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格
摘 要: 当前,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没有得到认真贯彻,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提倡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也许是考试的指挥棒在作祟,也许是还没有找到实施的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文章对此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方式
何为学生主体作用,即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求知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实现“教”与“学”合二为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根据日常教学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自身角色
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学生能否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学生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循循善诱、心怀宽广的老师,而不喜欢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人的教师,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自身角色非常重要。如今网络媒体发展快,老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因此,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带着微笑和学生交朋友,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语文学科没有兴趣,则绝对学不好语文。只要对语文学科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盼望上语文课,上了这节盼下一节。还没上的课,他们会积极主动地预习,去读、去写、去搜集相关材料。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其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展现自我和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更坚定学习信心。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激发呢?
(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盘活课堂。
教师要抓住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善于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如运用故事引入、情境引入、启发式引入、谈话式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我在教学《斑羚飞度》这篇课文时,运用PPT播放了野生藏羚羊在蓝天下,绿油油的草原上食草,自由奔跑的图片,并配上宽松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广阔无垠的美的境界,让学生对辽阔草原,自由自在的草原有向往。让同学们阐发对大草原、对羚羊生活的感受。接着继续播放不法分子用枪械屠杀羚羊的图片,让学生对羚羊的遭遇产生怜悯之心,接着切入羚羊种族自救的故事。这样学生对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们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我设计的问题学生都解决了。课堂上学生主动与我交流,同学之间相互争论,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在品词佳句上能发表独到的见解,真正转变了教师的“一堂言”为学生的“满堂言”。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创设多种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个性、寻求发展、获得成功。
(二)统筹设计难易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每个班50多名学生,他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如:他们来自不同的社区、村落,不同的家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后进生存在学习障碍,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这一难关。课堂上这样的情景时有发生,后进生的发言吞吞吐吐,或者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堂大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备受打击,此时鼓励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绝不能持责备甚至呵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和引导他们从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除了学习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的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心。在有成就感后,他们便会自觉地努力奋斗。我们要适时地给予他们指导,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从而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这样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善于激励学生质疑,启迪学生的思维。
孔子说:“非学无与质疑。”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们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甚至有时还呵斥、讽刺这样的学生。后来,我渐渐地感觉到这种做法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大打折扣。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质疑,启迪学生的思维。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爱迪生小时候在校读书经常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老师被难倒了,反而斥说爱迪生智力有问题,要他退学吗?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持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时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