借助国内外已有条件,更是一种便捷的途径。区域设施建设,可给予一定投资,但依据教育运行的自然规律,促进龙头单位发挥其辐射功能和作用,则会更利于区域教育的发展。
4.努力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府教育、社会教育信息互通平台,确保教育信息的对称和共享,形成社会教育的合力。这种教育信息的互通,尤以社会资源(包括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有效利用和学校系统教育信息互通为重要。
5.倡导不同院校和各级各类教育的成绩沟通与认证。对学历教育,可以区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等不同情况,对内容、分量相近的课程,专业之间、院校之间,给予相互地认可。对内容、分量相差较多的课程,则可明确折算的办法。非学历教育课程,则予以普遍相互沟通与认可。有步骤推进“学分银行”的试点。
6.建设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的所有教师都应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奠定人才基础。各地适应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更
应普及技术应用、设备维修维护等方面促成网络运行的体系。
7.加快电子政务、学籍管理、校舍管理和教育科研、招生考试、远程教学等应用系统和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实现教育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促使教育运行的自动化。
8.建立教育信息化政策保障、管理保障和科研保障机制,保证教育信息化依法、依规科学健康有序地建设和应用。并促其适应科技快速变化形势,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9.逐步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效益监控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努力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相适应,更加具有同社会融合和开放的特色。
10.以全省开放大学系统为依托,建设社会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和保证。适应于各地需求与特征,这种公共服务平台亦可呈现不同的类型,发挥适应于地区公众广泛需求具有其相应特色的功能。
关于教育互联互通的紧迫性,首先我们看到无论从教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个不同学科的研究来看,都为社会化终身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教育互联互通,正对社会化终身教育效能提高和协调运行发挥重要的影响。切实树立科学的认识论和发展观,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推进教育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正是整个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从现实性方面来考查,教育互联互通具有强烈的紧迫性。具体而言,它表现为:
(一)教育功能发挥、教学运行、办学办教、人才发展等方面运行规律的要求
1.关于教育功能发挥,目前理论界的共识:一是开展人才培养,二是促进社会发展,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就须进行改革和重组。教育开放可以覆盖更多的社会成员,从而惠及全社会。
2.关于教学运行,它是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人才成长阶段性内在要求,培养创新性、实用性、复合型人才,既是新时期教育潮流,也是教学的规律。按照受教育者的不同年龄特征、岗位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教育能为全社会各类成员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结果、不同形式的学习机会,能满足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情况的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并使其相互衔接,良好运行,就必须对教育进行强力建设和改革。
3.办学重在质量和效能,这是其社会功能发挥和教育贡献最重要的体现。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特别对教育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和基层弱势群众带来接受优良教育的机会,将是教育实践中人们一个关键性的关注点。现代远程教育借助互联互通,更有效地将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和企业拓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总结这方面实践,应进一步完善联合办学,促使更多社会成员在不离开岗位的同时接受各级各类教育,克服时空限制,取得更加有效地发展。
4.人才发展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品质,并且同人才成长周期变化相适应。教育联通和创新,打破了封闭的以机械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有利于个性化、创新性学习,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安排,有针对性地提高素质、发掘潜能,利于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案和策略,并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因此,学生也会成为一个探究者。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趋势,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态势和路径发生决定性的影响
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量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种需求既由知识经济的来临,逐步变得异常地急迫;同时,又因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人才的类型更多样,变化更频繁。根据有关调研资料,近多年经济组织小型化、专业知识快更新与人员转岗的频繁,已经成为既成的事实。适应这
种社会环境,除了正规学校教育之外,世界各国远程教育、继续教育都在迅猛地发展。我国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向。
这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了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必须更好更快建设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社会的期望。同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持续开放办学,促进联合与沟通,才能更加广泛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这些都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平台。以往成功的经验也证明,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都使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目前我们更应抓住有利时机,继续坚定发展目标,对制约教育建设发展的各方面予以切实地矫正,从而加快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的品位和效能。
(三)云南省情和教育布局,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域宽阔,人员稀少。地势多为山地、高原。气候湿热,温差较大。生态条件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按照云南省发展战略规划要求,今后五到十年,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快速转变,给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将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任务。发展云南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云南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等新任务。
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云南教育又呈现出鲜明的差距。这主要是,教育普及程度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教育资源不足,办学条件紧张;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县、边境县、民族地区、山区农村办学条件差,教育发展严重滞后,“普九”、“普六”欠账多;高中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发展失衡。特别是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边、少、贫四位一体农业省份,整体文化程度还比较低。云南教育总体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内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边境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内部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办学活力不足,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强。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由此,深化教育改革、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效能,加快教育发展,成为社会共同的心声。
(四)有利时机和面对的挑战,对教育运作发出紧迫的要求
新世纪以来,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面对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我们的教育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状态,对于教育运作,也构成了新的影响。
处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联系云南实际,我们教育建设发展显得更紧迫。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教育运行必须调整,教学模式改革则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服务与管理等等,也需要不断地提升。在战略机遇与挑战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抢抓机遇,
为了验证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区域水资源保护状况评价,并对多个区域进行比较是否可行。下边采用上述选用的8项评价指标,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参评区域进行试评价,并进行排序。
发挥自身优势,妥善应对挑战,扎实工作,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进而较好较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工程规划的各项重要目标。此间,调节教育体制机制,改善教育内部结构、调整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带动教育机构强化管理,增强办学活力,也就显得十分地必要。而教育的互联互通,也正是其中必然的内容。这也正是我们特别强调统筹运作、周密部署、扩大开放、优化整合的目的。它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反映着一种科学教育所追求的境界和品位,反映着新形势下教育所应呈现的态势与效能。
(一)不断完善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早在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我国就广泛开展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是其中先期参与的院校之一。现如今由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的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探索,已构建起集学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终身教育远程平台。经教育部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和批准,云南开放大学已经正式挂牌。
整合资源,云南在全国率先设立州市教育局“开放教育办公室”统筹协调管理辖区内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开放教育、创新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为实施对全省开放教育县级教学点“扁平化”管理服务机制奠定了基础;依托远程教育资源优势,云南已建起拥有自主研发,集学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网络平台;构建起全社会成员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学习平台;在全国率先搭建起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立交桥”;已建立起的“主体性、立体化、贯通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学分银行为支撑,实现了不同类型教育、不同体系办学学习成果相互融会贯通;已构建了网络虚拟实训、校内实体实践、校外拓展实训、个体实训学习包的“四元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出虚拟实训课程141门,突破了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实训难的瓶颈。
(二)各地教育状况已有鲜明的改善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云南各个地区教育状况已有较大的改善。尤其是近些年各级各类教育不同程度得到较快地发展。全省已经具备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架构。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和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奠定了教育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各个地州市和县级开放教育机构教育网络良好运转,系统办学优势突出显现。由于教育系统建设和技术的改进,全省各地不同程度初步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奠定了保证和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础。远程教育网上教学工作普遍开展,并注重网上教学资源的生动性、趣味性,努力提高现有网上资源的利用率,都使远程网上教学效能不断得到鲜明的提高。全省“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网络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学交互、信息互通和分层服务,保障了现代化教学的实现。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实现云南教育发展的目标,各地提出相应举措,并进一步加强各类教育建设,推进教育技术应用,不断扩展教育的开放。通过推动远程教育开放,努力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构建社会化终身学习的体系,都将极大地推进整个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地发展。
(三)云南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出台
云南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建设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成覆盖全省的宽带云南教育网,所有高等学校和所有的州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以及70%的中等学校内部建成局域网(校园网),外部实现光纤联网;100%的城区中小学校实现对外宽带互联,内部计算机互连;100%的乡镇中心学校、100%的农村初中、80%的村完小实现外部宽带联网;网络运营及安全体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按照不同的类别学校标准加快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要建设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和管理体系。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应用平台系统。建设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持服务体系和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将提升和整合各类教育信息化学习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现代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并将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
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改革试点,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度、水平提升一体化。这都将大大提升教育互联互通的现实性。
(四)国内外教育经验所可获得的借鉴
信息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现代远程教育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如果从英国于198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名为“计算机用于教学创新”(Computers in Teaching Initiative,简称 CTI)的项目算起,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这期间,国际上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很多国家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各级教育相互衔接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等方面,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德国早已实现普通学校教育同成人职业教育的全面沟通,成绩互相贯通,并可相互转学更高层次的教育。它为更加快捷地培养人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国内远程教育例如电大系统的诸多单位,不断促进教育面向社会和基层快速延伸,大力推进教育同社区的融合,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联合办学以及教育相互联通的经验,都会给教育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
教育互联互通的着重点,也就是推进教育互联互通的关键点,主要表现为:
(一)领导观念转变
这里不仅指决策者观念的转变,而且包括各级各类领导观念的转变。它指一种领导群体意识的更新,由此才会使社会化教育这一庞大系统工程得以健康地运行。我们应该切实树立教育社会一体化理念、教育创新发展理念、教育现代化理念和追求教育投入产出效益等理念,使云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得到顺利健康地推进与发展。有了这种现代化教育的观念,教育的互联互通也就会少一些阻力和障碍,从而得到顺利地推进。云南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教育跨越式发展,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教育模式创新
关于教育模式创新,自1999年教育部启动,由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较早参与“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形成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适应从业人员学习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为内容,以整合优化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天网、地网、人网合一的学习环境为支撑,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严格而有弹性的过程管理为保障的完全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云南开放大学在试点建设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这种成熟而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我们克服传统封闭教育模式局限,创新教育模式便捷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教育互联互通的一切问题,都可得到顺利地解决,教育的质量和整体效能也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教育效益监控
教育信息化工程,具有高效的教育效能,这是在科学健康发展状态下必然的反映。但真正实现高效,却并非易事。这里,涉及到不同地域、行业、单位之间的利益牵制,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技术牵制,人们观念、能力与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相互复杂的交错等等,都会影响教育效能的呈现。对教育信息化这一社会工程,我们切实搞好效益监控,既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优化,促其快速健康实施,又避免大轰大嗡和盲目从事,从项目的实施与各个环节等具体问题入手,促进其效能得到最大呈现。惟有如此,这项有利于全省社会进步发展的惠民工程,才会更加受到民众拥护,得到快速健康地建设和发展。
[1]贺安民.远程教育社会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云南将现开放式教育模式 公众可通过手机上大学[EB/OL].新华网,2011-10-26.
[4]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拓新路[N].云南日报,2013-1-3.
Actively Propelling Interconnection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ety-Based Lifelong Learning
He An-mi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News Communication,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ture,Yunnan University,Lijiang 674100,Yunn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eed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interconnection not only has its necessity,but also has its urgency and feasibility.With the driv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sound system of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that connects counties,towns and even villages vertically needs building into a lifelong learning interchange and to form a harmonious and efficient mechanism and channel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a varie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so as to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people and make fundamental change of education.
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cooperation,communication
G72
A
2095-6266(2014)03-014-06
2014-6-5
贺安民(1951-),男,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