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①

2014-03-05 03:03江苏大学教务处张成华
中国商论 2014年28期
关键词:长三角服务业江苏

江苏大学教务处 张成华

1 引言

科技服务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科技手段和科技方法,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长三角地区作为当前国内经济最活跃、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迅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其发展特点、路径及存在的问题亦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因此,科学评价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的差异性问题,对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水平,实现区域间互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服务业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国外并没有科技服务业的概念,而是称之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Mullerh和Zenker(2001)概述了知识服务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生产、转化和辐射活动,论述了中小型企业和知识服务业在创新方面的相互影响,实证分析表明连接中小型企业和知识服务业的创新活动是通过知识的更新换代和辐射过程来实现。国内学者也在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探索。张术茂(2011)采用科技服务业规模、投入、产出三个维度建立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比较沈阳市科技服务业在副省级城市中的发展水平。刘亮和宁凌(2011)分析广东省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构建科技服务业激励政策体系的模型。程岩峰等(2012)从政府行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要素资源市场化程度和外部环境等维度构建了科技服务业市场化运作的评价模型。吴承洲(2012)运用演化博弈论分别分析了营利性和非营利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珠三角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国内外学者在科技服务业内涵、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则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运用2007~2012年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时空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准备

根据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的目的、内容,建立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及研究的目的性,从科技服务业投入、产出、发展潜力等方面经过多次甄别与筛选,最终确定了由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专利申请受理数(件)、专利申请授权数(件)、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亿元)、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亿元)、科技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亿元)、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人均占有科技服务业的产值水平(元/人)、科技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科技机构数(个)、科技服务业年增长率(%)共12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据均来自于历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

3 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将众多原始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变量及如何使因子变量具有较强的可解释性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适用性检验可以通过KMO检验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加以判定。KMO检验值为0.63,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观测值为462.636,p=0.000<0.05,通过检验。运用SPSS18.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到上述12个指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特征值、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三个主因子特征值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534%,说明三个主因子基本包括了12个指标的总信息量。

第一主因子在X1、X2、X3、X4、X5、X6、X7上有高载荷,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科技服务业基础环境以及产出总量水平状况,故称之为科技服务业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第二主因子在X8、X9、X10上有高载荷,反映了科技服务业的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故称之为科技服务业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因子;第三主因子在X11、X12上有高载荷,反映了科技服务业的支撑机构发展情况及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长情况,故称之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因子。

表1 旋转后因子载荷阵、特征值、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

以各主因子特征值对总信息量的贡献率为权数计算综合因子得分以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进行综合测评,其公式为:Z=F1 ×0.4824+ F2 ×0.30147 + F3 ×0.15147

各主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和排序如表2所示。

表2 主因子得分、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序表

第一主因子——科技服务业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如表2所示,2012—江苏、2011—江苏、2012—浙江、2010—江苏、2011—浙江排名前五。可以看出长三角区域中,江苏、浙江两省近几年的科技服务业及产出总量水平高于上海,即使是2012—上海仅排序到第七的位次,也不及江苏浙江的一些历史水平。从图1中亦可以看出,三省市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江苏在第一主因子得分上的上升势头更为突出,而上海则几乎都处在江苏和浙江之后,科技服务业基础和产出总量水平在未来发展中应予以加强。

图1 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变化趋势比较

第二主因子——科技服务业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因子,如表2所示,2012—上海、2011—上海、2010—上海、2009—上海、2008—上海排名前五。图2显示,上海在此因子上是逐年上升的,表明上海尽管基础和总量因子上不及其他两个省份,但其强度和效率远远高于其他两省,只要总量水平能提升,科技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必然有大幅提高。江苏略高于浙江,相差不大,两省应在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方面重点加强。

图2 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因子变化趋势比较

第三主因子——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因子,如表2所示,2008—江苏、2007—江苏、2011—江苏、2009—江苏、2010—江苏排名前五。这一因子的排序前五的都是江苏,表明江苏在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上处于长三角的前列,浙江、上海的发展潜力存在一定制约。图3进一步可以看出,各省市的潜力因子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尤其是江苏的波动较为明显,可能原因是受江苏2006年来因确立建设创新型省份而进行各项激励政策措施的影响,以及2007、2008年应收政策影响大,科技服务业增长速度和科研机构数加快所致,而后进入了较为平缓的变化状态。

图3 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因子变化趋势比较

从综合因子看,如表2所示,2012—江苏、2011—江苏、2012—上海、2010—江苏、2011—上海排名前五。浙江的各个年份未能进入到前五。图4可以清楚看到,总体上各省市均是上升趋势,但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于江苏和上海。2011年江苏高于2012年上海,2010年江苏亦高于2011年上海,2008~2009年期间开始超越上海,在长三角区域中科技服务业发展最好的省份,上升势头亦最为显著。

图4 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综合因子变化趋势比较

4 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基于因子分析,本文以2007~2012年长三角区域作为样本研究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时空差异在科技服务业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科技服务业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因子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因子等三个方面的优劣势不尽相同;各个省市时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所处阶段不一。从区域时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水平来看,江苏第一,上海第二,浙江第三,各省市在时间序列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区域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因此,要提升长三角区域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应从如下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第一,政府应积极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发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前瞻规划和超前引导。长三角地区通过政府资金的直接投入,引导相关资金的投入,为科技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政府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其他民间资本介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此外还可通过政府直接设立一些科技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形成示范效应。

第二,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人才,加强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多渠道开展各种出国培训、增大科技服务机构的业务交流,学习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科技服务机构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三,创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群。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地域,各类高科技产业集群也逐渐显现,有条件亦有实力以新型科技园区和科技服务平台为载体,高标准高规划建设科技服务基地,在研发服务业、工业设计服务业、创意设计服务业等领域构建科技服务业集群。

第四,保障江苏、浙江和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协调发展。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三个省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时空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应江苏而言,科技服务业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潜力因子具有较大优势,但科技服务业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因子历年均未能进入前五名,因此需要在科技服务业投入和产出效率方面加大力度。对于上海而言,科技服务业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和科技服务业投入强度及产出效率因子方面也具有优势,特别是在投入强度和效率因子方面最强。但发展潜力不足,则需要在机构设置和增长水平上加大力度。对浙江而言,仅科技服务业基础及产出总量因子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其他两个因子方面不突出,因而总体水平落后于江苏和上海,需要双管齐下,与江苏、上海形成优势互补。

[1] Emmanuel Muller,Andrea Zenker. Business services as 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 of KIBS in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01(30).

[2] 张术茂.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沈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3] 刘亮,宁凌.广东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激励政策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

[4] 陈岩峰.促进广东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技术政策探究[J].广东科技,2012(14).

[5] 吴承洲.基于演化博弈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长三角服务业江苏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数读江苏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江苏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