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 刘莉
经济学家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解释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各种经济成果。虽然通常假定正规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学习技能及研究人力资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无疑也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但学校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直接受公共政策的影响。为此,我们经常强调学校的作用。
教育质量主要分为两大类: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教育产出。前者包括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投入(如生均教育经费、学校软硬件设施以及教师工资水平等)、师生比率等等;后者一般指标准化测试成绩[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才真正形成,主要代表人物是舒尔茨、丹尼森、名色、贝克尔等。其核心在于重视并提高人口质量,因为劳动力投入的衡量不只是劳动力投入的数量(以工时数来表示),更要从劳动力投入的质量来衡量(比如个人教育水平或年龄)。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也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国外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对个人就业及收入有很大影响,Behrman、Birdsall(1983)认同教育会提高个体的收入,这里的教育包括受教育年限及教育质量。Quan(1987)认为,教育支出的增加能吸引更多移民(越来越多的人们会考虑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劳动力供给增加引起地区经济的增长从而提高个体的收入水平。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深入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着重于教育投资)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他认为,个人收入的增长、个人收入差距的缩小,最根本源于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即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因为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加个人收入,并相应改变人们的工资结构。因而解决民生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就是发展教育;给低收入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利用教育这一手段向劳动者传授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素质及生产能力,从而能够增加他们一生的收入。
不少国内学者分析了教育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但结论不尽相同。例如,蔡和都阳(2000)、王小鲁和樊纲(2005)以及邹薇和周芬(2006)都认为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或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教育发展起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近年来教育在解释地区间收入差异的相对重要性方面有明显下降(万广华等,2005)。同时,姚先国和张海峰(2008)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数量的差异对解释中国地区经济的差异有限。这些研究都没有考虑教育质量对人力资本的影响。这实际上假定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教育是同质的,从而对劳动生产率的边际影响也是无差异的。
国内对于教育质量的研究方面,大多数没有区分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直接考虑教育质量因素的研究较少,局限于研究教育对收入差异的影响。主要有赵丽秋(2006)、张海峰(2010)等研究:赵丽秋认为教育质量差异对收入差异有显著的影响,而教育年限的差异只对东部地区的收入差异有显著影响;而张海峰主要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1980~2005年)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教育质量与经济增长率有明显的正相关,在均值处师生比每提高一个标准差(0.916)有助于提高3.09%的经济增长率。教育质量同时也决定教育数量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支出产生的教育资本。教育资本不仅能够增加个体未来的预期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合理安排支出,并且能够增强劳动者的流动适应能力以及职业选择能力[2]。
美国最近的研究强调了测试成绩对个人收入的影响(穆里根,1999;默南等人,2000;拉齐尔,2003。这些研究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国家的数据集,从学生毕业到进入劳动力市场一直跟随学生采集所得。他们认为当比分是标准化时,如果高中最后一个数学成绩的标准差增加将会给个人年收入带来12%的增长。
默南等人(2000)在1972年对全美国高中进行了纵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最后一个数学成绩标准差的增加给男性未来一年的年收入带来了12%的增长,给女性带来了10%的增长。拉齐尔(2003年)依据从NELS88获得的一些更近的样本提出了12%的单一估计。这些估计值也非常接近穆里根(1999)在NLSY数据中发现的11%的估计。
教育质量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所获得的工资的差异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差异所导致的;第二,工人所受的教育质量的提高会缩小因教育水平不同而带来的相对收入的差异;第三,随着人力资本的增长,国民收入中源于财产等要素的份额相对下降,源于知识、技能等因素的份额相对上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政策、歧视等造成的收入不均的影响[3]。
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比办学质量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更为重要。经济增长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整体标准的提升。具体而言,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更多的发明率,可能通过企业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从而使国民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这些都是提升教育质量所应考虑的。
图1显示了经合组织国家中收入为中等水平的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至 2050年不同年间的增长。如果每年学校质量方面的投入增长1%,那么与预期4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将从25000美元提高到大约41000美元,在此期间几乎增长了三分之二。如果每年增加2%的投入,在205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67000美元。由此可见教育质量微小的增长率将会对国家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4]。
图1 教育质量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哈努谢克和Kimko(2000)超越了简单的教育数量的研究,深入研究了教育质量的问题[2]。他们通过结合四十年对国际上不同国家的数学及科学知识的测试发现办学质量的差异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
在分析中会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比如学校教育未必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例如,哈努谢克和Kimko(2000)测试时发现东亚国家在国际测试中一致得分非常高,并且它们在1960~1990年期间有很大的增长。这可能是东亚经济体其他方面推动着经济的增长,而且在进行劳动力质量的统计分析时刚好挑选出了这些国家。但事实上,即便将东亚国家排除在分析之外,劳动力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是能在测试中观察到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可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如有效的市场组织,它们与生产力是相关联的。去美国移民的的移民者,在国内接受过教育并在国际数学和科学考试成绩越高的移民,他们在美国的收入就越高。
教育投资技能产生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应的财政支出,因此必须保证教育投资的稳定增长,保障教育财政充足。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方面,应避免出席教育外延的盲目扩张现象,比如应该重视教育的质量而非过度重视教育数量的扩张,应在提升教育质量上加大投资,引进高素质人才、保障教师培训支出等;完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公共教育的投资重心放在中等及初等教育上,比如减少甚至免除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加强偏远地区、经济薄弱地区的教育投资,缩小地域差异造成的教育质量的差异,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缓解收入差异[5]。
许多国家试图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但有的没有成功。究其原因仅仅是教师素质不够受到学校的重视。从许多方面来看,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研究还表明,许多政策已经在世界各地实行了但还没有取得好的成效。具体来说,各个国家的政策选择可能导致衡量教师指标的变化,如学位或教师资历,但他们并没有趋向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将一个业绩处于均等水平和一个业绩比较好的教师进行差异估计。在一个学年内,一个业绩好的老师可以将一个学生的成绩提高至少4个百分点(相当于学生成绩0.12个标准差的变化)。由此看来,很明显,拥有一批好的老师可以显著地影响到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政府应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缩小区域差距,才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才能解决民生问题。
推进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改革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个人收入水平,从内部角度来讲,即必须要重视教育的普及,使各地区的公民都能均等地享受受教育权利,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教育素质及受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及工作竞争力,使他们在人力资本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减少各层次人群的收入差异。收入分配问题归根结底是民生问题。因此解决好教育投资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才能促进教育公平,否则那些经济水平较低的人将因为接受不到正规教育而处于收入分配的最底层。
[1] 张海峰,姚先国,张俊森.教育质量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7).
[2] 蒋一.公共教育投资、教育质量与个人收入差异——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2.
[3] 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1.
[4] Altonji,Joseph G.,Charles R.Pierret.Employer learning and 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16).
[5] 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