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阳
摘 要: 《藤野先生》是一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重要地位、悠久历史的经典课文,如何对经典的教学进行创新是摆在所有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对这篇经典课文进行了创新设计的探索、实践和总结。
关键词: 研讨课 《藤野先生》创新设计 教学反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与昆山市中学青年语文教师协作组的研讨活动,并承担研讨课《藤野先生》的教学任务。这次活动,无论是课前的预设、授课时的生成还是课后各位同行的精彩点评,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接到任务后,我陷入无法自拔的思索之中。《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已经在中学语文教材存在多年,对于这篇课文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很高、很深的境界,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创新设计,谈何容易。
创新,意味着必须有所突破,必须尽可能地抛弃传统。因此,我强迫自己不看教参,不查阅网上的任何教学设计,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一次又一次地翻阅《现代文学史》上关于鲁迅部分的内容,一回又一回地研读《文艺理论》中关于文学风格和文学接受方面的理论。但是,五天过去了,脑海当中还是一片混沌,感觉思路就在眼前,却又像雾里看花,朦胧而不可得。大概是过于沉湎于这种思考,当晚我在梦中又回到大学时代,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再次出现在脑海当中,于是灵感翩然而至,便有了这样一个设计。
一、创新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一)导入
著名作家晓雪在《散文家谈散文》中曾这样评价过鲁迅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从中感受这位“新文化运动主将”的深沉与冷峻。
(二)学前准备
在研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鲁迅的深沉冷峻是指什么而言?
深沉,是指鲁迅深沉的情感;冷峻,是指鲁迅冷峻的批判。
(三)感受鲁迅深沉的情感
(四)体味鲁迅冷峻的批判
(五)本课总结
1.朗读72页注释(3)
2.总结
鲁迅抱着学医救国的美好愿望来到日本,然而,一声刺耳的“万岁”彻底击碎了他童话式的幻想。但是,也正因为这一声“万岁”,使得鲁迅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弃医从文”的抉择。从此,鲁迅以笔为刀,开始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人生篇章。
胸怀祖国和正义,对待朋友和人民,像火一样热情;对待敌人和丑恶,像冰一样冷酷。这,就是伟大的鲁迅,这,就是深沉而冷峻的鲁迅!
(六)拓展、实践
作业:自行阅读《<呐喊>自序》,进一步了解鲁迅。
板书:
藤野先生
鲁迅
深沉:对老师深沉感激和怀念、对祖国深沉的热爱
冷峻:对国民劣根性和军国主义辛辣的批判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二、教后反思
(一)关于创新的认识
吴靖国指出,教学创新乃是“有所变,有所不变”。其中,所谓的“变”是因应环境而产生,“变”所指涉的是教学方法与策略,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教学,针对原有的教学进行改变,无论是融合还是取代、调整,皆可称为教学上的创新。教学创新可以是一种创意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新颖的方法、策略与过程,使教学活泼、有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学者吴清山曾为创新教学下过时代定义,他提及“突破教师传统窠臼、符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因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由此可知,教学方法与策略不该一成不变,而必须因应时代的移转、变迁,随着人、事、时、地、物而持续创新,如此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最终目的。
吴靖国所指的“不变”,则是教师自我的定位与功能,亦即教育的本质不能变。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教育活动如何变化运作,仍需要是合乎教育本质的,必须是合于价值、合于认知及合于自愿的教育规准。在此不变的基础上,谋求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改变,其“变”才有方向与价值,才是教学创新的本意。
(二)关于积累和灵感
在我读大三的时候,适逢辽宁省专家组对我校做本科学位授予权的验收,其中一个验收项目是对学生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沈阳师范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鲁迅的教授曾向在座的二十几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鲁迅作品的整体风格是什么?”当时会场内一片寂静(《现代文学史》上没有明确说明,我们的老师也没讲)。看到这种情况后,那位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学了这么多关于鲁迅的东西,对于鲁迅的深沉冷峻这一学术界的普遍评价是应该了解的。”当时,出于对无知的羞愧,我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所以,尽管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当接受研讨课任务的时候,这句话成为我这篇教学设计的灵感来源。本次我参与研讨课第一个感受就是: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平时点滴的积累。
(三)关于经典课文的创新
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以独特的魅力、感人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性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种艺术性正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然而,因为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原因,经典往往被一个个“经典”的知识点所取代。用两三个课时学完一篇课文,学生掌握更多的是能够应付考试的内容,对于这篇课文真正的艺术价值却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即使考取再高的分数,也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的。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是白话小说的奠基人,是彰显新文化运动实绩的代表作家;是现代文学史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一个人物。既然学生学了很多鲁迅的文章,就应该对鲁迅的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评价。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深刻理解鲁迅的深沉和冷峻,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鲁迅的文章风格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已经存在于中学课本中几十年了。关于这篇课文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程度,其中很多见解已经被广泛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已经很难再有所创新和突破,能做的只是在具体授课时的精彩生动。但这次我以“深沉和冷峻”作为切入点和授课目标,还是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说明,对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对于教材的钻研是永无止境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和信心,有研读教材的钻劲。我认为,这也许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革新的根本途径和源泉。
(四)关于预设和生成
课前的预设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当我们设置好某个环节,并预料到在授课时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就会精心准备各种解决方案。但是,如果你认为解决方案不一定有效时,则千万不要因为对这个设计的喜爱而把希望寄托在学生的精彩发挥上,而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预设是有问题的,或是不恰当的。例如环节二“鲁迅的冷峻是指什么而言”这个预设,在授课前我和另外两个老师都预想到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我对我的几个解决方案都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还是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结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学生只是给出了一个“冷峻的语言”这样一个相似的生成。其实,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这个预设是错误的。冷峻就应该指的是冷峻的语言,是鲁迅用冷峻的语言批判和讽刺。我认为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一个失误。如果我当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预设是错误的,而不是有难度,从而做出调整,对于那个答出正确答案的同学就会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一带而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在老师的明确下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探求而得的,对鲁迅的冷峻的理解也应该更加深刻。“精心的预设会带来精彩的生成”,这句话值得我们铭记。
(五)关于课外材料的处理
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课外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常见的、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课外材料是为课文服务的。对于研读课外材料的方法和深度,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定,而不能盲目地大加解读。否则就会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或者从课外材料获得认识而不是从课文中获得认识。我的设计中关于《自题小像》的处理,目的是让在学生完成对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感的把握后,通过读懂鲁迅自我评价的诗,加深学生对鲁迅爱国情感的理解,并引出这一环节的小结。所以我通过幻灯片给出译文,然后让学生齐读原诗,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深沉情感。如果再利用一些时间研读这首诗,则是没必要的,是违背“课外材料是从侧面服务文本”的原则的。
(六)关于取舍问题
像《藤野先生》这样的课文,值得讲和要讲的东西太多太多。如果教师把所谓的知识点全部讲到,那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提高自主研读的能力。所以,我们要观其大略,把握主旨,大胆地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和授课,让学生真正以语文、文学的规律解读课文,那么那些没有讲到的问题,他们是能够自主解决的,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
当前的语文教学正处在一个再认识的关键时期,现在的情况是老师累,学生更累。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是专家要思考的问题,是一线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研讨课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衷心地希望这样的研讨活动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