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演绎过程,让“说课”更严谨、更精彩

2014-03-04 09:58范红王家伦
中国教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说课三味书屋鲁迅

范红+王家伦

“说课”常常指的是“备课后的说课”,也就是为评优、应聘等进行的说课,即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以及预估的学生达标程度一一道出,供领导、专家以及同行进行鉴定与评判。“说课”必须包括的内容涉及教育理论知识、教材内容与教学对象,此外还有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对以上诸项要素所作的分析。其实,教师可以将说课的过程设计看成一个演绎的过程。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早》的说课(阅读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大前提”:说理论

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以及哲学知识等都可以成为说课的内容。具体来说,最新的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对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哲学知识的理解阐释应该最为得体。所以,教师在说课前必须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另外,教师也要简述语文教学的原则。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说,这是推出结论的“大前提”。通常情况下,这个部分在常规教案设计中不作要求,所以说课者必须另行准备。

一般情况下,常规的问候之后,教师就应开始说这个“大前提”,可以以“因为……”为起点。

例:

(教师听到呼唤走进教室,微笑环视四周,将黑板擦干净)

教师:各位老师,谢谢给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吴伯箫先生的《早》。(在黑板上书写板书:“早”与“吴伯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学段的课程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析:

在这段叙述中,教师引用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权威阐述,其目的是要将之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当然,教师也可引用与教育有关的名人名言作为强有力的理论根据。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运用哪一种理论,教师都要围绕说课的对象,尤其是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要说得简要、具体、令人信服,千万不可自恃才学而“掉书袋”。

二、“小前提”:说教材与说学情

说“小前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说课离不开教材分析,因为教材是说课之“本”,不涉及教材,就无所谓说课。这个部分对应教案中的“教材分析”。二是说课离不开学情分析,因为学情是说课之“依”,任何脱离学情的授课或说课都是无的放矢,没有任何意义。这个部分对应教案中的“学情分析”。

在说“小前提”时,教师可以以“又因为……”、“再因为……”为起点。

1.说教材

这里所谓的“教材”,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就识字写字教学而言,这指的是教师拟教会学生的那几个字以及这些字的载体——课本的有关部分;单就阅读教学而言,这指的是课文文本;就习作教学而言,这指的是作文的题目等有关内容;就口语交际教学而言,这指的是有关场景等。对教学内容的整体了解和局部把握是说好课的最重要的前提。

教材分析重在抓住教学内容的“个性”。宏观上说,这就是要教师抓住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或口语交际教学的不同特征。对阅读教学而言,这就是要教师抓住这篇课文区别于其他同类或不同类课文的显著特点。总之,教师应不说或尽量少说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

例:

《早》是苏教版五(下)的精读课文,是吴伯箫先生访问三味书屋后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此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这篇课文对三味书屋的细致描写和以梅花借喻鲁迅精神的写法颇值得学生仔细品读。

析:

这就是“说教材”。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梳理,实际上就是对文本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内容和形式作简要的分析与介绍,对不准备涉及的内容作必要的“忽略”。

2.说学情

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正确与否,这是“说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同年段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即使同一年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也应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作必要的分析。

有一点必须注意:教师在应聘时,一般对学生没有丝毫的了解。然而,教师也必须对教学对象作一定的假设,如“我的教学对象预设为……”,不然,说课就会变成“空对空”。无论如何,教师必须注意“学情”,这也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

例: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成熟,把握空间方位甚为困难,理解腊梅的“早”及其与鲁迅的“早”之间的联系也有些困难,对借物喻人所包涵的深刻道理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析:

这一阶段,教师要涉及一些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提出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框架的依据。

必须注意的是,“小前提”要呼应“大前提”,不能与“大前提”背道而驰。因为“大前提”中有“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所以“小前提”要重点分析文本中涉及的内部陈设;因为“大前提”中所涉及的内容针对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所以“小前提”要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心理作重点分析。

三、“结论”:说教学设想

“演绎”过程的“结论”是说课的主体部分,这就是说“教学设想”。教学设想是指在存在充分的理论依据、抓住教学内容的“个性”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教师所作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用“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如下……”之类的话语导入对自己教学设计的介绍,针对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依次说出教学目标、重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等,也要说出自己的作业布置。

最容易被说课者忽略的就是同步板书。说课的时候,教师很难运用现代化媒体,所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所作的板书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endprint

例:

教师的教学目标可以有如下几个:通过反复研读,较为深刻地理解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初步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反复研读,较为深刻地了解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环境;通过比较阅读,较为深刻地感知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师的教学重点将放在第3、5、7自然段。教学的难点:一是对三味书屋内部方位的确认,二是理解文中梅花精神与鲁迅精神之间的联系。

因此,教师可以主要用朗读法和置换法,准备两个课时。

先说第一课时。

教师可以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反复阅读,较为深刻地理解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和“通过反复阅读,较为深刻地了解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环境”。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为第3自然段,教学难点预设为对三味书屋内部方位的确认。

教学环节如下:

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借助课本第19页的“作家卡片”,帮助学生识记有关鲁迅的介绍。时间约2分钟。

第一个环节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识记并会写“匾”“砚”“塾”“憩”“琥珀”“酿”“朴”“墨”“寿”“哪”“瓣”等生词,大致了解本文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一环节的阶段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三味书屋里里外外的环境”,以上可以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第一个环节,时间约8分钟。

(板书“匾”“砚”“塾”“憩”“琥珀”“酿”“朴”“墨”“寿”“哪”“瓣”)

第二环节,教师要带领学生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了解三味书屋室内有些什么东西。这一环节的阶段目标是让学生“熟悉三味书屋室内的物件”。以上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比较简单,时间约3分钟。

第三环节,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板书:“┼”“东”“南”“西”“北”)然后带领学生反复阅读第3自然段,要求学生将有关的物件填入相应的部位。这一环节的阶段目标可以设定为“初步理解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环节的难度较大,在第一轮的时候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全部画准确已属不易。所以,教师要不断地订正学生的作业。以上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第三个环节,花时约15分钟。

(板书:“门”“窗一”“窗二”“停云小憩”“梅花鹿”“先生座”“鲁迅座”)

教师在第四环节应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描绘现在教室的情况。这一环节的阶段目标设置为“较为深刻地理解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然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再次朗读第3自然段,以上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第四个环节,花时约8分钟。

第五环节,教师应进行拓展阅读,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有关段落推荐给学生。这一环节的阶段目标设定为“较为深刻地了解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环境”,以上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第五个环节,花时约4分钟。

(板书:鲁迅读书的环境)

说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作业:让学生用笔描述自己房间的情况,方位必须清楚,200字左右。

以上是教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比较阅读,初步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和“通过反复阅读,较为深刻地了解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环境”。

附:板书设计

析:

这个“结论”是由上文的“大前提”与“小前提”得出的。因为有了“大前提”中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小前提”对文本内部陈设的特别关注,所以,教师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反复研读,较为深刻地理解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因为有了“大前提”中对第三学段的确定,“小前提”中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分析,所以,教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预设了教学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坚持了“一课一得,文道各一”的原则,教学设想中每个环节依次递进,不枝不蔓,且都能显示出阶段目标、关注想象中的学生的情况,层次颇为清晰。“第一环节”、“第二环节”、“第三环节”……等过渡性语言鲜明突出,甚至每个环节结束时还重申一下“以上就是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第N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的开头或结尾,教师也会说自己这么做的理由,也就是说清楚设计这一环节的阶段目标,这是很重要的。

此外,教师在“说”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到“学法”的指导,把对“学情”的估计说出来,说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和教师的教学应对策略。

另外,教师在说课时的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要合理,体现“通过反复阅读,较为深刻地理解按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和“通过反复阅读,较为深刻地了解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环境”的教学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说课”名为两课时的安排,实际上教师只介绍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仅是虚晃一枪。同理,教师也可对第一课时“虚晃一枪”,重点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当然,如果规则要求介绍两个课时的教学设计,那教师就必须按游戏规则执行。

本文介绍的“演绎法”只是一个大致框架。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内容,都应有不同的具体呈现,体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过程,教师要针对教学安排及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有所侧重。当然,教师在说“教学过程”时也可作一些理性的分析。这就是“微观”层面上的演绎推理。

(作者单位:1.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2.苏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

猜你喜欢
说课三味书屋鲁迅
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孔乙己
谈“说课成功的关键点”
谈“说课与模拟课区分”
微课, 英语教学新资源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阿迅一族