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学历史创新教育初探

2014-03-04 04:06代启才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材改革历史教育教学观念

代启才

摘 要:素质教育固然不是仅靠空喊口号、一拥而上即能奏效的短期行为,一些地区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存在较大偏差,但其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历史教育;教材改革;教学观念;教育核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98-01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目前受各种因素困扰处于困境当中的历史教学,如何站在时代前列,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不甘落伍的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笔者亦欲就此问题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教材改革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课本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材料和基本依据。长期以来,我国教科书的编定采用国定制,由国家教委制定颁布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辑出版,全国统一使用。教材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往往有明确的定性,停留于记忆性的结论上,似乎不容争辨质疑,这种呆板僵化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利的。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教育改革,采用在国家教委指导下的“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教科书审定制,给教材的编制和内容的安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鉴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辨潜能,新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尚存争论、对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不同影响,具有重大鉴古知今作用的历史问题,提出来供学生思考求解。这些问题也许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圆满解决,但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另外,活动课的安排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人教版历史教材首次设置这种类型的课文,其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想、寻求答案、展开讨论、进行论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探究式的自我学习,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二、教师是创新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就学校教育而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起导向作用的自然就是教师。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填鸭型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有创新意识。

1、构筑现代教学模式:改灌输式教学为讨论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具体发展。作为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应确立这样的主体目标: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留下的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历史经验的同时,又不受这些传统理念的束缚,敢于另辟蹊径,且能言之有理。

2、兴趣引路、能力渗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老师强硬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做法,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很难想象学生在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后,还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问题。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助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3、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质疑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传统的教学环境和单一的教材人为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现在的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因而会产生一些新奇独到的观点。教师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合理引进课外知识,补充学生的信息量,鼓励学生对现有观点提出质疑,则能力的培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教师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大量搜集材料,小心求证,即便学生走进误区,也要指导学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自信心、才会富有独创精神。现行的教材,其结论并非法定的东西,对众多历史事件本质的揭示也并非无懈可击,加之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史学界尚存争论的问题,所以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断探求知识未知领域的怀疑感,是培养未来人才不可或缺的可贵心理品质。

三、学生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发挥主体作用

再好的教育理念,再新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只是它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而要检验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受教育者——学生的身上。目前普遍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教师设疑,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这恰恰又说明学生的思维在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等待和被激发的状态,教师的问题有时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也有可能陷入一厢情愿的尴尬。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只能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发挥主体作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仅靠空洞的说教不行,依靠诱发兴趣,也难以持久生效,引导学生从“自我需要感”到具有“自我实现”的信念,才是激发动机的关键所在。

2、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和参与辩论能力。作为导体的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疑,只是抛砖引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勇于质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这种能力是潜在的因素,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使其呈现显性的特征。

无论是教师设疑,还是学生质疑,有问题就要讨论解决,组织课堂讨论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讨论就是利用学生自身对问题的好奇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搜集材料、提炼思想、展开讨论,以充足的论据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历史问题必须以史实加以论证,且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所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使自己能自如地融入课堂讨论的氛围中,既是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要求,也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走出历史教育的困境,追求创新教育的新境界,已成为广大历史科教师的共同目标。如果创新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不过是纸上谈兵的无为之举。教育方法的创新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把握,教师只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己任,才能在教育改革的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教材改革历史教育教学观念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与实践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