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4-03-05 05:43:55林云
考试周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法

林云

摘 要: 在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教育的前沿专业。本文通过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基本内容,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真实语境,形成对汉语的文化依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迅猛发展,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语——“汉语”逐渐成为外国人争相学习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都选择汉语作为了解国外、了解世界的一个步骤。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来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日益增多,同时,由国家“汉办”在各国创建的“孔子学院”逐渐遍及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推广汉语和传播汉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汉语言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是语言交流的重要背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组织。”[1]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文化决定话语的产生、话语的内容及其连贯与表达方式。“语言的交际过程不仅受到外在的交际情景制约,而且直接受交往双方内化于心理中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的支配”[2]。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3]。思维运作靠语言实现,交际由语言产生。人类文化的积淀是靠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实现的。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不应只是关注语言的习得,还应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语言学习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对语言的学习是有实际意义的。对于汉语中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的学习,文化的底蕴有助于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利用形象思维对词汇进行理解、记忆及运用。如汉字“人”,通过对“撇捺互撑、站立为人”的象形特点的阐释,既形象描述了该汉字的结构,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做人的精神。由于中英文翻译的不对等性原则,对于反映中国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色的词汇,如“改革开放”、“四合院”等,只有通过相应的文化知识的补充才能使学生理解。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和谐”、“中庸”是理解中国人行为方式的关键,而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带来了很多历史词汇、成语、谚语等。这些现象体现了文化与语言的交叉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有挖掘语言背后相应的文化内涵,才能全面帮助学生学习汉语,理解汉语,最终学会运用汉语交际。正如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所讲的:“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4]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交流,而实现母语不同的人们之间的有效交流,除了语言表达的流畅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想要准确表达自己,理解对方而不致形成障碍,产生误解,对文化内涵的把握是关键。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以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篇能力、策略能力和非言语交际能力为基础的交际能力,包括文化处理能力,即社会文化知识能力、移情能力和适应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的差异性特征,能够帮助我们通过发现与对方文化的不同点,而反过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大量的文化共同之处能让人们感同身受,也能加深人们对“地球村”概念的理解。其次要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接触不同文化时产生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令人不适应。要使此交际能继续下去,就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再次应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的实际技能,才能最终使双方的交流顺利有效地进行。由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本研究内容涉及三方面。第一,研究相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知识。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例如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协调适应”观点与西方文化中“人征服自然、主宰自然”观点截然不同。价值观涉及的是人们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在某一社会文化中的行为方式的方向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解交际对方的不一样的所作所为。当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发生对立时。要加深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必须了解相应文化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研究相关文化内涵下的言语行为。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差异。东方人在交际时注重体现对对方的关怀,因此在打招呼时常使用“你吃了吗?要去哪儿”等语句。西方人尊崇个体意识(Individualism),问好打招呼时只是选择天气、爱好等无关个人私事方面的话语进行交际。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遵循一定文化规则的语言的使用是必需的。第三,研究相关文化内涵下的非语言交际。它所涉及的范围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等非语言的信息都是非语言交际内容。Birdwhisted Ray通过实验结果研究发现,交际中非语言的信息约占65%,由此可看出,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

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前,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本身是文化的产物,语言的学习与文化密不可分。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母体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语言文化的比较,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比较意识促其树立跨文化交际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应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求同存异,教学相长;不卑不亢,平等对话”[5]。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学习汉语言及汉文化内涵。通过激发其了解汉文化的强烈愿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者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了解对其学习效率和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6]。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度,在教授汉语言时,适当结合相关文化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数字教学时,教师除了教授汉语数字的表达方式及特点,加入介绍一些中国人对某些数字的偏好和禁忌外,还应鼓励学生去超市、商场看看哪些数字在价格标签中用得最多,去街头看看家用轿车的个性车牌是不是想要表达某些意思,去手机卖场看看哪些手机号要出钱买,并激发他们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学生学到的东西既能够学以致用,又激发学习兴趣,触碰和了解跨文化,当次数多了,逐渐地,跨文化交际观念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汉语文化的积极心态。态度对于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用积极的心态学习了解汉语言和文化,能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反之,消极的学习心态将是学习的绊脚石,阻碍正常的学习活动,这样,怎能学好汉语呢?例如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只是照本宣科,讲解字词的意思和写字的笔顺,尽力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结合相关文化,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有独具魅力的象形特征或是历史故事,例如“果”字,当老师形象地将这个字画在黑板上时,“一棵树木上面结着果子”的生动形象使学生不但记住了这个字,而且树立了积极的学习心态。随着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兴趣,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化的积极心态,逐渐训练学生在汉文化中运用汉语言,培养其使用汉语言文化的自觉意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创设语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汉语外,还应在平时生活中多与学生接触,这样就能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促进学生尽可能地通过理解相关文化选择正确的汉语言进行交流,同时这也是对学生是否学会相关知识较为有效的实际检测方式。

2.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将世界文化分成“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s)。他认为: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际行为也不同。东方文化属高语境文化,在交际中尤其依赖语境,其交际行为的特点是婉转含蓄,注重礼貌却不够坦诚;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德和北欧诸国人则坦诚和直率,其信息的传递溢于言表而很少依赖语境。因此,对于汉语言的使用与语境的高关联度特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

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可以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展示真实的文化冲突事件,课堂上首先对字词语言的使用进行学习与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从文化角度就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引导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选出自己认为合适的原因,最终与正确答案进行比较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既关注字词语言层面的深入学习,又始终在教学内容上围绕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分析,是利用交际语境进行教学的较好方法。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可使用体验型的课堂活动。教师指定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派一定的角色让其扮演,使其在此活动过程中体会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和困难,在此交际语境中启发和激励学生运用跨文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硬件软件方面的不断完善,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呈现更生动真实的语境,展示更翔实的现今跨文化交际突出事件及获取更多的相关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培养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体验真实语境,形成学生对汉语的文化依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依附“是指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一种文化。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了掌握目的语,需要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师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也需要介绍目的语文化知识。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原则上师生都需要依附目的语文化”。[7]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往往较为容易在服饰和饮食方面迅速中国化。要想使其逐渐认识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内在层面的内容,除了教学课堂上文化知识的灌输与扩展,还应在课后有目标、有计划地布置和实施有意义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体验真实语境,并逐渐形成对汉语的文化依附。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报纸杂志和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际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设定本学期选读书目清单,这样的阅读有助于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形式的比赛和表演,诸如汉语朗诵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书写大赛、汉语歌唱比赛、汉语辩论赛等训练学生汉语基础能力的比赛及汉语小品、话剧、相声等综合运用汉语能力的节目表演。这些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准备、参加和获奖的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在有意识无意识中接触中国文化,对于形成对汉语的文化依附有促进作用。同时,多组织有益于汉语言和汉文化学习的参观、访问和旅游等活动。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去交流,使其在内容形式都较为简单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博物馆,诸如历史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在这些地方学生将受到较为专业的文化熏陶。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跨文化语境,可以组织学生与当地学生或家庭“结对子”,邀请学生到家里做客,或是在中国传统节日时参与当地家庭的庆祝活动。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逐渐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熟悉,随着这种熟悉度的增加,如何正确对待和理解中国文化这一问题的答案逐渐深刻。使用真实语境,促使学生对汉语形成一定的文化依附,最终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是为了推广和传播汉语和汉文化,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并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由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在教学中应把汉语言与中国文化、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在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教育科学,2007(10).

[3]帕墨尔.语言学概论.转引自《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9(2).

[5]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观[J].德州学院学报,2006(4).

[6]周健.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4(1).

[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法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途径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09:30:37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53:32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25:53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0:54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59:33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55:33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