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范式教学改革的探究

2014-03-06 02:09贵州财经大学550025
大众文艺 2014年20期
关键词:融会贯通音乐创作范式

张 盛 (贵州财经大学 550025 )

一、试点课程的特点

“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的梯度渐进是该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以增加音乐创作环节为标志。陈述如下:

本课程是在传统教学中主要针对本科音乐表演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所设置的一门院级公共必修课,教学过程由理论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一体,以《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课程为理论支撑,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有音乐表现力地视唱、记谱、听觉分析和多声思维能力,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适用于音乐表演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本科教学。

视唱练耳这门课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作为基础,从而能表现音乐。本课程原来只涵盖两个方面:认识音乐、表现音乐。此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中加入了一个重要环节:音乐创作。视唱练耳课程提升为了三大功能:认识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

与此同时,在讲授视唱过程中介绍音乐创作语汇,让学生了解音乐元素懂得乐句创作,提升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手段。回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要上去。让学生明白一度创作,回归二度创作,提升三度创作。

音乐创作的进入提供给学生一个平台,在此平台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获取能力。一改以往《视唱练耳》只是一个技能课程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创作的同时强化学生自主分析知识、解读难点运用技术结合自身音乐修养对自身有目的有方法的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这一理念的引入也改变了以往视唱练耳以“教师为教学重心”,而是转向以“学生为重心”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沟通,提高教学民主观。教学中思考 “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老师有什么”。通过教与学的协同与相互启发,促使学习更有效率性,提高教学的协同性。

教学目标从知识传递为主转向“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三者共生且梯度渐进的目标。“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融会贯通”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拓展创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每个阶段都加入音乐创作理念.这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由于音乐创作理念的进入这对视唱练耳教学的调整变成了本质上一个大的转变,提升了视唱练耳课程基础学科性,使视唱练耳成为了具有认识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三大功能的基础性学科。这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课程发展的一个创新突破。

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课程改革从教学中心转移、教学目标多维、学生能力提升、动态教学方式、强调自主学习、重视学习过程等六个方面落实。

《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视唱及听辨等相关理论学习和听、唱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准确的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感,具备较强的有音乐表现力地视唱、听记、听辨能力和一定程度的听觉分析及多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丰富音乐修养,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为深化《视唱练耳》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突破发展的瓶颈。《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坚持现代主流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推动教师、学生实现观念转变。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既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又体现《视唱练耳》课程个性化的教学范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以下几点是《视唱练耳》改革基本思路。

1.课程教学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

《视唱练耳》课程授课应思考“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由单一转向多维

在“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所形成的新型梯度《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目标,“知识传递”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融会贯通”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展开,“拓展创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表现。提升《视唱练耳》课程基础学科性,使视唱练耳成为具有认识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三大功能的基础性学科。

3.课堂教学重点由知识传输转向能力提升

《视唱练耳》课堂教学重点由原来偏重于音准、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纯粹知识点的灌输、传授,转化为偏重于学生“理解音乐、懂得乐句、懂得音乐语汇、实践创作”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提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程具体知识点的汲取和吸收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程综合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4.课程教学方式由凝固转向动态

其具体内容是,提出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正在发生的音乐文化现象,供学生讨论、思考,增加当代音乐的创作范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度和当代性。选取学生创作作品,进行视唱,增加创作的热情,解决《视唱练耳》单纯技术训练的瓶颈。让学生更加明白《视唱练耳》技术训练的目的和有用性。

5.课程学习重心由听课、授课转向自主学习

增加供学生课前、课后选择性听辨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和先锋派音乐。教师宜采用适当的方法检查学生的音乐听辨情况。同时,教师不仅熟悉知识,而且要深入研究,要把研究心得带入课堂,即“研究提升上课的深度,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同时提升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手段。回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要上去。懂得一度创作回归二度创作,提升三度创作。

6.课程考核方式由结果转向过程

为配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充分利用课程考核这一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开展自主学习,将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始终,改革考核方式,减少期末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调整为平时、实践创作、视唱音准、听觉听辨(计算机考核)各占15、20、35、30%。将《视唱练耳》课程考核的重点由考核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向考核学生应用的能力。

听觉听辨在计算机系统上完成考核。要求建立题库,计算机考试系统能从题库随机生成试卷,且对每个考生试卷都应不同。试卷涵盖每章内容,各个部分。允许学生多次参考,在一定时段开放机房与系统,学生通过机考报名系统预约后,在预约的时段里自行到机房去参考。每次考试结束后,由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改卷并生成成绩。机考时段结束后,考试系统自动打印出学生最高成绩,作为基础知识考核成绩提供给任课教师。通过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也将作为《视唱练耳》课程范式改革的突破口。

三、 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视唱练耳》是本科教学中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本科生的知识体系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贯穿4个学期,从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到大二结束。此次范式教学改革中把四个学期的每一个学期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基础讲解、引导分析、节奏创作和旋律创作”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围绕着教学目标“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的三个阶段开展实施。第一阶段“基础讲解”指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传递”;第二阶段“引导分析”就是教学目标中的“融会贯通”;第三阶段“节奏创作”和第四阶段“旋律创作”则指教学目标中“拓展创造”。从而做到教学目标“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的三者共生且梯度渐进。从而把传统教学中《视唱练耳》两大功能“认识音乐、表现音乐”提升为 “认识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作” 三大功能。让学生了解一度创作的同时激发学生二度创作的能力,同时提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民主观;开辟教学协同性新途径。

通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使《视唱练耳》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教风和学风得到提升。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难点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难点:是要让学生在视唱练耳教学的四个阶段中掌握好各个阶段的视唱、听觉分析和听写的动手能力。

第二方面难点:让学生能够掌握视唱练耳技能以及听觉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在表现音乐的实践中去运用。

第三方面难点:音乐创作的思路引入视唱练耳课程,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作语汇,理解一度创作,展现好二度创作。进而更加体现一度创作的本质内涵。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1.《视唱练耳》是音乐学科核心课程

音乐学科核心是课程设置既是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所在,也是音乐素养的体现之一。只有通过严格的《视唱练耳》课程的技术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音乐元素,增强音乐应用能力。所以,此次调整不仅强调视唱练耳核心知识教育,也使得课程内涵设置得以提升。

2.促进专业融合,增加音乐专业课程的无缝连接

《视唱练耳》课程原有教学方案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只是针对于本学科的技术训练,例如音准、节奏、音程听辨、调性听辨等,这都只是停留在本学科的教学技术要求上,只是一个技能训练课程。而此次教学改革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如何产生,激励学生音乐创作,协助学生音乐创作。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展现音乐。在这一改革元素下,视唱练耳课程的内涵被增加与音乐其它学科产生了必要的联系,这使得《视唱练耳》课程作为其它音乐专业课程先行的基础核心课,承载着其它音乐专业课程间的无缝连接性。

3.增加逐次递进的的学科专业体验模块

把相对零散的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的憧憬,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基础讲解”、“引导分析”“节奏创作”和“旋律创作”四个教学模块围绕着教学目标“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的三个阶段开展实施。四个教学模块共生且梯度渐进。创作实践进行纵向整合学科的专业体验模块,使学生的音乐学习获得逐次递进的高峰体验。

4.提升《视唱练耳》课程基础学科的功能性

《视唱练耳》是本科教学中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本科生的知识体系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贯穿4个学期,从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到大二结束。将原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进行纵向整合,凸显新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在大学的体验性学习逐年深化,最终获得在《视唱练耳》课程下的高峰体验。

让学生了解一度创作的同时激发学生二度创作的能力,提升《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民主观;开辟教学协同性新途径。传统教学中《视唱练耳》具有两大功能“认识音乐、表现音乐”此次教改中《视唱练耳》课程提升为 具有“认识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作” 三大功能性的基础学科。

四、 从教室走向舞台,通过现场展示突显范式教学改革成果

传统教学中《视唱练耳》是一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技术性训练课程,此次范式教学改革中把《视唱练耳》从教室授课提升到舞台表演,通过现场展示突显范式教学改革成果。改变理论课程传统的书面考核形式,可以把理论课程演化成为表演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展现,从教室教学走向学生舞台自我表现,改变单一的书面考核转向舞台作品展示。

《视唱练耳》范式教学改革特色和创新注重坚持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增加打击乐器的使用,从而让学生直观体会节奏及音色的多样,增加理论教学的表演性。在教学中,深入简单曲式课程中旋律走向的创作技能,挖掘学生的创作能力,并把学生创作的较为成熟的作品运用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单旋律的创作能力。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对音乐表演表现的多样性,启发学生的表演,增进学生表演的自我挖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创新力。从教室走向舞台,通过现场展示突显范式教学改革成果 。

[1]朱保铮.任务型视唱练耳教学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 2012(6)

[2]安雪. 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能力的培养[J]. 上海师范大学. 2013(5).

[3]董明倩.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体态律动”应用探究[J].上hi阿师范大学. 2013(4).

[4]吕晶. 浅谈钢琴教学法3视唱练耳评价的初步研究[J]. 现代阅读.2007(8).

猜你喜欢
融会贯通音乐创作范式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范式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钢琴性能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立足中国视角 跨越文化边界——评《西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结构思维与当代走向》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中国山水摄影对传统艺术范式的归附和偏离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英—汉翻译技巧在艺术英语文献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