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实施“体验学习”的途径

2014-03-05 07:43王美莲
考试周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验学习长方体活动

王美莲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数学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一定的情境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参与数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中,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中进行体验学习的几种做法。

一、给予探究空间,体验数学的“再创造”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通过数学学习,学生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方法思考问题,学会运用数学思想开拓智力,从中体验到自己的创造与成功。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在学生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后,让学生自学课本,出示检测练习。(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5厘米,高1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在学生完成后进行展示汇报。学生A:先算前面的面积、右面的面积、上面的面积,接着再把它们加起来,再乘2,即(5×10+5×10+5×5)×2;学生B:通过观察可以发展有4个面相等和2个面相等,即(5×10×4+5×5×2);学生C:我的方法与第一个同学的基本相同,分别先算出两个相等的面的面积,再相加。即(5×10×2+5×10×2+5×5×2)……这时,我及时给予肯定,正要继续讲下一题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为:5×5×10。”这时,有位同学说:“这不是在求长方体的体积吗?”我就请他说说是怎样想的,他走上讲台,指着粉笔盒说:“长方体的一个侧面面积是5×10,我把它看做2个5×5,4个侧面就是8个5×5,上下两个底面是2个5×5,这样长方体表面积一共有10个5×5,即5×5×10。”原来他把侧面积转化成底面积来计算,他的列式不但没错,而且很有新意。我带头为他鼓掌,顿时,教室里掌声如雷。这样,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激活了思维,在解答中体验了数学的“再创造”。

二、给予“生活化”素材,体验数学的“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学中,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广泛用途;如果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就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并进行仔细观察,了解有关人民币的一些信息。结果在上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竟能对答如流,个别学生还能提出可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高涨,学起来也轻松。

三、给予实践机会,体验数学“活动化”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体验应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以活动为途径,以活动为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如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这些活动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使他们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长度单位的认识》时,我不给学生任何暗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各种方法量课桌桌面的长度。有的学生装用手一扎一扎量,有的学生装用文具盒量,有的学生装用铅笔量,有的学生装用书本量……在汇报中,他们量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很难表示出课桌桌面的长度。在一翻沉思后,有学生想到要用同样的工具来量。如:统一用铅笔一根一根的摆,摆完后感觉又不方便。这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它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想出个法子。最后汇报时学生想到要用可以直接度量的工具(尺子)。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了数学产生的全过程,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各种能力,体会到“做数学”的快乐。

四、给予学习评价,体验数学的“乐趣”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要求在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应能获得多方面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经常运用鼓励性语言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评价下努力学习。体验学习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如学生在课堂倾听、发言、参与、交流、作业、信心、乐趣等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数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发展。当然,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入学生中,与他们一起分享获取知识的快乐,共同参与“体验学习”。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学习长方体活动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拆拼长方体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拆拼长方体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基于省级精品教材多元自主学习平台的螺旋上升学习研究
漫谈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