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电影”溯源

2014-03-06 01:09
电影评介 2014年17期
关键词:景观

卢 忱

电影《哥斯拉》海报

电影艺术在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为“奇观电影”的出现以及电影整体的“奇观化”倾向。在对这个崭新的电影亚类型进行任何具体讨论之前,有必要先理清“奇观”一词的来源、内涵及其在电影方面的外延。

“奇观”一词很早就已成为戏剧乃至文艺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术语。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炼出了悲剧,或者更准确地说,戏剧的六个要素,并将其按重要性递减排位,依次为“情节”、“人物”、“主题”、“对话”、“音乐”以及“奇观”。[1]亚里士多德的“奇观”,所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的妆容以及服装。进一步推而广之,则可将其理解为戏剧表演中视觉元素的总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奇观,尽管具有吸引力,却是所有部分里最没有艺术性的,也是与诗艺最少发生关联的。”[2]亚里士多德对“奇观”的负面评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统领着西方世界对视觉以及视觉展示的基本态度。

理解“奇观”的另一个重要角度来自“奇观社会”这一概念。作为一个独立成义的文化批评方面的专有名词,“奇观”的提出最早源于法国情境主义者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又译为《奇观社会》)是他对消费社会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化和修正。在此之前,对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这种“奇观化”倾向,敏感的本雅明已经在《巴黎拱廊街》中做了生动的描述,并将其命名为“幻觉效应”。[3]然而直至上世纪60年代西方消费时代全面到来之时,“奇观社会”的特征方才更加鲜明地展现在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而有关这一现象的完整理论才被德波所提出。《景观社会》开篇,德波援引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里的一段话,那是一个“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时代。这段话原本是批判宗教神学所创造的上帝的幻影,在《奇观社会》中为德波所引,却也深刻概括出了奇观社会的本质。德波将马克思有关生产积累的理论扩展至消费社会中的奇观积累,称:“在现代生产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4]世界不再是物性商品的堆积,而已经幻化成了表象性的存在。人们追求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带来极大满足感的商品的符号价值,实实在在的“物”被抽象化,甚至被降格成为次要元素。而我们的时代也变成了一个“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5]

由德波在《奇观社会》中的分析可知,电影无疑是奇观社会的产物。这里还需强调的是,德波的“奇观”并不是指各类影像的总和,作为视觉文化的产品和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只是“奇观社会”众多表象之一,具体电影产品背后所隐藏的,仍旧是以观看为中介的权力分配。

在社会演进的层面上,“奇观”是具有高度概括性且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在电影研究内部,“奇观”则是十分具体、生动的,是每个观众都能敏感体察到的现象。对电影中“奇观”概念的界定,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版本,而本文将采用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中提出的定义,因其从产生机理以及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凝练地概括了电影中“奇观”元素的特征。周宪认为电影中的“奇观”即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视觉效果。”[6]由这个定义可知,自其诞生之日起,电影媒介就天然地饱含着“奇观”元素。比如,电影的初级形式(西方的五分戏院和中国的西洋镜)展示的是普通人在寻常时候看不到的景象;再如,某些电影语言,如“主观镜头”,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为了创造出更加逼真和震撼的观影体验,如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而今天日新月异的电影制作技术,如CG和3D技术,也都是电影在奇观方向上的深化和创新。

尽管“奇观”元素一直以来广泛地存在于电影媒介内部,但“奇观电影”的出现却是近些年来的新鲜事物。与电影中的“奇观”概念相似,“‘奇观电影’概念的的提出也无迹可寻。“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随着电影自身的发展,奇观电影现象逐渐凸现出来,它取代了传统的叙事电影。”[7]由此可见,“奇观电影”是作为传统叙事电影的对立面存在的。“奇观”与叙事的二元对立,源于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的理论。作为“奇观电影”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穆尔维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观看好莱坞电影并佐之以精神分析式的细读,得出结论认为,“作为性欲对象被展示出来的女人是色情奇观的主导动机”[8],其在电影中的存在,以聚焦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窥视的目光为目的,中断了影片的叙事。在电影拍摄和放映技术的推动之下,今日的电影已经不仅仅囿于单一的色情奇观了,以主流商业电影为例,叙事逐渐被奇观所取代,叙事的边缘化成为了奇观电影最基本的特征。

从“奇观”以及“奇观电影”概念的历史演进中,不难发现其与社会文化的强烈互文性特征,也由此为“奇观电影”研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新颖视角和新鲜材料。

[1][2]Aristotle.The Poetics[M].Delhi:Penguin Books Ltd.,2007:130,13.

[3][4]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14,3.

[5]张一兵.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M]//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6][7]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6.

[8]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M]//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周传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44.

猜你喜欢
景观
景观别墅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景观雕塑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壮美的城市景观
奇妙的瀑布景观
综艺节目:景观繁华是否意味着文化繁荣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